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EVERIN; LVRN

FLJ90650
CHL2 抗原
氨基肽酶Q; APQ
跨膜氨基肽酶 Q; TAQPEP

HGNC 批准的基因符号:LVRN

细胞遗传学位置:5q23.1 基因组坐标(GRCh38):5:115,962,475-116,027,606(来自 NCBI)

▼ 克隆与表达

为了鉴定参与负责着床和胎盘的绒毛外滋养层(EVT)侵袭的分子,Fujiwara 等人(2004) 制备了针对人绒毛膜层的小鼠单克隆抗体并表征了检测到的抗原。对一种 mAb CHL2 的免疫荧光研究检测到胎儿绒毛膜外层 EVT 和母体蜕膜组织细胞表面迁移 EVT 上表达的抗原。在胎儿羊膜上皮细胞或母体蜕膜细胞上均未检测到 CHL2 抗原。 CHL2 抗原定位于 EVT 的细胞表面区域并在胚胎植入部位表达。

Fujiwara 等人使用亲和纯化技术(2004)从绒毛膜和足月胎盘中分离出CHL2抗原,并纯化了160 kD的主要条带。通过EST数据库搜索抗原的部分序列,然后采用基于PCR的技术,他们从绒毛膜中分离出CHL2抗原cDNA。推导的 990 个氨基酸的蛋白质被称为 laeverin,预测分子量为 113 kD,包含 M1 肽酶基序、锌结合基序和假定的跨膜结构域。该蛋白与氨肽酶 N(ANPEP; 151530) 具有 36% 的序列同一性,与谷氨酰氨肽酶(ENPEP; 138297) 和催产素酶/胰岛素调节氨肽酶(LNPEP; 151300)(金属肽酶的胶津素组成员)具有序列同源性。 Northern 印迹分析检测到胎盘特异性表达的主要和次要转录物分别为 4.0 kb 和 3.0 kb。

丸山等人(2007) 指出 APQ 有 15 个潜在的 N-糖基化位点。他们还表示,除了胎盘外,APQ 还在大脑中表达。通过 SDS-PAGE 检测,HeLa 细胞中表达的全长 APQ 的表观分子量约为 160 kD,但在非还原条件下,其表观分子量超过 300 kD,表明形成了二硫键同型二聚体。丸山等人(2007)发现昆虫细胞中表达的大部分人类APQ被分泌到培养基中。这种可溶形式的 APQ 的 N 末端以 lys65 开始,Maruyama 等人(2007) 表明 APQ 受到脱落酶的处理。在还原和非还原条件下,通过 SDS-PAGE 检测,可溶性 APQ 的表观分子量约为 120 kD,去糖基化后表观分子量变为 106 kD。尺寸排阻色谱显示可溶性APQ形成非硫键连接的同二聚体。

▼ 测绘

Hartz(2012) 根据 laeverin 序列(GenBank AK075131) 与基因组序列(GRCh37) 的比对,将 laeverin 基因(LVRN) 对应到染色体 5q23.1。

▼ 基因功能

丸山等人(2007)发现重组可溶性人APQ对合成底物表现出相对广泛的底物特异性,对亮氨酸-4-甲基香豆酰-7-酰胺(leu-MCA)具有最高的氨肽酶活性。它对几种天然肽底物(例如血管紧张素 III(106150)、kisspeptin-10(603286) 和内激肽 C(607833))显示出氨肽酶活性,但对含有倒数第二个脯氨酸的肽没有显示活性。血管紧张素 IV 和缓激肽(612358) 产品抑制 APQ 活性,表明负反馈控制。 APQ 裂解 leu-MCA 的最适 pH 为 7。Zn(2+) 和竞争性氨肽酶抑制剂 bestatin 可有效抑制 APQ 活性。肽链长度也是 AQP 氨肽酶活性的决定因素。

▼ 动物模型

凯林等人(2012) 鉴定出猫科动物 Taqpep 基因中的无义突变,在家猫中分离出大而暗的斑点斑纹皮毛图案,而在王猎豹中分离出扩大的斑点和背侧条纹。与浅色猎豹或新生虎斑猫皮肤相比,Edn3(131242) 的表达在深色皮肤中上调,而 Taqpep 则不然。在转基因小鼠中,Edn3 的表达导致毛色变深,黑素细胞特异性基因的表达增加。黑色素细胞特异性基因也在猎豹皮肤的黑色区域过度表达。凯林等人(2012) 提出了一个模型,Taqpep 在该模型中建立了胎儿发育过程中皮毛标记的周期性,该周期性通过随后的毛发周期中的 Edn3 的可变表达来维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