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光 调整防治策略 重视临床研究 规范治疗模式 原创 医肿 刘正 医师报肿瘤

周总光教授强调转型期中国特有的结直肠癌模式,包括农村城市化,城乡差距缩小;饮食模式及构成改变,肉类和脂肪的摄入量急剧增加;对于吸烟、饮酒、肥胖、缺少运动锻炼等癌症危险因素无防范,导致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与死亡率持续增高。

 

正因为这些特点,我国应借鉴国际经验,调整防治策略,强调早诊早治;构建专病信息数据库及随访体系,探索适应中国国情的诊疗模式,不容忽视的事实是,我国对恶性肿瘤的监控存在地域间的严重不平衡,沿海发达城市具有较完备的肿瘤登记体系、流行病学数据库及数据系统,其余多数地区仍缺乏有效的监控,难以获得可信的数据分析结果。

 

 

早诊早治  重中之重

 

 

 

从美国对癌症的早期筛查可以发现,美国癌症协会(ACS)在1996年就为美国的癌症早筛设定宏伟目标,即到2015年时,癌症死亡率与1990年相比需下降50%,目前这个目标已实现。2016年,首次推出全新筛查方式,将粪便DNA检测纳入筛查,人群筛查的依从性显著提升。筛查=预防+早诊;预防=切除腺瘤、降低发病率;早诊=死亡率降低、5年生存率提高。

 

我国处于经济发展转型期,从基本国情出发,应争取多层面、多途径支持,整体规划,分期分阶段推进我国区域人群的筛查。将直肠指检、乙状结肠镜检等简单而最有效的筛查手段应当纳入45岁以上人群的常规体检;通过筛查和早诊早治,改变我国结直肠癌的现状、从而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

 

 

研究先行  规范为本

 

 

 

目前,我国临床实践多基于西方国家诊疗指南。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些是以发达国家人群的结果为基础,缺乏针对中国疾病现状特点而建立的治疗方案。我国开展的临床研究尚有若干问题亟待解决:临床研究方法学缺陷明显,需方法学专业团队介入;研究核心问题及切入点需触及中国国情,应与我国现状和医疗卫生经济学相符合;瞄准国际上尚未解决的国际前沿问题。

 

当前结直肠癌的治疗仍然是以手术切除为主,辅助、新辅助化疗、放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综合治疗为辅的个体化原则。外科手术作为重要环节,近20年来,微创化和功能性根治术已成为趋势。但是,我国微创技术的高速发展使腔镜手术质量与安全面临严峻挑战,表现为手术指征不符、过度治疗、操作不规范等,需要规范行业行为、消除腹腔镜外科手术的安全隐患。

 

 

结语

 

 

 

我国结直肠癌的防控应从控制源头的危险因素开始,减少高蛋白摄入,增加谷物纤维膳食,增加锻炼,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全民的防癌意识。随着国家“健康中国2030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癌症防控体系的不断完善,防治策略的调整,重心向预防倾斜,相信我国结直肠癌的防治现状将会得到极大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