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 T 细胞淋巴瘤经常重排; FRAT1
HGNC 批准的基因符号:FRAT1
细胞遗传学位置:10q24.1 基因组坐标(GRCh38):10:97,319,271-97,321,915(来自 NCBI)
▼ 克隆与表达
携带癌基因的转基因小鼠的逆转录病毒感染可用于识别协同癌基因(参见 164831)。琼克斯等人(1997) 用莫洛尼鼠白血病病毒(M-MuLV) 感染 E-mu-Pim1 小鼠,通过 Myc(190080) 或 NMyc(164840) 中的前病毒插入诱导 T 细胞淋巴瘤加速发作。然后,他们将肿瘤移植到同基因宿主中,以便对参与肿瘤发展后期的基因进行前病毒标记。 Frat1 基因被鉴定为在 T 细胞淋巴瘤发生后期经常因前病毒插入而发生突变的基因。小鼠 Frat1 是一个无内含子基因,编码预测的 274 个氨基酸的蛋白质。 Jonkers 等人认为,所有前病毒插入均保持编码域完整(1997)认为正常基因的过度表达有助于转化。在过度表达 Myc 和 Pim1 的淋巴瘤细胞中过度表达 Frat1 赋予了选择优势。琼克斯等人(1997) 使用小鼠基因作为探针鉴定了人类 FRAT1 基因。人类 FRAT1 基因编码 279 个氨基酸的多肽,与小鼠蛋白质有 79% 的一致性。
早期非洲爪蟾胚胎中β-连环蛋白(CTNNB1;116806)的背侧积累是体轴形成所必需的。 β-连环蛋白通过激酶 GSK3 的局部抑制实现背侧稳定(参见 GSK3B;605004)。 Yost 等人使用酵母 2-杂交系统鉴定非洲爪蟾 GSK3 的细胞质调节因子(1998) 分离出编码 169 个氨基酸蛋白的卵母细胞 cDNA,他们将其称为 GSK3 结合蛋白,或 GBP。通过搜索序列数据库,Yost 等人(1998) 鉴定了 2 个同源人类序列:FRAT1 和 FRAT2(605006),这是与 FRAT1 具有 59% 氨基酸同一性的部分序列。序列分析预测 GBP 和 FRAT 蛋白包含 3 个高度保守的区域。
▼ 基因功能
Yost 等人的结合和功能分析(1998) 揭示了非洲爪蟾 GBP 和人 FRAT2 的 GSK3 结合和抑制活性存在于与 FRAT1 共享的 C 端保守结构域 III 序列中。作者提出,GBP、FRAT1 和 FRAT2 形成 GSK3 结合蛋白家族,抑制 β-连环蛋白的磷酸化,防止其通过泛素-蛋白酶体途径降解。
▼ 测绘
琼克斯等人(1997) 将 Frat1 基因定位到小鼠的 19 号染色体,并通过同线性同源性定位到人类的 10q23-q24。
▼ 动物模型
FRAT 对 GSK3 的抑制被认为对于通过 β-catenin 进行的 Wnt(参见 WNT1;164820)信号转导非常重要。为了检验这一假设,van Amerongen 等人(2005) 开发了缺乏 Frat1、Frat2 和 Frat3 的三重敲除小鼠。他们发现 Frat-null 小鼠能够存活、健康且具有生育能力。此外,原代 Frat 缺陷细胞的体外测定表明,通过 β-catenin 的 Wnt 信号传导未受影响。范阿梅隆根等人(2005) 得出结论,高等脊椎动物中的 Wnt 信号传导不依赖于 Fr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