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素性视网膜炎 80; RP80
有证据表明色素性视网膜炎 80(RP80) 是由染色体 16p13 上的 IFT140 基因(614620) 的纯合或复合杂合突变引起。
有关色素性视网膜炎遗传异质性的一般表型描述和讨论,请参阅 268000。
▼ 临床特征
徐等人(2015) 研究了一名 43 岁的汉族男性,他在童年时期患有夜盲症,并在 36 岁时视力丧失。眼底图像显示广泛的视网膜骨针色素沉着,并带有“金箔”。黄斑反射。眼部相干断层扫描(OCT)显示内节和外节感光细胞丢失。临床检查以及放射线照相和实验室评估显示没有骨骼、肝脏或肾脏异常。
赫尔等人(2016) 描述了来自 5 个不相关家庭的 8 名患有非综合征性视网膜色素变性和 IFT140 基因双等位基因突变的患者。发病年龄从2岁到30岁出头,以夜盲症或暗光适应困难为主要症状。眼底检查结果包括中周视网膜色素上皮(RPE) 色素沉着不足、血管变细和黄斑萎缩。对其中 3 名患者进行视网膜电图检查(ERG),结果显示视杆细胞反应显着降低或检测不到,而视锥细胞反应低于正常,并且 ERG 模式也低于正常或检测不到。其中一名患者是一名67岁的英国男子,他从4岁起就出现进行性听力损失,为此他佩戴了助听器。听力测试显示对称性双侧高频听力损失,在 250 至 2,000 kHz 频率下双侧平台损失为 25 至 30 db,作者指出这对于 Usher 综合征来说是非典型的(见 276900)。他的妹妹患有 RP,但没有听力损失。所有8名患者在13至67岁时发育正常,没有骨骼表现或肾衰竭。
临床变异性
比法里等人(2016) 回顾性研究了 11 名患有先天性严重视网膜病变的沙特先证者,其中包括 Khan 等人之前报道的 2 名男孩(2014),所有这些人从出生起就患有婴儿期眼球震颤和视力不佳,其中记录的最佳视力是手部运动或光感。 1 岁以下儿童的眼底表现非常正常,其中许多人表现出嗜光症(盯着光)。 2 岁后,RPE 变化和小动脉衰减很明显,此时揉眼(眼指征)变得很常见。在年龄较大的儿童中,可见周边斑点,有时可见周边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所有人都有不可记录的 ERG;在接受进一步测试的患者中,自发荧光显示中央黄斑信号增加,OCT 显示视网膜外层结构丧失。其中 7 名先证者观察到发育迟缓,5 名先证者进行手部 X 光检查均显示锥形指骨骨骺,另一名先证者表现出短手指。其中三名先证者(患者 4、6 和 10a)除视网膜营养不良外,临床表现正常,但未接受手部放射学检查。作者指出,这种早期儿童表型的特征是眼底大体正常、高度远视和不可记录的 ERG,伴或不伴神经发育迟缓,与经典的 Leber 先天性黑蒙(LCA;参见 204000)重叠。
▼ 遗传
Xu等人报道的RP80在家庭中的遗传模式(2015)和赫尔等人(2016) 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一致。
▼ 分子遗传学
Xu 等人在一名患有孤立性色素性视网膜炎的 43 岁汉族男性中,已知 RP 相关基因突变呈阴性(2015) 进行了全外显子组测序,并鉴定了 IFT140 基因中错义突变(L1399P; 614620.0011) 和 4 bp 缺失(614620.0012) 的复合杂合性。对 243 名 RP 患者和 215 名诊断为早发性视网膜营养不良(LCA) 且已知视网膜疾病基因突变呈阴性的患者进行 IFT140 变异筛查,结果发现 6 名患者存在双等位基因突变,其中 4 名患者来自 RP队列和 2 个来自 LCA 队列(参见,例如 614620.0013 和 614620.0014)。没有患者表现出眼外异常。
Hull 等人在患有非综合征性 RP、已知视网膜营养不良基因突变呈阴性的巴基斯坦大家族中受影响的成员中(2016) 进行了全外显子组测序,并鉴定了 IFT140 基因中 T484M 取代的纯合性(614620.0013)。通过对一名患有 RP 和听力损失的 67 岁英国白人男子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该男子的 9 个亚瑟综合征相关基因突变呈阴性,作者鉴定出剪接位点突变(614620.0002) 的复合杂合性和错义IFT140 中的突变(S939P;614620.0015)。先证者的妹妹患有 RP,但没有听力损失,也是 IFT140 变异的复合杂合子。赫尔等人(2016) 还在来自印度和巴基斯坦 RP 家庭的受影响个体中检测到 IFT140 基因中 C333Y 替换的纯合性,并确定了一名患有轻度视网膜变化的 31 岁白人英国男子,他是错义和复合杂合子。 IFT140 中的移码突变。
比法里等人(2016) 报道了 11 名患有先天性严重视网膜病变的沙特先证者,其中包括 Khan 等人之前报道的 2 名男孩(2014),他对当时已知的所有视网膜营养不良相关基因进行了新一代测序。其中 10 名患者的 IFT140 基因错义突变(E664K; 614620.0001) 是纯合子,并且在该组的其他基因中没有其他可疑变异。作者认为 E664K 代表了一个创始人突变或突变热点。其余先证者(患者 10a)是 IFT140 缺失/插入突变纯合子,并且还携带 ABHD12 基因杂合无义突变(613599)和 NPHP1 基因完全缺失(607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