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激肽受体 B1; BDKRB1

缓激肽受体 1; BKR1
B1R

HGNC 批准的基因符号:BDKRB1

细胞遗传学位置:14q32.2 基因组坐标(GRCh38):14:96,256,210-96,264,763(来自 NCBI)

▼ 说明

BDKRB1 是两种生理上不同的 G 蛋白偶联受体之一,可介导激肽的生物活性,激肽是由激肽原(KNG1;612358) 在逐步裂解过程中产生的生物活性八肽至十肽家族。在生理条件下,免疫细胞上未发现 BDKRB1,而另一种激肽受体 BDKRB2 则普遍表达(Schulze-Topphoff et al., 2009)。

▼ 克隆与表达

门克等人(1994)通过表达克隆从人胚胎肺成纤维细胞 cDNA 文库中分离出编码 BDKRB1 或 B1R 的 cDNA 克隆。开放解读码组编码具有 G 蛋白偶联受体特征的 353 个氨基酸的蛋白质。它与 B2 缓激肽受体(B2R;113503) 具有 36% 的氨基酸同一性。

Yang 和 Polgar(1996) 从人肺成纤维细胞基因组 DNA 文库中分离出人 B1 缓激肽受体基因。他们发现其编码序列与 Menke 等人获得的编码序列有 2 个差异(1994):核苷酸 2897 处的 A-C 交换,导致精氨酸-246 被丝氨酸取代,以及位置 3025 处的 C-T 交换,将丝氨酸-259 转化为苯丙氨酸。

Chai 等人使用 RT-PCR-Southern blot 分析(1996)发现B1受体基因在组织中广泛表达。 Northern 印迹分析鉴定出肾脏和胰腺中 1.7 至 1.8 kb 的成熟 mRNA 转录物。

▼ 基因结构

柴等人(1996) 克隆并测序了 BDKRB1 基因,该基因包含一个不间断的编码外显子。通过将编码序列的 5 引物侧翼区的不同长度连接到 CAT 报告基因并测定 CAT 活性来鉴定推定的启动子。缺失分析表明,启动子区域的300 bp片段足以指导报告基因的合成,并且在核苷酸-1842和-812之间存在增强子样元件。使用 B1 cDNA 进行的基因组 Southern 印迹显示该受体是由单拷贝基因编码的。

巴赫瓦罗夫等人(1996) 表明 BDKRB1 基因包含 3 个外显子,其中前 2 个包含非编码序列。 TATA 框出现在外显子 1 的 5 个素数处。

通过荧光素酶活性测定,Yang 和 Polgar(1996) 发现了人类 BDKRB1 基因的 2 个启动子。第一个是位于 5 引物侧翼区域的 451 bp 片段,第二个是在内含子 II 区域中发现的 812 bp 片段。相对于 5 引物侧翼区域启动子,内含子 II 区域启动子的荧光素酶活性降低了 10 倍。 Yang 和 Polgar(1996) 将 BDKRB1 基因的转录起始位点定位在 TATA 框下游 21 bp 处。该位点比 MacNeil 等人发表的 5-prime 非翻译区序列长 12 bp(1995)。此外,在BDKRB1基因中发现了2个反向Alu重复序列。

▼ 测绘

通过荧光原位杂交,Chai 等人(1996) 将 BDKRB1 基因定位到染色体 14q32.1-q32.2,与 B2 受体基因非常接近。

▼ 基因功能

根据药理学特性定义了两种哺乳动物缓激肽受体亚型 B1 和 B2。 B1 受体在组织损伤后从头合成,并在慢性炎症动物模型中介导痛觉过敏。 B2 缓激肽受体通常存在于平滑肌和某些神经元中,其中 B2 受体的激活会导致明显的低血压、支气管收缩、疼痛和炎症。门克等人(1994)证实他们克隆的B1受体在表达时具有B1受体亚型的药理学特征。

▼ 动物模型

苏扎等人(2004) 研究了 B1r 和 B2r 在小鼠肠道缺血/再灌注(I/R) 损伤模型中的作用。他们发现 B2r 拮抗剂可以抑制损伤并延迟死亡。 I/R后,在不存在B2r拮抗剂的情况下,B1r mRNA表达增加。在缺乏 B1r 的小鼠中,炎症损伤也被消除,死亡被延迟或预防,但用 B2r 拮抗剂治疗的小鼠除外。苏扎等人(2004) 得出结论,B1 和 B2 受体之间存在显着的相互作用,并提出阻断 B1R 可能是比 B2 或 B1/B2 受体阻断更有效的治疗 I/R 后炎症损伤的策略。

卡科基等人(2007) 生成了同时缺乏 Bdkrb1 和 Bdkrb2 的小鼠。突变小鼠极易受到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并且缺乏这两种受体的小鼠比仅缺乏 Bdkrb2 的小鼠更容易受到伤害。

舒尔茨-托普霍夫等人(2009) 发现 Bdkrb1 激动剂可减轻小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的临床症状,而 Bkdrb1 拮抗剂会导致疾病更早发作和更严重。 Bdkrb1 -/- 小鼠表现出更严重的疾病和增强的中枢神经系统(CNS) 免疫细胞浸润,而用突变 T 细胞重建的小鼠表现出增强的 Th17(见 603149)对 CNS 的侵袭。舒尔茨-托普霍夫等人(2009) 得出结论,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参与中枢神经系统炎症的调节,并限制致脑炎 T 细胞浸润到中枢神经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