畅谈中美淋巴瘤诊疗,两位医生说的话亮了!

1.jpg

现在是淋巴瘤诊疗的黄金时代!

 

 

 

淋巴瘤是一种起源于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是我国常见的十大肿瘤之一,也是近年来我国发病率增速最快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高发病率、高医疗费用、高疾病负担都是摆在淋巴瘤患者和医生面前“血淋淋”的现实问题。

 

阮嘉教授作为“中国血小板之父”阮长耿院士的女儿,是美国康奈尔医学中心纽约长老会医院的血液肿瘤专家,专攻淋巴瘤的临床治疗。她这些年一直积极致力于推动中美学术交流。可以说,她是中国以及美国淋巴瘤诊疗方面十年发展的共同见证者。

 

正值“世界淋巴瘤日”,医学界血液频道特邀阮嘉教授以及江苏省血液研究所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内科黄海雯教授聊一聊美淋巴瘤诊疗现状与研究进展

 

 

鼓舞人心 | 中美淋巴瘤诊疗差距飞速缩小

 

根据LANCET 2018年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淋巴瘤患者的五年生存率约为38.3%。相比美国的68.1%,仍有很大的差距。但近年来,得益于临床研究的快速发展以及新药审评审批的不断提速,我国在淋巴瘤诊疗方面已经获得了巨大进步。

 

目前中美差距何在?何为努力方向?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讲:

 

>>>>  强调多学科合作,共同攻破诊断难题

 

诊疗二字,先“诊”后“疗”。正确的诊断是后续精准治疗的基础,由于淋巴瘤诊断难度高,有些疑难病例甚至要多次病理检查、横跨几年才能得到最终的答案。因此,临床医生要抓出“蛛丝马迹”,对淋巴瘤亚型进行准确辨别。

 

而单单只靠血液专科医生,是无法做到的。因此,淋巴瘤领域尤其强调多学科合作,借病理科团队之“慧眼”、以影像科团队为”指路灯”,共同解决淋巴瘤诊断难题。

 

“淋巴瘤可发生在各个组织器官,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如何准确识别每一种淋巴瘤并对症下药?这就要求临床医生要掌握各种类型淋巴瘤的特殊临床表现并借助形态特征、免疫表型(免疫组织化学和流式细胞学)、分子遗传学特点三者之‘手’,共同对淋巴瘤患者进行正确诊断。“阮嘉教授说道。

 

>>>>  以临床研究为基石,推动学科发展

 

提起临床试验,阮嘉教授也感触颇深:“十年之前,中国的临床试验少、入组难,患者甚至不知道什么是临床试验。但近几年,随着治疗中心的规模扩大以及医患对临床试验意义的共同改观,医生开始明白临床试验是学科发展的基础,患者也逐渐知晓临床试验的潜在获益。得益于临床试验的大力开展,更多的患者拥有了接触国外最新药物的机会。正是基于这些患者的数据,新药才能用在更多患者身上,造福更多患者。”

 

 

日新月异 | 新药层出不穷

 

在人们对淋巴瘤诊疗缺乏认知的年代,化疗可能是淋巴瘤治疗的唯一之解。但随着抗CD20 单抗利妥昔单抗以及它的姊妹药的出现,淋巴瘤治疗也正式迈入了免疫、靶向治疗的新时代,化疗不再“一家独大”。

 

除了抗CD20单抗以外,近年来CD19、CD30也成为了淋巴瘤治疗的热门靶点,大量新药“喷薄而出”,力求与目前标准用药“分庭抗礼”。

 

“除了上述所说的抗体类药物,小分子抑制剂也层出不穷,其地位不容小觑。尤其是套细胞淋巴瘤(MCL)的治疗中,以BTK抑制剂为核心的新方案组合正在冲击传统的治疗模式。新型的BTK抑制剂在中国也开展了临床研究,力求早日让中国患者用上药。”阮嘉教授说道。

 

“目前中国不单单从国外引进新药,也在不断研发创新原研药。经过中国研究者的不断努力,中国本土研发抗癌新药泽布替尼作为新一代BTK抑制剂被正式纳入中美淋巴瘤治疗指南,值得每一位中国血液科医生为之骄傲。

 

相信在未来,也会有更多中国原研药的出现。并且随着中国药物研发公司越来越多,市场价格形成了良性竞争,再加上医保制度的不断完善,更多患者能够用得上、用得起新药、好药。

 

以前国外的新药从引入到上市需要十年甚至更长时间。而随着审批的不断加速,现在患者能够更快地用上有效药,这是非常鼓舞人心的事情。比如伊布替尼2013年在美国上市,2017年就在中国获批上市,2018年进入医保名单,价格大大降低,让许多患者能够从中获益。”黄海雯教授谈到。

 

 

未来可期 | CAR-T细胞疗法是淋巴瘤患者的治愈希望吗?

 

淋巴瘤治疗的发展确实依仗着层出不穷的新药,但是这些药物并不是对所有的患者有效。复发难治、出现耐药的患者的生存结局该如何改善?CAR-T细胞疗法应运而生。

 

一项评估CD19 CAR-T细胞治疗KTE-X19在既往接受过1-5线治疗(包括BTK抑制剂)的复发/难治MCL的作用的ZUMA试验结果显示ORR可达86%。

 

另一项于本月发表在顶级期刊LANCET上的研究也证实了CAR-T细胞疗法liso-cell在复发/难治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有效性以及安全性。那么CAR-T细胞疗法该如何真正运用于患者?

 

“对于美国患者来说,CAR-T细胞疗法一般费用在50万美金左右,且需要药物局的批准才能够得到保险公司的报销。并且CAR-T细胞疗法的适应证也限于三线治疗后的淋巴瘤患者。CAR-T细胞疗法在美国患者中的运用是比较循序渐进、按部就班的。”阮嘉教授说道。

 

“国内研发CAR-T细胞疗法的公司比国外多,患者进入对应的临床试验也相对更加容易。但公司多了,研发质量就会良莠不齐,所以CAR-T细胞疗法的规范性仍是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黄海雯教授谈到。

 

 

黄金时代 | 年轻医生应紧跟前沿

 

年轻医生作为未来中国医疗的希望,该如何自我提升?如何在时代的奔涌中确立自己的步伐?阮嘉教授和黄海雯教授都给出了作为前辈的肺腑之言。

 

阮嘉教授说道:“年轻医生就应该多读文献,形成辩证思考的思维方式。一个药物是否有效?一个疗法是否可取?不是‘人’说了算,而是数据说了算。年轻医生要敢于质疑,敢于发声,基于循证医学证据才能解决问题。”

 

黄海雯教授则提出,“在信息爆炸的年代,年轻医生要学会信息筛选鼓励参加重要的学术会议,聆听业界大咖在学术会议上发表的观点并与之与之交流、紧跟学术前沿,获取创新理念。”

 

“现在是淋巴瘤诊疗的黄金时代”,更是中国淋巴瘤诊疗的全盛时代。每一个血液、淋巴瘤医生都应该把握住这个好时代,借着诊断技术的不断进步、治疗手段的蓬勃发展,代代相传,共同努力,淋巴瘤诊疗才能有更光明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Michael L. Wang, Javier Munoz, Andre Goy, et al. 2019 ASH. Abstract 754.

[2] Abramson JS, Palomba ML, Gordon LI, et al. Lisocabtagene maraleucel for patients withrelapsed or refractory large B-cell lymphomas(TRANSCEND NHL 001): amulticentre seamless design study. The Lancet. 2020.

专家简介

2.png

阮嘉教授

阮嘉教授,现任美国康奈尔大学医学院和美国纽约长老会医院肿瘤内科副教授, 擅长于淋巴瘤诊疗和临床转化研究。她在白血病和淋巴瘤学会的卓越研究中心(SCOR)的资助下,领导多项套细胞和外周血管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研究项目。

阮教授毕业于享有盛誉的康奈尔大学医学院、洛克菲勒大学、及纽约纪念斯隆凯瑟琳癌症中心三校医师科学家联合培养项目,获得了“MD/PhD”双博士学位。随后取得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临床医生孤立研究资助,在癌症免疫生物学和肿瘤微环境方向进行系统深造。阮嘉教授在斯坦福大学医学中心和纽约长老会医院完成了内科学和血液肿瘤专科培训后回到康奈尔大学医学院任职。

阮教授专注于开发针对B细胞和T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肿瘤微环境以及肿瘤免疫的新疗法。她作为ASH摘要评论员/协调评论员、 Highlights of ASH的演讲者和教育会议主席。并且是美国血液学会、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LLIANCE合作组织和淋巴瘤研究基金会MCL研究联盟的积极成员。

阮教授在主要的研究期刊上发表了许多文章,包括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PNAS、Blood、 Annals of Oncology、Cancer、the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以及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专家简介

3.png

黄海雯教授

黄海雯教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 淋巴细胞疾病学组委员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 淋巴血液学组 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 淋巴瘤专业委员会 副主委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委会淋巴瘤学组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工作组成员
江苏省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江苏省淋巴瘤联盟,副主席

1996年毕业于苏州医学院临床医学系
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
2009年获得博士学位
2005.9-2006.3 香港大学医学院,研究助理
2006.10-2007.10法国蒙贝利埃大学医院,住院医师
2009.10-2010.2法国蒙贝利埃大学医院, 访问学者
2013.8-2013.10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访问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