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连锁脱发性小棘毛囊角化病

有证据表明X连锁角化滤泡性毛囊棘皮动物(KFSDX)是由MBTPS2基因的突变引起的(300294)。

另见IFAP综合征(308205),这是一种具有重叠表型的等位基因疾病。

Phenotype-Gene Relationships

Location Phenotype Phenotype
MIM number
Inheritance Phenotype
mapping key
Gene/Locus Gene/Locus
MIM number
Xp22.12 Keratosis follicularis spinulosa decalvans, X染色体连锁 308800 XLR 3 MBTPS2 300294

▼ 说明
------
毛发角化病是一种罕见的皮肤病,主要特征是毛发角化病广泛,头皮渐进性瘢痕性脱发,眉毛和睫毛,以及过多的受影响男性。畏光,睑缘炎/结膜炎和角膜营养不良是典型的辅助检查结果。它最常作为X连锁性状遗传(Castori等人,2009年摘要)。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也有报道(KFSD;612843)。

术语“暨OPhiasi”是指“有ophiasis”,即头上有1个或多个缠绕条纹的秃发,这是希腊语中的蛇。Decalvans是指脱发。

▼ 临床特征
------
西门子(Siemens,1925年)描述了2个具有X连锁性的毛囊角化病角化病家族。根据Oosterwijk(1992)的信息,一个家庭来自巴伐利亚,另一个家庭来自荷兰。西门子应Lameris的邀请亲自调查了2个荷兰家庭的成员,Lameris曾将这些病例报告为卵泡鱼鳞病。拜访Lameris后两周,西门子遇到了巴伐利亚家庭的索引案件。Romer(1906)报告了Lameris家族的眼科特征。Franceschetti等人也描述了Sendi(1957)研究的家族(1956年,1957年)。Lameris的血统由Wankenburg 等人(1950)复制了Jonkers(1950)和家谱(1961)。van Osch等人对经典的西门子家族(1926年)进行了进一步跟踪(1992)。他们评论了在指甲上发现高表皮的情况。携带者通常皮肤干燥,滤泡过度角化最少,脚底跟骨区域轻度过度角化。在女性携带者中发现轻度角膜营养不良而无畏光。

牧群和本顿(1996)在英国报道了第一个患有KFSD的家庭。该先证者是一名38岁的白人男子,他在婴儿期患有畏光,复发性睑缘炎和结膜炎,导致睫毛变形,内trop和角膜瘢痕形成。他的眉毛也异常。他从9岁开始发展为进行性近视,在10岁时出现点状角膜炎,在20岁时出现视网膜脱离。由于26岁时头皮进行性脱发,他引起了皮肤病学的关注。检查显示,毛囊过度角化和头皮毛囊炎,导致瘢痕性脱发和躯干上广泛的毛囊性角化小刺。在2岁时出现弯曲性湿疹,这是通过女性亲属与先证者相关的第一表亲。那时她头皮和眉毛稀疏,在她的上臂和脸颊的外侧上有毛发角化病。她在3岁时出现了畏光症,但未发现眼科异常。然而,明显的畏光,广泛的滤泡性角化过度和跟骨性角化过度的发展提示了KFSD。其余血统书进行了调查。第二位患者是家庭中唯一受到严重影响的女性。类维生素A的治疗导致炎症减轻和散发性​​脱发停止。第二位患者是家庭中唯一受到严重影响的女性。类维生素A的治疗导致炎症减轻和散发性​​脱发停止。第二位患者是家庭中唯一受到严重影响的女性。类维生素A的治疗导致炎症减轻和散发性​​脱发停止。

▼ 遗传
------
大多数患KFSD的家庭显示出X连锁遗传(Aten等,2010)。

▼ 测绘
------
Oosterwijk等(1991,1992)通过连接到RFLP标记映射KFSD轨迹到Xp22.2-p21.2。DXS41在theta = 0.0时,最高lod得分为5.70。Oosterwijk等(1995)研究了相同的扩展的荷兰家庭,其中使用5个DNA探针和14个CA重复多态性将KFSD基因座定位到Xp22.2-p21.2。重组事件的分析将基因定位在Xp22.2-p22.13区域,该区域覆盖大约1 Mb。

通过分析Xp22.2-p22.13区域中的几个新标记,Oosterwijk等(1997年)在荷兰大谱系中以1 MB的间隔确定了候选区域。在一个患有KFSD的德国家庭中,他们分析了Xp22.2-p21.2中的23个标记,发现该家庭中的KFSD基因座很可能在候选区域之外。他们得出的结论是,在该谱系中,X染色体上存在另一个位点,或者KFSD作为具有可变表达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而遗传。

在Herd和Benton(1996)报告的家庭中,Porteous等人(1998)证明链接到区域Xp22.2-p22.13,但不能缩小Oosterwijk等人描述的区域(1997)。

▼ 细胞遗传学
------
Gimelli等(2002年)报道了具有剂量敏感性性逆转(DSS;300018)的患者中存在Xp22.12-p21.1复制的分子特征,该患者是由DAX1基因的复制(300473)引起的,他也患有KFSD。重复的区域包括DAX1基因和KFSD区间,其中SAT1基因(313020)位于其中。SAT1基因编码亚精胺/亚精胺N(1)-乙酰基转移酶,可催化亚精胺和亚精胺的N(1)-乙酰化,通过多胺氧化酶的连续活性,可将亚精胺转化为亚精胺,将亚精胺转化为腐胺。Pietila等(1997年,2001年)发现,在小鼠模型中SAT酶的过表达导致了腐胺积累和表型,其皮肤和头发异常使人联想到人KFSD。通过分析患者细胞中多胺的代谢,Gimelli等人(2002年)发现,与小鼠模型一样,腐胺,亚精胺和精胺等代谢物的水平与SAT1基因的过表达相一致。他们提出SAT1的过表达和随之而来的腐胺积累与KFSD表型有关。然而,阿滕等(2010年)指出SAT1基因不包括在由Oosterwijk等人确定的KFSD区间中(1997)。

▼ 分子遗传学
------
在荷兰大家庭的患病家庭中,KFSDX最初由西门子(1926年)报道,随后由范·奥施(van Osch)等人报道(1992),Aten等(2010)鉴定了MBTPS2基因的突变(N508S;300294.0006)。在英国一个受影响的家庭中发现了相同的突变(Herd和Benton,1996)和来自美国的另一个家庭,尽管单倍型分析并未显示出共同祖先。在CHO-M19细胞中进行的体外功能性表达研究表明,该突变使固醇反应性降低了50%,表明MBTPS2蛋白的蛋白水解活性降低。在专性雌性携带者中,等位基因表达的失衡与偏斜的X失活水平和临床表型完美匹配。研究结果表明,KFSDX和IFAP综合征沿相似的疾病谱系相关。

▼ 历史
------
Eicher(1974)推测小鼠中的同源突变可能是“稀疏皮毛”(spf)。但是,该小鼠突变后来被证明缺乏鸟氨酸转氨甲酰酶(参见311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