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食管癌诊疗规范行
自2020年8月起,由中国抗癌学会(CACA)主办,默沙东支持的“2020年食管癌诊疗规范行”项目将在全国范围内举行,多场食管癌诊疗的线上直播会议将精彩不断呈现,来自胸外科、放疗科、肿瘤科以及病理科的学术专家将围绕食管癌免疫治疗的最新进展以及临床实践展开对话,这些内容充实的学术盛宴将会传递食管癌诊疗领域的新信息,充分展现国内外食管癌领域的新理念和新进展,助力我国食管癌规范诊疗水平的提升。
我国是食管癌的“重灾区”
食管癌是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在全球恶性肿瘤中位列第七位,死亡率居第六位[1],在男性发病率和死亡率中分别排第五位和第四位。我国每年约有30万的新发和死亡病例,而每年新发病例中,我国数量约占全球的一半,可见我国是食管癌的高发国家[2]。
晚期食管癌治疗遇尴尬
食管癌的病理类型主要包括食管鳞癌(ESCC)、食管腺癌(EAC)和其他类型癌,我国超过90%的患者病理类型为ESCC[3]。众所周知,对癌症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能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时间。但不幸的是,我国约七成的食管癌患者发现时已属于晚期,这意味着失去手术机会[4]。
免疫治疗带来希望
食管癌的治疗是一个多学科综合治疗的过程,包括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和免疫治疗等。随着新的诊断方法、治疗药物和治疗手段的发展,食管癌的诊疗策略和临床治疗取得了新的突破,为中国的临床医生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免疫治疗是肿瘤领域的热点,学者们对各个瘤种的免疫治疗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和研究。
T细胞在人体免疫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活化T细胞需要两个关键步骤:①被T细胞受体(TCR)介导的抗原识别信号激活;②激活的T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和抑制因子相互作用,这个过程中的共刺激和抑制分子统称为免疫检查点, 二者相互作用可以共同维持正常人体免疫。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是单克隆抗体,通过阻断免疫检查点的负性免疫调节,从而增强机体抗肿瘤免疫,发挥抗肿瘤效应[4]。
帕博利珠单抗翻开食管癌免疫新篇章
在食管癌方面,ICIs的大量临床研究不断更新,并取得一定的成果。其中,程序性死亡因子受体-1(PD-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明星药帕博利珠单抗(“可瑞达”,俗称“K药”)在这个领域大放异彩。
今年6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帕博利珠单抗用于PD-L1表达阳性[综合阳性评分(CPS)≥10]的、既往一线全身治疗失败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ESCC患者的治疗。此前,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早已批准了相应的适应证。在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发布的2020版CSCO食管癌诊疗指南[5]中,帕博利珠单抗也获得I级专家推荐,用于局部晚期或转移性ESCC的二线治疗。
不管是FDA还是我国NMPA,对帕博利珠单抗适应证的批准,都意味着食管癌免疫治疗有多项正规的临床试验数据、强有力的证据来支撑。
KEYNOTE-180研究结果显示化疗后进展的晚期食管癌能从帕博利珠单抗治疗中生存获益[6],KEYNOTE-181研究及中国亚组分析的惊艳数据也毫无异议地证明帕博利珠单抗应该成为我国ESCC二线治疗的新标准,帕博利珠单抗确立了在治疗晚期食管癌中的重要地位。近期,KEYNOTE-590作为全球首个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用于食管癌一线治疗的III期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取得了令人振奋的阳性结果,不仅在CPS高表达的人群达到研究终点,更是在ITT人群同样达到研究终点。KEYNOTE-590的研究结果将在今年9月份的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大会上公布,这意味着食管癌免疫治疗将迈向一线治疗的新时代。
乘风破浪,2020年食管癌诊疗规范行启航
由上可知,免疫治疗不断取得突破,在食管癌的治疗中越来越占据重要地位,免疫治疗已成为食管癌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如何科学、准确地向中国临床医生传递国内外免疫治疗的各种新数据、新理念、新治疗方案?如何把新的理念和数据应用于临床实践?如何实现食管癌的规范化诊疗?为了解决这些国内临床的迫切的需求和难点,CACA发起的“2020年食管癌诊疗规范行”项目,将为全国同行搭建一个互相交流的线上学习交流平台。项目将通过多场学术活动,向全国食管癌治疗领域一线病理和临床医生开展学术教育培训,传递食管癌诊疗领域新的信息,推动全国的食管癌规范诊疗水平提升。
“2020年食管癌诊疗规范行”的第一场将于8月27日的16:00-18:00正式拉开帷幕,突破地理限制,学术交流触手可及。该场主题为“CACA食管癌诊疗规范行-免疫专场”,多位国内学科带头人、学术大咖领衔齐聚云端,本场会议将由于振涛教授、傅剑华教授担任主席,多位大会讲者将以演讲、分析病例等形式,与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和医生线上交流,全面总结与展望食管癌治疗中免疫治疗的广阔应用前景和潜在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