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岁开始学习微创手术,愿青年医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如今,随着大众健康意识的提升,同时得益于筛查技术的普及,我国针对早期肺癌的检出率正在快速提高,而外科手术治疗是早期肺癌的首选治疗。在此背景下,【新氏界】肺癌外科诊疗示范中心应运而生,将在全国十大胸外科中心试点落地,依托手术云平台,通过远程手术示范交流和线下实操训练等形式助力胸外科手术技巧和围手术期管理艺术的提升。逐渐实现规范化、专业化、标准化、精细化、信息化的肺癌个体化诊疗,更好的造福广大患者。

1.jpg

8月13日,【新氏界】肺癌外科诊疗示范中心在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正式成立了。今天我们非常荣幸邀请到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胸部肿瘤科专家王长利教授,来与大家分享他关于肺癌外科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以人为本,以德为先”。

1. 近年来,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相关研究成果改变了肺癌围手术期治疗的临床实践,由您领衔的EVAN研究是中国早期肺癌辅助靶向治疗的里程碑之一,请问您在百忙之中坚持开展临床研究的初衷是什么?
答:
众所周知,临床医学是一门非常复杂的科学,在临床工作当中我们会遇到很多复杂的问题,也需要回答很多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在很久以前,可能是靠经验来回答的。但对现代医学来说,仅仅依靠经验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靠证据。
证据实际上就是通过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来回答我们临床上遇到的问题。这里包括晚期肿瘤药物治疗的研究,也包括早期手术治疗的相关研究等等。在肺癌领域,对于可以手术的局部晚期的病人,我们依然面临很多问题。对于这些病人,我们是进行单纯的手术,还是加上一些综合治疗来争取更多获益,延长病人生存期甚至提高治愈率?这就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那么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先后开展了术后辅助靶向治疗的临床研究,以及新辅助免疫治疗的研究。这样的临床研究对我们的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比如我们已经完成的术后靶向治疗EVAN研究,我们应用特罗凯与传统的化疗做对照,来验证局部晚期的病人通过这样的术后辅助治疗,是否能够提高生存。EVAN研究获得了非常令人满意的阳性结果,与传统的化疗相比,病人获得了显著的生存获益,安全性也更好。
所以,通过这样的研究我们就可以有力地回答很多临床问题,以此惠及更多病人。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即便是拥有良好数据、阳性结果的研究,仍然需要在临床应用中正确理解,比如术后辅助靶向治疗,虽然国内的几个研究都得到了阳性结果,但并不是所有的手术病人都适合,目前仅适合ⅢA期的病人。也就是说,对于临床研究结果的解读必须结合病人的实际情况,特别是这个研究所针对的人群,来进行。这样才能更准确,对病人的获益才是最大的。

2. 胸外医生通常认为肺癌根治术“切的少,会更好”,但国外有研究的初步结果显示,肺癌根治术“少切”在安全性方面并没有显著优势,对此,您持什么观点和态度?
答:
如何进行肺癌根治手术是大家一直在讨论的焦点。但这个争论是建立在一个总原则之上的,即尽最大努力切除肿瘤组织,包括其周围的部分原组织。同时尽最大努力,保留功能。
我们这里所说的大小是指“肺叶切除”和“肺段切除”的比较,针对的主要是早期病人,比如Ⅰ期的病人,特别是GGO的病人。对于这种原位癌,或者说未浸润的肿瘤,我们到底应该进行多大的手术?
关于这个问题,之前国内讨论的非常多,近些年国际上一直也没有权威的数据能够给出定论。我认为这个手术的选择应该是因人而异的,不可一概而论大或小就是好,一定要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决定。
另外,还要依据既往的循证数据。大家可以再重点关注一下指南中,对于肺癌的局部切除、楔形切除,我们依然是列为Ⅲ类证据而不是Ⅰ类。之所以列为Ⅲ类证据,是因为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看到中国或者国际上的大型、多中心、随机对照的Ⅲ期临床研究结果。现有的数据仅是一些回顾性研究、亚型分析,比如左肺的舌叶切除,还有1,2,3段的切除,或者腺癌背段的切除,病人的生存在肺叶与肺段切除组间没有显著差异。对于基底段的各段切除和其他段切除的患者,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看到权威的数据证明其与肺叶切除生存率是一致的,反而看到的只是复发率更高。所以到目前为止,我们还在等待全球的临床研究结果,包括日本的肺段切除与肺叶切除的临床比较试验,以及北美的类似研究。他们大概将在2023-2025年公布最后的研究结果和生存数据。
因此,这些数据出来之前,我认为对于这样的手术,如果要做小的话,一定要慎重再慎重,并不是所有的病人都适合。我们不是为了手术而手术,我们是为了病人的生存而手术。如何提高病人的生存率,减少复发率,这是才我们的宗旨。

3. 随着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工作中对外科医生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复杂,您认为在人才培养方面,胸外科医生应该成为“专业”型人才还是“复合”型人才呢?
答:
人才培养是个老问题,也是个大问题。无论是我们胸外科、肺癌外科还是其他行业,人都是第一位的。培养医生,有一个基本的前提——以病人为中心,以医德为先。如果不能做到这一前提,即便医技再高超,那么我想这也不会是个好医生。
医生的培养和科室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在我担任科主任的这17、8年中,我们的肺部肿瘤科从成立之初,仅有40张床位,年手术量3-400台;发展到2019年,我们已经有138张床位,年近4000例手术。可谓成长迅速,所以在北方,我们的影响力还是非常大的,现在东北、华北地区的很多病人都慕名而来。实现这样的科室发展,人才培养方面我们做到了2点:
1. 因材施教。为医生创造适合的条件,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对医生的培养不应一概而论,有的医生特别喜欢钻研手术技巧,有的在手术之余还关注基础研究和临床科研。那么我们需要为他们搭建平台,帮助他们成长为复合型人才。我们的胸外科既需要精于手术的医生,能把手术做的非常漂亮;也需要复合人才,手术、科研两手强,还能对病人好,那这是最好的。
2. 明确目标。今天的医学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光做个手术就解决问题了。我在院里讲话的时候经常会提醒大家,“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为大家提供了高水准的平台,大家应该将成为复合型人才作为自己的目标。”明确了这个目标之后,相信大家的发展会更好。
当然,所谓的好与不好的标准,有的时候很难界定。正如伟人所说“对我们的评价能够四六开就很不错了,三七开我就满意了”。同样,对我们医生而言,其他人说我们好与不好,这都很正常,只要大多数认可,那我想这就足够了。
总之,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为不同医生搭建合适的平台,让大家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最后为医生制定适合自己的目标,比如做个复合型人才,成为多面手;或者不断提高自己的手术技艺,做个出色的外科医生,落实规范手术等等。
细致的工作在每一天的工作中都会充分的体现,学科的发展、进步在多年以后就会充分的展示出来。比如科室由小做大,科研从无到有,再从有到强。这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特别是当下的大型三甲医院,如果没有很好的科研意识和临床研究的能力,那么想走在前列是非常困难的。

4. 您领导的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肺部肿瘤科,机器人手术量位居全国前3,是全国领先的机器人手术示范教学中心,您是如何实现科室不断自我进化,进入良性循环的?
答:
我们中心现在有10位主诊医生,我都亲自带过。我在带教的过程中,对于手术技巧、知识的传授上,没有任何隐瞒与保留。同时,我也在不断激励自己学习进步,向年轻医生学习,因为年轻医生的思维更活跃,接受新事物更快,这样才能刺激自己不断进步,让学科进一步发展。我50多岁开始学习腔镜手术,60岁开始学习机器人,这是挑战,但也很有意思。
也有人问,我们到年龄了是不是应该退居二线?当然可以这么想,什么年纪做什么事情,这很正常,我也认同。但同时我还希望我们的学科继续发展,我不断学习的目的是通过言传身教,让年轻医生知道,他们应该努力超过我,因为平台就在那里,我们所有的平台都是开放的,不能超过我的话就需要从自身找原因了。所以我用这样的实际行动来告诉大家,要不懈进取。当然,学习机器人的时候,大家比较照顾我,让我可以有一个固定的学习时间。
今年8月,我们的机器人手术已经被列为全国的示教中心、培训中心了。因为我们在前期工作有量的积累、经验的积累,还有技术的进步,所以取得这样的成果。我也跟大家一起进步、努力,向他们学习。如果认为我做的事情有价值,值得学习借鉴,那么也希望大家吸收融入。另外,我在努力学习的时候,也会给年轻医生压力,驱动他们更加努力进步才能超越我。只有全员努力,我们的学科才会越来越好。我想这样的体会不仅是我们医院、我们学科,对所有同行来说,应该是一样的。技术的进步以及对新技术的学习,这些都不取决于年龄,而在于自己的信心与决心。不学习就要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现在的国际形式也在时刻提醒我们,不能落后。聚焦我们的胸外科,我们要互相促进,互相提高,让学科持续不断的发展。

5. 能否请您谈谈参与搭建【新氏界】肺癌外科诊疗示范中心的初衷和愿景?
答:
现在的医学进步非常快,而我们各大胸外中心都忙于自己的临床工作,加上人类正在共同面对前所未有的重大疫情,线下学术交流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部分转为线上形式。另一方面,大家对于线上知识内容也都非常关注,所以参与搭建了【新氏界】肺癌外科诊疗示范中心这样的线上平台,与大家共同交流,共同鼓励,以提高临床技能和管理水平,最终惠及我们的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