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型高脂蛋白血症
有证据表明 ID 型高脂蛋白血症是由染色体 8q24 上的 GPIHBP1 基因(612757) 的纯合或复合杂合突变引起。
▼ 说明
ID 型高脂蛋白血症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其特征是血浆中富含甘油三酯(TG) 的脂蛋白清除受损,导致严重的高甘油三酯血症(乳糜微粒血症)。临床特征包括发疹性黄色瘤、视网膜脂血症、肝脾肿大、腹痛发作和胰腺炎。发病通常发生在成年期(Brahm 和 Hegele,2013 年总结)。
有关家族性乳糜微粒血症遗传异质性的讨论,请参阅 238600。
▼ 临床特征
Wang 和 Hegele(2007) 报道了 2 名患有乳糜微粒血症的同胞,他们被发现在 GPIHBP1 基因中存在纯合突变。该女性从 22 岁开始患有复发性胰腺炎,并多次被记录患有难治性空腹乳糜微粒血症,即使限制脂肪也是如此。她没有甲状腺、肾脏或肝脏疾病,也没有糖尿病。她并不肥胖,也不喝酒。她的哥哥也有类似的生化特征,有胰腺炎病史,需要住院治疗,自 25 岁起就难以接受药物治疗。45 岁时,他因 44 岁时开始的不稳定心绞痛症状而需要进行 3 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 三该谱系中的杂合子的血浆甘油三酯浓度处于年龄和性别前 5 个百分位数,但没有胰腺或心血管疾病史。
贝尼厄等人(2009) 报道了一名患有乳糜微粒血症的 33 岁男性。该患者出生于哥伦比亚,被荷兰家庭收养。小时候,他表现出肝脾肿大和发育迟缓; 7岁时,他被诊断出患有I型高脂蛋白血症。他的体重指数(BMI) 为 24.4,血糖水平正常。多次记录到空腹乳糜微粒血症。高脂血症对饮食有部分反应;当患者坚持无脂饮食时,空腹血浆甘油三酯水平从高达 3,366 mg/dL 降至低至 744 mg/dL。他患有视网膜脂血症,但没有发疹性黄色瘤或胰腺炎病史。
奥利弗克罗纳等人(2010) 报道了一个来自瑞典北部的家庭,其中 4 名同胞中有 3 名患有先天性乳糜微粒血症。肝素注射前和注射后血浆中的脂蛋白脂肪酶(LPL;609708)活性和质量较低,注射肝素后 LPL 释放到血浆中的时间延迟。脂肪组织活检中的 LPL 活性和质量似乎正常。受影响女性受试者的母乳中 LPL 质量和活性水平正常至升高。牛奶的乳脂含量低于正常水平,并且脂肪酸组成与来自从头脂肪生成的乳脂相容,而不是来自血浆脂蛋白。除了乳糜微粒血症外,先证者还患有肝脾肿大,她在 9 个月大时被转诊到儿科诊所。血液采样显示出血脂血清,她很早就出现了腹痛。她通过将膳食脂肪减少至卡路里摄入量的 15% 以下,耐受了 1 次妊娠。然而,在随后的怀孕期间,她在妊娠中期和晚期接受了预防性血浆置换术。她的兄弟在10岁时因疲劳和血脂过多而被诊断出患有此病。他从未生过病,也没有出现过任何腹痛,但体检时确实有轻度脾肿大。先证者的妹妹患有严重的高甘油三酯血症和乳糜微粒血症以及胰腺炎发作。
弗兰森等人(2010) 报道了一名患有严重乳糜微粒血症的男孩,他在 1 岁时因胰腺炎发作而被诊断出。空腹血浆甘油三酯水平为 4,005 mg/dL。他的体重低于同龄人的百分之十,眼底检查显示患有视网膜脂血症;然而,他既没有肝脾肿大,也没有发疹性黄色瘤。该患者的高脂血症部分对低脂饮食有反应,这导致他的血浆甘油三酯水平从约 4,000 mg/dL 下降至 1,575 mg/dL。他的父母和 3 个兄弟姐妹都很健康,血浆脂质和载脂蛋白水平正常。
查理埃等人(2011) 报道了 2 例高乳糜微粒血症患者。一名患者是一名 35 岁男性,26 岁时因严重急性胰腺炎伴高乳糜微粒血症(甘油三酯,26 mmol/L)而被转诊。他大多患有高乳糜微粒血症,并伴有复发性急性胰腺炎。他的 LPL 活性无法检测到;他的母亲和女儿的血脂参数均正常。另一名患者是一名幼儿,在 6 个月大时因急性胰腺炎发作而被诊断患有高乳糜微粒血症(甘油三酯,19.6 mmol/L)。儿童时期,在严格饮食的情况下,甘油三酯仍保持中度升高,并伴有数次高乳糜微粒血症,但没有急性胰腺炎复发。他的 LPL 活性无法检测到;父母和弟弟的血脂均正常。
冈萨加-贾雷吉等人(2014) 报道了一名 5 周大的西班牙裔女孩,她患有严重的高甘油三酯血症(甘油三酯,12,031 mg/dL),并伴有下消化道出血和乳糜微粒血症。最初的结肠镜检查结果与结肠炎一致,随着甘油三酯的降低而缓解。她的 HDL 水平较低,为 11 mg/dL,并且 LPL 活性降低。
普伦帕尼奇等人(2014) 报道了 3 名同胞患有乳糜微粒血症。他们的血浆甘油三酯范围为 673 至 3,164 mg/dL,HDL 胆固醇分别降低至 16、32 和 13。先证者在 40 岁时因上腹不适且血浆甘油三酯水平为 2,050 mg/dL 而被确诊。她的 BMI 正常,46 岁时空腹血浆甘油三酯水平为 3,164 mg/dL。空腹血糖和促甲状腺激素水平正常。她没有发疹性黄瘤,并报告有两次顺利怀孕。她的两个兄弟有乳糜微粒血症病史,但血浆甘油三酯水平低于先证者。 3 名受影响同胞的肝素前血浆 LPL 水平远低于其他家庭成员。先证者的肝素后血浆水平极低(127 ng/mL),低于血脂正常对照受试者的 5%。
▼ 分子遗传学
Wang 和 Hegele(2007) 在 160 名患有空腹乳糜微粒血症且血浆甘油三酯大于 10 mmol/L 的无关成年人中筛选了 GPIHBP1 基因的编码区,每个人的 LPL(609708) 和 APOC2(608083) 基因序列均正常,并且鉴定出 1 名患者为错义突变纯合子(G56R;612757.0001)。她受影响的兄弟具有相同的突变纯合子。两个兄弟姐妹都患有复发性胰腺炎。 Gin 等人的功能研究(2007)对该变异的致病性提出了质疑。
Beigneux 等人对一名 33 岁男性自幼患有 I 型高脂蛋白血症进行了研究(2009) 鉴定了 GPIHBP1 基因错义突变的纯合性(Q115P; 612757.0002)。 Surendran 等人在一名患有严重高甘油三酯血症的无关患者身上发现了相同的纯合突变(2012)。
Franssen 等人在一名患有乳糜微粒血症的 3 岁男孩中(2010) 鉴定了 GPIHBP1 基因(C65Y; 612757.0009) 中错义突变的纯合性,随后 Surendran 等人在一名无关患者中报道了该纯合性突变(2012)。
在 3 名患有严重乳糜微粒血症的瑞典同胞中,Olivecrona 等人(2010) 鉴定了 GPIHBP1 基因中的复合杂合突变(C65S,612757.0003 和 C68G,612757.0004)。
Charriere 等人在一名患有严重乳糜微粒血症的 35 岁男性中(2011) 鉴定出 GPIHBP1 基因中的纯合错义突变(G175R; 612757.0005)。在一名患有相同疾病的儿童中,他们发现了从父亲遗传的错义突变(C89F;612757.0006)和从母亲遗传的 GPIHBP1(612757.0011)缺失的复合杂合性。查理埃等人(2011) 表明,与 C89F 变体顺式发生的信号肽多态性(C14F) 可能增强了 C89F 的作用,从而导致 GPIHBP1 的 LPL 结合缺陷。
Gonzaga-Jauregui 等人对一名患有严重高甘油三酯血症的 5 周大西班牙裔女孩进行了研究(2014) 鉴定了 GPIHBP1 基因中错义(T111P; 612757.0007) 和移码(612757.0008) 突变的复合杂合性。
Plengpanich 等人在 3 名患有高甘油三酯血症的同胞中(2014) 鉴定了 GPIHBP1 基因错义突变的纯合性(S107C; 612757.0010)。
▼ 发病机制
弗兰森等人(2010) 研究了 Beigneux 等人报道的乳糜微粒血症患者(2009) GPIHBP1 基因中存在 Q115P 突变(612757.0002)。当该患者输注 6 小时肝素时,血浆中出现大量 LPL,导致血浆甘油三酯水平从 1,780 mg/dL 下降至 120 mg/d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