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清清教授 靶向CD30的维布妥昔单抗为更多淋巴瘤患者开辟治疗新路径
淋巴瘤是一种分型复杂、异质性很强的血液系统肿瘤,其治疗方案的选择也会因不同分型、不同预后分层而不同。随着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新药或新方案的出现,淋巴瘤整体治疗疗效得到显著提升。对于CD30阳性淋巴瘤而言,靶向CD30的ADC药物维布妥昔单抗(简称BV,武田安适利®)是一大突破。【肿瘤资讯】特邀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蔡清清教授围绕淋巴瘤诊疗挑战、BV的应用疗效及前景等话题进行了专访,详情如下。
我国淋巴瘤诊治面临的主要挑战
蔡清清教授:淋巴瘤是一种分型非常复杂、异质性很强的血液系统肿瘤,我认为最大的挑战在于诊断,尤其是在一些基层医院。我们首先要应用现有的一些技术,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显微镜下形态学表现、免疫组化结果以及分子遗传学特征等,明确患者的具体亚型,进而基于不同亚型来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尤其是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亚型,比如套细胞淋巴瘤和黏膜相关淋巴瘤,血管免疫母细胞淋巴瘤和及霍奇金淋巴瘤的鉴别都非常重要。因此,诊断是目前临床上的一大挑战。
在治疗方面,比如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现在还是以R-CHOP为标准治疗方案。在基层医院,我认为足量、足疗程的治疗非常重要,尤其是要注意治疗相关副作用的处理。而在北上广等地区的三甲医院中,在R-CHOP治疗的基础上仍有40%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会出现复发或难治,所以我认为如果有条件,尽量鼓励患者参加一些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如Pola单抗RCHP对比R-CHOP的临床研究以及PD-1/PD-L1单抗联合R-CHOP的临床研究。另外,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分子分型也很多,有四分型、五分型、七分型,所以如果条件允许,建议在二代测序的基础上探索R-CHOP联合不同的靶向药物的组合方案,才能进一步提高患者的远期生存。
CD30在淋巴瘤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蔡清清教授:CD30是调控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的肿瘤标记物,在多种淋巴瘤中表达。CD30检测协助淋巴瘤诊断及分型,尤其鉴别系统性间变大细胞淋巴瘤(sALCL)、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非特指型(NOS)和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HL)。
sALCL和PTCL-NOS是T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中的两种亚型,ALK- sALCL和ALK+ sALCL肿瘤细胞均100%强表达CD30,ALK+ sALCL中ALK表达为阳性,PTCL-NOS局部和/或弱表CD30,cHL为B细胞来源淋巴瘤,PAX5+,尽管RS细胞稀少,但也会表达CD30。另外,其他B细胞NHL也表达CD30,强度不等。
靶向CD30的ADC药物在淋巴瘤中的应用前景
蔡清清教授:关于CD30单抗BV在淋巴瘤中的应用,目前有两项非常关键的临床研究。第一项临床研究是针对CD30阳性PTCL的随机3期ECHELON-2研究。该研究结果显示,和CHOP方案相比,BV联合去掉长春新碱的CHP方案一线治疗CD30+PTCL(包括多种类型PTCL,其中75%为ALCL)无进展生存事件(PFS)的风险降低29%,死亡风险降低34%,获得生存获益的同时毒副反应并未增加。BV联合CHP方案已成为sALCL患者一线首选治疗方案,为NCCN 1A类推荐。
第二项临床研究是针对CD30阳性cHL的随机3期ECHELON-1研究。该研究探索了BV联合去掉博莱霉素的AVD方案一线治疗的疗效,结果显示随访4年,BV联合AVD治疗PFS持续显著获益,患者4年PFS为81.7%,且减少了后续抗肿瘤治疗的需求。BV联合AVD方案一线治疗晚期cHL患者为NCCN 2A/2B类推荐。
另外,还有一些其它的临床研究,比如BV联用PD-1单抗作为移植后维持或巩固治疗,可提高HL治愈率。BV联合nivolumab治疗复发难治的原发纵隔淋巴瘤,6个月PFS和总生存(OS)分别为63.5%和86.3%。
总之,作为中国首个上市的ADC药物,BV推动了我国新药研发以及国产药物临床研究的开展。除了获批适应证之外,多项研究也在积极探索BV单药或联合方案在多种CD30阳性淋巴瘤中的疗效。现有研究数据表明,BV未来在淋巴瘤中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