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R1 自噬体受体;NBR1 AUTOPHAGY CARGO RECEPTOR
为了克隆CA125基因(606154),Campbell等人(1994)从表达文库分离了cDNA,该cDNA 在17q21.1 处接近BRCA1基因座(113705)。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它位于含有BRCA1基因的最小已知区域内。预测的966个氨基酸的多肽缺乏CA125预期的膜蛋白特性,但确实包含许多具有转化潜力的基因中存在的B框 /螺旋线圈基序。
细胞遗传学位置:17q21.31
基因座标(GRCh38):17:43,170,309-43,211,687
▼ 基因功能
------
兰格等(2005)确定了一个信号转导复合体,其中titin(188840)蛋白激酶结构域(TK)通过机械诱导的构象与锌指蛋白NBR1相互作用。NBR1将泛素相关的p62 / SQSTM1(601530)靶向肉瘤,而p62又与MURF2(606469)相互作用,MURF2 是一种肌肉特异性的RING-B框 E3连接酶和血清反应转录因子反式激活域的配体( SRF;600589)。MURF2的核易位是由机械不活动引起的,并导致核SRF的减少和转录的抑制。
PARK2(602544)是一种E3泛素连接酶,可泛化受损线粒体上的蛋白质,靶向线粒体进行溶酶体降解。高等(2015年)确定BNIP3L(605368)为线粒体PARK2底物,并表明泛素化的BNIP3L将胞浆NBR1募集到受损的线粒体,从而将细胞器靶向降解。敲低HEK293A细胞中的NBR1或BNIP3L破坏了线粒体的降解,该线粒体的降解受到氧化磷酸化抑制的抑制。相反,抑制线粒体复合物I会诱导BNIP3L降解并导致受损的线粒体保留下来。
▼ 基因结构
------
坎贝尔等(1994)确定了M17S2基因的外显子结构。
布朗等(1994),将该基因称为1A1-3B,表明M17S2的转录起始位点距离BRCA1的起始位点295 bp,并且该基因从BRCA1发散地转录。作者推测M17S2可能参与BRCA1转录或翻译的调控。
布朗等(1996)描述了包括BRCA1和M17S2基因的基因组区域。他们发现了一个30 kb的串联重复序列,产生2个拷贝的BRCA1外显子1和2和M17S2的外显子1和3。
▼ 测绘
------
坎贝尔等(1994)使用荧光原位杂交来证明在17q21.1的BRCA1最小区域内作图。分离了YAC和粘粒克隆,并用于完善M17S2基因在RNU2基因座附近和附近的位置(180690)。
▼ 分子遗传学
------
使用广泛的SSCP和序列分析,Campbell等(1994)没有检测到家族性和散发性乳腺癌和散发性卵巢癌的100多个肿瘤和正常DNA中M17S2基因编码区的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