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部斜裂,1; OBBLFC1
眼颌面发育不良伴斜面裂
有证据表明斜面裂 - 1(OBLFC1) 是由染色体 22q11 上的 SPECC1L 基因(614140) 杂合突变引起的。据报道,有一名这样的患者。
SPECC1L 基因的杂合突变也可导致 Teebi hypertelorism 综合征 1(TBHS1; 145420)。
▼ 说明
斜面部裂是一种罕见的口面部裂,约占所有面部裂的 0.25%。经典描述了两种主要类型:鼻眼型和口眼型,后者可细分为内眦和口外眦(Dasouki 等人总结,1988)。
▼ 临床特征
达苏基等人(1988)报道了一名8个月大的女孩患有先天性双侧面部斜裂。在面部两侧,都有一条完整的裂口从外侧鼻孔延伸至内眦,与内眦型裂口一致。裂口涉及嘴唇、牙龈、腭骨和犁骨。角膜和巩膜被皮肤外胚层和肉芽组织覆盖,该组织与眼睑之间有粘连。右眼有严重的眼部发育不全和缺损。脑成像显示脑实质正常。体检的其余部分值得注意的是手臂和腿部有 4 个对称的圆周皮肤皱襞、深手掌折痕和单侧跟骨足畸形。然而,面裂的对称分布表明羊膜带不太可能是因果关系。该患者患有 4 型 Tessier 裂(Tessier,1976;Saadi 等人,2011)。
萨阿迪等人(2011) 报道了一名巴西婴儿,右侧患有严重的 Tessier 4 裂,左侧患有轻度 Tessier 7 裂。他的眼睛正常,没有其他出生缺陷。
临床变异性
Richieri-Costa 和 Gorlin(1994) 描述了 4 名患有斜面裂的患者。这种类型的复杂面部裂痕通常被认为是羊膜带造成的破坏性事件。其中 3 个具有 Tessier 5 型裂缝;第四个是泰西尔 4 型,右侧是泰西尔 6 型,左侧是泰西尔 6 型。 4 例中有 2 例存在肢体异常。作者认为,鉴于父母有血缘关系、不存在染色体异常且亲属正常,这些病例代表了一种明显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眼颌面发育不良。
▼ 遗传
尽管大多数报告的斜面裂病例都是散发的(Saadi 等,2011),但 Richieri-Costa 和 Gorlin(1994)报告的 4 名患者中有 3 名是表亲婚姻的产物,表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 细胞遗传学
Dasouki 等人在一名患有先天性双侧斜面部裂的 8 个月大女孩中(1988) 通过核型分析鉴定了平衡的从头相互易位 t(1;22)(q21;q12)。萨阿迪等人(2011) 提供了 Dasouki 等人报告的患者的随访情况(1988),并将易位断点修改为 t(1;22)(q21.3;q11.23)。萨阿迪等人(2011) 确定 22q11.23 断点发生在 SPECC1L 基因内含子 14 的 5 kb 区域内,而 1q21 断点区域内没有已知基因。患者来源的类淋巴母细胞在 RNA 水平上显示 SPECC1L 单倍体不足。由于基于整合素的细胞粘附缺陷,培养的细胞未能形成大的团块,并且 F-肌节蛋白微刺和丝状伪足的数量减少。
▼ 分子遗传学
Saadi 等人在 23 名 Tessier 4 斜面裂患者中的 1 名进行了研究(2011) 在 SPECC1L 基因中发现了一个杂合的从头致病性错义突变(Q415P; 614140.0001)。该患者是巴西裔。人骨肉瘤细胞的体外功能表达研究表明,突变蛋白损害了含有稳定乙酰化α-微管蛋白的微管的形成。萨阿迪等人(2011) 得出的结论是,口面部裂是由参与面部突出发育的细胞缺陷引起的;即,由于无法正确重组肌节蛋白而导致细胞迁移和粘附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