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染色体隐性耳聋 59; DFNB59
有证据表明常染色体隐性耳聋 59(DFNB59) 是由染色体 2q31 上 DFNB59 基因(PJKV; 610219) 的纯合突变引起的。
▼ 临床特征
听神经病是一种感音神经性听力障碍,其中听觉脑干反应(ABR) 缺失或严重扭曲,而耳声发射(OAE) 是由于外毛细胞的机械活动而在耳蜗中发出的低电平声音,保存下来。这表明原发性病变位于内毛细胞、听觉神经或介入突触中,但也可能包括听觉通路中神经元群的损伤。德尔马加尼等人(2006) 确定了来自伊朗不同地区偏远村庄的两个 5 代近亲家庭患有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非综合征、双侧、语前感音神经性听力障碍。在 1 个家庭中,受影响的个人出现严重耳聋,涉及阻碍言语习得的所有频率。在第二个家庭中,受影响个体的纯音听力测试显示听力图平坦,听力水平具有严重听力障碍的特征。伊朗家庭的 ABR 和同步自发性 OAE 检测结果符合听神经病的诊断标准。
埃伯曼等人(2007) 报道了一个摩洛哥近亲家庭,其中 6 名同胞中有 3 人在儿童早期出现缓慢进行性听力损失。儿童时期的助听器能够补偿听力损失,但所有患者的言语清晰度均大幅下降。瞬时诱发 OAE 和 ABR 测试均异常,排除听神经病变。研究结果表明外耳蜗细胞受损,但不能排除高水平听觉通路的额外退化。此外,热量激发试验显示中枢前庭功能受损。在这个家族中,有 5 名同胞患有严重的视杆细胞营养不良,与 MERTK 基因(604705.0003) 的纯合突变有关,该基因对应到染色体 2q14。这 2 种隐性遗传病是孤立分离的,只有 2 名同胞同时患有这两种疾病。 Collin 等人在 2 个患有 DFNB59 的土耳其家庭中(2007) 报道称,瞬时诱发的 OAE 不存在,表明外毛细胞功能发生了改变。
▼ 测绘
德尔马加尼等人(2006) 证明了 2 个伊朗家庭(DFNB59) 的耳聋与染色体 2q31.1-q31.3 的联系。额外的连锁分析表明,耳聋与另外 2 个伊朗家族中的 DFNB59 基因座分离,这些家族与第一个家族起源于同一地区。
▼ 分子遗传学
DFNB59 的关键连锁区间包含 12 个已知基因和同样多的 EST。对每个基因的突变进行逐个外显子搜索,没有发现已知基因中没有突变。相比之下,在编码 pejvakin 的先前未知基因中发现了与该疾病分离的纯合 C 到 T 转变,并导致 R183W 突变(610219.0001)。在其中 3 个家族中发现了这种突变;在第四个家族(610219.0002)中发现了另一个错义突变。 DFNB59 基因编码的蛋白质被命名为 pejvakin,源自波斯语,意为“回声”。
尽管 DFNB59 基因座完全包含在为 DFNB27(605818) 建立的关键区间内,但在 DFNB27 个体中未检测到 pejvakin 外显子或剪接点突变,这表明两种形式的听力障碍的致病基因是不同的。
Ebermann 等人在 3 名患有听力损失和中枢前庭功能障碍的摩洛哥同胞中(2007) 鉴定出 DFNB59 基因中的纯合突变(610219.0003)。
科林等人(2007) 在 2 名患有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非综合征性听力损失的土耳其同胞中发现了 DFNB59 基因(610219.0004) 的纯合突变。然而,对另外 67 名土耳其先证者的筛查发现 1 个家庭存在 R183W 突变,对 83 名荷兰患者的筛查未能检测到确认性突变,这表明 DFNB59 突变并不是这些人群听力损失的常见原因。
Chaleshtori 等人在 2 个患有非综合征性耳聋的无血缘关系的伊朗近亲家庭中进行了研究(2007) 鉴定了 DFNB59 基因中的 2 个不同突变(分别为 610219.0005 和 610219.0006)。 1 个家庭的听力学评估显示 ABR 缺失且无 OAE,提示耳蜗源性听力损失。
在一个大的伊朗近亲血统的受影响成员中,孤立出常染色体隐性进行性听力损失,Schwander 等人(2007) 鉴定了 DFNB59 基因(610219.0007) 中 1 bp 缺失的纯合性。受影响的儿童表现出中度至重度耳聋,其性质是进行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