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精准治疗,强调诊疗规范,全程管理将是大势所趋

晚期卵巢癌是妇科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既往治疗长期局限于手术+化疗的传统方案中。随着2018年8月,PARP抑制剂奥拉帕利的上市,成功将中国卵巢癌的治疗模式推向了靶向维持新时代。

8月29日“利悦三载,卓领未来”——第三届卵巢癌高峰论坛盛大召开,会议携手众多国内外知名专家,共同聚焦卵巢癌最新诊疗进展,探讨临床最受关注的方向和热点。在会议期间,本报特别采访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吴小华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刘继红教授和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林仲秋教授,回顾卵巢癌研究进展,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以下为采访精粹,以飨读者。

1.jpg

林仲秋 教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妇产科教授
一级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山大学首届名医
澳门医学专科学院院士、澳门镜湖医院妇产科顾问医师
中国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兼青年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腹膜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整合医学分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优生科学协会生殖道疾病诊治分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抗癌协会妇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广东妇产科学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妇科肿瘤学组副组长
广东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分会副主任委员

2.jpg

吴小华 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瘤科主任
妇科肿瘤综合治疗组首席专家
中国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上海市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
IGCS(国际妇癌学会)教育委员会委员、亚太地区理事候选人
美国SGO(妇癌学会)国际委员会委员
美国西北大学Prentice妇产科客座教授

3.jpg

刘继红 教授
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CSGO) 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CGCS) 候任主任委员
中国优生科学协会阴道镜和宫颈病理学分会(CSCCP) 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 主任委员、妇科肿瘤学组组长
广东省医院协会肿瘤防治管理分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
粤港澳大湾区妇产科医师联盟副主任
广东省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常委

1、作为中国抗癌协会妇瘤专委会的重要成员及三届高峰论坛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您能简要介绍下,在这三年中,卵巢癌在手术及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是怎样的?

 

吴小华教授:首先在手术方面,以CT及磁共振影像评分和腔镜探查评分为主的术前评估已成为卵巢癌的常规诊疗手段,术前评估有助于筛选适宜患者行新辅助化疗,从而提高晚期卵巢癌肿瘤的整体切净率。在药物治疗方面,PARP抑制剂的出现改变了卵巢癌二线维持治疗的困局,特别是SOLO1及PRIMA的研究成果,成功将维持治疗推进至一线,并惠及了BRCA+甚至更大人群的卵巢癌患者,因此PARP抑制剂的应用也日益普遍。

 

2、请您谈谈卵巢癌精准治疗的发展及对我国患者带来的临床获益?

 

刘继红教授:已有研究数据表明,PARP抑制剂在卵巢癌维持治疗阶段可有效降低患者的复发率,并改善患者总生存期,如今年ASCO报道的SOLO2研究结果,奥拉帕利对BRCAm患者OS延长16.3个月,5年生存率提高约10%。因此我认为,卵巢癌的精准治疗进展必将会改善整体治疗效果,为更多患者带来生存获益。

 

3、维持治疗在我国卵巢癌患者维持治疗的现状是怎样的?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对此有怎样的解决方案?

 

林仲秋教授:正如刘继红教授所说,维持治疗在卵巢癌的整体治疗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据统计,国外发达国家的维持治疗比例在80%~90%之间,而在我国的应用比例仅有11%左右,严重影响了我国卵巢癌患者的总体治疗效果。我认为造成这种结果的可能原因为:第一,临床医生与患者对维持治疗的应用价值认识不足;第二,进口药物说明书内容更新滞后,导致临床医生对其应用产生顾虑;第三,因为治疗成本原因,维持治疗药物的患者可及性不高。对于PARP抑制剂,目前只有奥拉帕利的二线维持治疗适应证在医保报销范围内,而一线维持治疗的适应证尚未进入医保,另外贝伐珠单抗也由于暂时没有卵巢癌适应证而需要患者自费。对此,我们首先要提高医生与患者的认知。其次,应尽早开展针对我国卵巢癌患者的临床研究,得到国人自己的治疗数据,以便推动药物适应证的获批及后续上市。最后,应加快具有适应证的药物进入医保,例如奥拉帕利一线维持治疗适应证,从而减轻患者的治疗费用。

 

4、PARP抑制剂自问世以来,已有多项基于生物标志物相关PARP抑制剂研究正在同步开展。您能介绍一下目前研究进展是怎样的么?

 

刘继红教授:基因检测是PARP抑制剂的应用指征,如对BRCA+患者,PARP抑制剂疗效肯定。然而事实上,仅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卵巢癌患者存在BRCA基因突变,那么发现新的PARP抑制剂作用突变位点或通路,以及发现新的生物标志物,从而让更多的患者获益就成了研究者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国外拥有较为成熟的卵巢癌突变基因检测系统,而我国相关检测手段的普及性仍有待提高。以HRD突变基因检测为例,已有研究证明,约50%的卵巢癌患者存在HRD基因突变,因此提高基因检测的普及性有助于让更多患者从PARP抑制剂的治疗中获益。在精准治疗的时代,以上既是卵巢癌领域内研究的热点问题,同样也是难点问题。

 

5、您认为PARP抑制剂在何种方向有望展开更多的研究探索?

 

林仲秋教授:总的来讲,PARP抑制剂的探索可聚焦在以下三方面。第一,关于自身应用机制,是否存在其他应用位点及通路,是否可以对已有产品进行更新换代。第二,关于联合策略的应用,如联合免疫或抗血管生成药物等是否能为患者带来行之有效的诊疗方案。第三,在应用PARP抑制剂后对卵巢癌患者基因表达的监测。万里之行,始于足下,期望研究者在卵巢癌治疗领域中的长期深入探索,可以为患者带来更优的诊疗策略。

 

6、基于目前卵巢癌领域已有的研究成果及治疗现状,您认为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您对我国卵巢癌的治疗有怎样的期待?

 

吴小华教授:关于卵巢癌治疗的未来发展,我认为大概涉及以下三方面。首先,药物与手术治疗标准将更加规范化,尤其是手术治疗,需以适应证为依托,以高级别循证学依据为指导,才能被应用于临床。其次,精准治疗的应用将会日趋普遍。另外全程管理是诊疗的大势所趋,卵巢癌的诊治将从预防入手,筛选携带突变基因的高危人群,并通过手术切除或口服避孕药等方式进行早期干预,从而降低卵巢癌的整体发病率。

 

总之,将规范化和精准治疗及全程管理有效应用于临床,会为更多卵巢癌患者带来实际获益。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卵巢癌患者发病人数较高,因此急需与阿斯利康等医药公司通力合作,开展以中国发病人群为对象的临床研究,得到中国数据,并将治疗方案应用于我国卵巢癌患者,最终带领中国卵巢癌研究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