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巨结肠症,易感性,5; HSCR5

细胞遗传学位置:9q31 基因组坐标(GRCh38):9:99,800,001-112,100,000

▼ 说明

这种疾病由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 1888) 描述,被称为先天性巨结肠症或无神经节巨结肠,其特征是胃肠道肌间神经丛(Auerbach) 和粘膜下神经丛(Meissner) 中先天性缺乏内在神经节细胞。当无神经节段未延伸超出上乙状结肠时,患者被诊断为短节段形式(S-HSCR,约占病例的 80%);当无神经节段延伸至乙状结肠近端时,患者被诊断为长节段形式(L-HSCR)。乙状结肠。还可能发生全结肠无神经节细胞增多症和全肠道 HSCR(Amiel 等,2008)。

分离的 HSCR 似乎具有复杂的非孟德尔遗传,具有低性别依赖性外显率,并且根据无神经节片段的长度而表达不同,表明涉及一种或多种低外显率基因(Amiel 等人,2008)。

有关先天性巨结肠(HSCR) 遗传异质性的一般描述和讨论,请参阅 142623。

▼ 测绘

虽然大约 50% 的先天性巨结肠家族病例(142623) 是 RET 突变杂合子(164761),但这些突变的外显率仅为 50% 至 70%,且与性别有关,并且根据神经节缺失的程度而变化。在 12 个多重先天性巨结肠疾病家族中,Bolk 等人(2000) 寻找其他易感基因,这些基因与编码受体酪氨酸激酶 RET(164761) 的基因结合,导致表型表达。单倍型分析和广泛的突变筛查证明了 3 类家庭:6 个家庭存在“严重”突变。 RET 突变(I 组); 5 个家族是 RET 连接的,没有序列改变,1 个家族是 RET 不连接的(组 II)。尽管 I 组家族中 RET 突变的存在足以解释 HSCR 遗传,但基因组扫描显示仅在 II 组家族中 9q31 上有一个新的易感位点。标记物 D9S1677 和 D9S1828 之间获得的非参数 lod 得分为 3.8(P = 0.002)。博尔克等人(2000) 得出结论,RET 表达程度对于 HSCR 表型的发展至关重要:严重等位基因直接导致 HSCR,而弱等位基因则需要 9q31 基因的额外作用。

唐等人(2010) 提供了 HSCR 9q31 区域内 2 个不同的假定位点的证据,这些位点因人群而异。根据 RET 突变状态对 137 个荷兰三人组进行分层后,他们发现在 SVEP1(611691) 基因内含子区域中 rs10816998 没有 RET 突变的人中,与 HSCR 存在很强的相关性(比值比(OR) 为 2.38;p = 5.33 x 10(-5))。然而,该研究结果并未在由 107 名无 RET 突变的荷兰患者组成的第二组中得到重复。在一个孤立的中国人群中,根据 RET 突变状态对 173 名患者和 436 名对照者进行分层后,发现 RET 突变患者与 IKBKAP 基因(603722)(rs10979596 和 rs10979597)中的 2 个 SNP 之间存在显着相关性(OR 为 3.32;p = 5.10 x 10(-6))。这些发现在另一个由 21 名 RET 突变患者组成的中国队列中得到了重复。唐等人(2010) 指出,HSCR 协会在中文中发现的 IKBKAP 表明存在人群特异性,并暗示 RET 突变携带者可能具有罹患该疾病的额外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