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者道之用:特殊人群的“逆向融合”教育策略

摘要
“盲人触觉绘画”融合教育项目,通过把盲人“看不见”的弱势转化为“看‘不见’”的超能力,从而不仅令盲人能够创作绘画,还能使明眼人从盲人绘画中受到启发与艺术滋养。这样一种逆转强弱之势的融合教育,被定义为“逆向融合”。它践行了老子《道德经》所谓的“弱者道之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名著《受压迫者教育学》为“逆向融合”的实施路径提供了逻辑阐述。

关键字:盲人融合 教育艺术 马克思主义

正文
2016年我始创“艺术无障碍”项目,与杭师大美术学院师生一道,探索通过艺术促进盲人与自闭症少儿的融合教育;其历届成果展览均以“融·纳”[1]冠名。四年来,这项服务特殊人群的工作不仅在心灵上,还在学术上对我产生了深刻与持久的影响。谨以此文分享我最大的收获。

我在加拿大博士留学期间就听说《受压迫者教育学》[2]是20世纪最重要的教育学著作之一,但一直没机会读它。2020年一开始读它,就被它深深地震撼了,后悔读之太晚,因为这部不满200页的小书,其思想之深却足以支持我反思这四年来的工作,并指引我未来的方向。书的作者是巴西裔马克思主义教育家、哲学家保罗·弗莱雷(Paulo Reglus Neves Freire,1921-1997),虽然他的主题是政治平权,但其论点与逻辑在特殊教育领域同样成立,能够从理论上解释我从2018年开始提倡的“逆向融合”特殊教育实践。[3]

书中令我感触最深的观点是:不能指望强者(压迫者)来解放弱者(受压迫者),因为只有来自弱者一方的力量,才足以解放弱者与强者双方。其逻辑是这样的:(Freire,2001,pp. 44-46)

1. 来自强者的平权力量总是呈现为慷慨,而慷慨必然以不平等为基础。
2. 因为来自强者的力量,潜意识地要维持不平等,所以这种来自强者的慷慨是伪慷慨,其慈善也是伪慈善。
3. 由于真慷慨、真慈善的力量只能来自于弱者,必须由弱者来承担平权的历史使命。
4. 弱者的使命不是成为与强者一样的人,因为这不会改变不平等的社会现实,只不过使自已成为新的压迫者。
5. 弱者的使命是解放弱者与强者双方受压抑的人性——让彼此通过人性解放,成为“新人”。
6. 弱者的使命:不仅要解放自已被强者压抑的人性,还要解放强者被伪慷慨伪慈善所压抑的人性。

弗莱雷的逻辑之所以令我触动,因为契合了我四年来融合教育实践中新获得的认知;其关于弱者(受压迫者)的使命的讨论,让我领悟到老子《道德经》第四十章“弱者道之用”[4]的妙谛。

这一认知最早发生于2017年,当时一个叫邓宇的盲校六年级学生让我这个大学教授深受启发。那时,我正率领志愿者学生,每周一次,指导位于富阳的浙江省盲人学校学生开展“触觉绘画”公益教学活动[5]。课上,邓宇同学突然问我:

“老师,宇宙是什么样的?我眼睛不好,看不见。你看得见,你给我说说啊!”

宇宙是什么样的?我正在困惑:我虽然眼睛很好,但也没看见过啊!邓宇突然又说:

“老师,我画一个宇宙吧!”

这令我大吃一惊。心想:宇宙怎么画?更令我吃惊的是,邓宇三下五除二就用一堆竖线完成了创作。这件抽象作品很好地表达出宇宙的鸿荒之力与冥远幽深(见图1)我被这件作品打动,就问他:“你能讲讲为什么这么画吗?”他说:

“宇(雨)宙(骤)就是这个样子啊!落下来的时候,一丝一丝的!”

1.png

一刹那,就象闪电通过我脊柱窜向后脑,胳膊上鸡皮疙瘩顿起。原来,邓宇会盲文拼音而不识汉字,“宇宙”与“雨骤”谐音,自然地让他从对下雨的触觉感知来认识宇宙。这令我毛塞顿开,“宇宙”两字是宝盖头部首,暗示我们是以视觉经验的房屋来认识宇宙的,因此想当然地以为宇宙是如框子如球体的容器;但宇宙可能根本就不是个容器啊!难道我们不也是“盲人摸象”吗?盲人没有视觉经验,却能以触觉经验认识宇宙,这是我们所忽视的认知空白啊!这让我意识到:原来,绘画是我们向盲人学习的通道!

随后,我在“触觉绘画”的基础上,开展了“看‘不见’的绘画”项目。“看‘不见’”就是把盲人“看不见”的弱势,用艺术项目转化为“看‘不见’”的强势。因为盲人的绘画超越常人对绘画的认知局限,能触及我们认知的“盲点”!这样一来,盲就不再是残障(disability),而是一种超能力(ultrability),而盲人就值得我们以他们为师,来提升我们的洞察力与创造力。

为此,我设计了《大虫洞探秘》互动装置艺术项目[6],最早于2017年底在浙江美术馆的“融纳:艺术无障碍——盲人触觉绘画成果展”上应用。项目受到众多媒体的关注,并于2018年六一儿童节期间,以《看“不见”的绘画》为题在中央电视台CCTV-13“新闻周刊”播出。[7]“大虫洞”是一个十余米长的纤维装置,形如毛毛虫,寓意蜕变化蝶;人可以屈身从一头钻入,从另一头走出。“洞内”悬挂着两种软雕塑作品:一种光滑圆润,由牛奶丝面料制成;另一种尖锐畸形,由工程扎带串联而成。参与者佩戴眼罩入内体验盲人用触觉感知世界的方式。所有儿童参与者,均可带来一件礼物交换,前提是,拿走礼物之前,必须要把它画出来。全过程,明眼人均蒙眼进行,而盲校学生则担任“教师”的角色,指导活动并教授版画(见图2)

2.png

这一活动,受到小朋友的热捧,完美地进行了一场融合教育艺术创新活动。蒙眼活动的刺激,对礼物与绘画作品的期待,汇合成强烈的参与动机。而具有“看‘不见’”超能力的盲校学生在这一项目中,完全没有弱势的感觉,而是热情地分享绘画经验,指导参与者的创作。参与活动的少儿与观众不是怀着同情与怜悯,而是出于欣喜与惊叹,在全新的艺术体验中与盲人小“教师”分享快乐。在这一过程中,“融合”不是强者对弱者单向输出慷慨与慈善。而是双向的,它由弱者主导,但是让双方受益。这样的融合教育,我称之为“逆向融合”。

哈佛大学法学院“残障发展项目”(HPOD)研究员郭锐教授、蔡聪(盲人),两人在2018年12月现场体验“大虫洞探秘”项目,并参加杭州市残联主办的“艺术疗育开辟新世代高峰论坛”(见图3)

郭锐教授长期研究残障人士的平权立法,在接受CCTV央视新闻网记者于晨采访时,说:“作为法学教授,我通过这个项目体验,我更深地理解了平等的理念。”[8]他在随后的学术论坛上更进一步地解释:“通过今天上午的实践和我自身的体验,我发现残障人士可以教我画画,这样一个平等的关系落实在我们的艺术实践活动,对我们社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艺术无障碍不仅对于我们的残障人士有意义,对于没有残障的人更有意义。”[9]

作为盲人,蔡聪深有感触地说:“当我们参与到这个项目中,你就会发现残障带给我们的并不是一种缺陷,而是感知世界的另外一种方式,是不一样。这种不一样可以让我们在艺术中表达别人无法企及的生命体验,而这种经验就是我们对生命独特的表达……我看到的艺术如何作用于残障人士,更重要的一点是通过残障人士可以让正常人士重新理解艺术的定义。我们谈艺术如何促进残障人士,其实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是残障人士如何赋能艺术的。”[10]

3.png

“逆向融合”的实质是双向融合。它消弥了传统“融合教育”强弱之间不平等的单向输出,通过双向输出让特殊人群受到社会真诚的尊重,更让特殊人群重新认识自我,以达成融合教育的平权目标。“艺术无障碍”的盲校项目,无意识中践行了弗莱雷的《受压迫者教育学》的理念:用艺术教育赋能弱者实现其历史使命,不仅解放自已,也解放强者的人性。在“大虫洞探秘”艺术项目中,明眼人与盲人均产生“新人”体验,在共创的艺术合作中,共建更加和谐的社会。

“融合教育”亦称“容纳教育”。“艺术无障碍”项目的初衷就是以“融·纳”取代“容纳”;探索通过艺术创新,解决特殊人群“融合教育”中“容”而不“融”的困境。传统的“融合教育”是单向的强者对弱者的“包容”。如弗莱雷所论,尽管它出于慈善的动机,但它内在的逻辑使之无法改变特殊人群被边缘化的命运。尤其是对先天性和严重残障的特殊人群,比如盲人群体,让他们以与“强者”一样的方式融入社会是不可能且痛苦的事。但是艺术创新,如“看‘不见’的绘画”,可以把盲人的“不可能”变为“不一样”的可能,使“残障”变为“超能力”,通过强弱逆转,使以盲人主导的“逆向融合”成为可能;从而,通过彼此赋能,彼此支持,共同走向更加美好的“无障碍”社会。盲校学生何家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从此,她的自信发生了很大变化,她再也不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了。当被问到对未来的人生规划时,她肯定地说:“我想在版画的道路上继续前进”[11]。

弗莱雷的理论,结合我四年来的实践,让我对《道德经》第四十章“弱者道之用”有了切身领悟。以前读到这对偶句时,能感受其文思之美,却不能理解其应用之径(三国)王弼《道德真经注》虽对“弱者”的妙用有高度的评价,曰“柔弱同通,不可穷极”[12],却没有揭示应用之法。老子《道德经》第七十六章曰:“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同样是表述得零散而简略,令人费解。

然而,弗莱雷《受压迫者教育学》则清晰地揭示了“弱者道之用”的实施路径与方法。弗莱雷认为:平权的历史使命只能由弱者承担,而不能依赖于强者的慷慨施舍。教育者的工作就是帮助弱者认识到这一历史使命,并协助其实现。回顾四年来“艺术无障碍”的发展,我能真切地理解《受压迫者教育学》的妙义。作为艺术教育工作者,只要从特殊人群的特殊性出发,创造性地把弱势转化为“超能力”,就能从根本上改变强弱不平等的状态,这应该就是所谓“通”吧!从而,在一个更高的维度上实现平权。这应该就是所谓的“柔弱处上”“不可穷极”吧!

这不仅对“融合教育”有创新意义,对“公益”项目同样有意义。我看到大多数公益项目确实如弗莱雷所论,潜意识中是在维持强弱不平等的状态。“强者”施“弱者”受,这样的公益项目往往使弱者更无助,甚至感到被剥削与压迫。某自闭症绘画公益项目,在2017年获得极高关注度的“一元画”活动中,数小时内获得捐款1500万,然而就此偃旗息鼓。受助的自闭症患者认为收益不公,起诉公益组织,公益组织的创始人则心灰意冷,退出项目。本来公众对此项目寄于巨大希望,却如此草草了事,不免令人惋惜!学习《受压迫者教育学》的论点与逻辑,或许有助于我们重新思考工作路径,避免陷入弗莱雷已经提醒的误区!

作者简介
4.png

胡俊,博士,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系主任、艺游学研究院院长;广州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国际美术教育学会(InSEA)亚洲区主席、前世界理事会理事;加拿大社科联“五国八校”合作项目Mapping A/r/tography研究员。“艺术无障碍”助残公益项目发起人。

研究方向为艺游学(a/r/tography)之教育哲学与教学法。在美术教师教育领域的多项成果居国际学术前沿;在特殊教育领域提倡“逆向融合”,成效显著。

参考文献
[1]2017年12月,在浙江美术馆,第一次以“融纳”取代“容纳”冠名“艺术无障碍”展,此后先后在宝龙艺术中心、赛丽美术馆等展出中沿用。
[2]Freire, P.(2001). 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 London: Continuum.(弗莱雷《受压迫者教育学》)
[3]“逆向融合”的概念,最早于2018年8月20日在新疆伊宁“新时代区域推进随班就读工作”研讨会上,以胡俊演讲《“逆向融合”美术教育的实践与探索》发表。
[4](三国)王弼《道德真经注》//《正统道藏》. 2020-8-9摘自“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https://ctext.org/dao-de-zhen-jing-zhu/zhs#n90519
[5]杭师大美术学院版画专业教师钱江妍,从项目之初到2017年是我最主要的合作者,与多位学生志愿者一道,为项目做出重要贡献。
[6]墨西哥留学生萨尔瓦多(中文名:宋文多)在制做“大虫洞”装置过程中以其软雕塑特长给予专业支持,同时还有许多杭师大美术学院师生给予不同的专业支持。
[7]2018年6月2日 CCTV 13频道“新闻周刊”栏目《看“不见”的绘画》,2020-8-11摘自http://tv.cctv.com/2018/06/02/VIDEEBm2Mr5iRkMzckxhahGg180602.shtml
[8] 2018年11月30日,央视新闻网(CCTV-online) 1小时现场直播央视新闻移动网《关爱残疾人 艺术无障碍》,2020-8-11摘自https://www.newscctv.net/219appshare/article.html?vid=76FF8D7B-D007-6920-1DC6-13063280A4E8&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9]杭州市残疾人联合会、杭州师范大学艺游学研究院.《2018杭州残疾人文化艺术周 “融纳·艺术无障碍成果展”暨 2018“艺术疗育·开创新时代高峰论坛”会刊》
[10]Ibid.
[11]中视金桥播视网(CCTVBG)“艺术无障碍”专区《触摸色彩》等12部短片之《何家琳专访》。2020-08-09摘自https://www.boosj.com/7592401.html
[12](三国)王弼《道德真经注》//《正统道藏》.2020-8-9摘自“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https://ctext.org/dao-de-zhen-jing-zhu/zhs#n9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