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纹肌样瘤易感综合征 1; RTPS1
婴儿期后颅窝脑肿瘤,家族性
此条目中涉及的其他实体:
恶性横纹肌瘤,包括体细胞
包括横纹肌样瘤;包含 RDT
包括非典型畸胎瘤
AT/RT,包括
横纹肌样瘤易感综合征 1(RTPS1) 是由染色体 22q11 上 SMARCB1 基因(601607) 的杂合种系突变引起。
SMARCB1 基因的体细胞突变也见于非典型畸胎瘤和横纹肌瘤(AT/RT) 肿瘤中。
▼ 说明
横纹肌样瘤易感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癌症综合征,易患肾或肾外恶性横纹肌样瘤和多种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包括脉络丛癌、髓母细胞瘤和中枢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Sevenet et al., 1999) )。
横纹肌样瘤是一组高度恶性的肿瘤,通常发生在 2 岁以下的儿童中。肾脏恶性横纹肌样瘤(MRT) 最初被描述为肾母细胞瘤的肉瘤变体(Beckwith 和 Palmer,1978)。后来,肾外横纹肌样瘤在许多部位被报道,包括中枢神经系统(CNS)(Parham 等,1994)。由于肝脏、软组织和中枢神经系统横纹肌样瘤内部和之间的组织学和免疫学特征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分类一直很困难。在中枢神经系统中,横纹肌样瘤可能是纯横纹肌样瘤,也可能是被指定为非典型畸胎瘤(AT/RT)的变体。
横纹肌样肿瘤易感综合征的遗传异质性
另请参见 RTPS2(613325),由染色体 19p13 上 SMARCA4 基因(603254) 种系突变引起。
▼ 临床特征
博宁等人(1984) 描述了 7 名患有肾脏横纹肌样瘤的患者,他们患有组织学不同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周等人(1989) 报道了一系列 111 例病例,其中 13.5% 的肾横纹肌样瘤患有 CNS 恶性肿瘤。
伯格等人(1998) 报道了一项儿科肿瘤学小组研究,该研究对 55 名患有中枢神经系统非典型畸胎瘤样/横纹肌样肿瘤的患者进行了研究。该研究的目的是确定临床和病理特征。该病变主要发生在2岁以下的儿童中。就诊时,肿瘤位于后颅窝(36 名患者)和幕上室(17 名患者),或者在两个室中均为多灶性(2 名患者)。从组织学上看,肿瘤由小细胞和大而苍白的细胞组成,结构排列混乱。小细胞成分类似于髓母细胞瘤,偶尔在粘液背景中有细胞索,类似于脊索瘤。较大细胞的细胞质明显带有某种“横纹肌样”结构。外观,尽管横纹肌样特征并不总是很突出。肿瘤表现出惊人的多表型免疫反应性。与髓母细胞瘤患者(这些病变经常与肿瘤混淆)相比,患者的预后都很差。
塞文内特等人(1999)报道了3个不相关的家族,其中同胞患有多例侵袭性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包括恶性横纹肌样瘤、非典型畸胎瘤和横纹肌样瘤、脉络丛癌和髓母细胞瘤。全部发病年龄均小于 3 岁。
泰勒等人(2000) 报道了一个具有 RTPS 的多代家庭。先证者在 18 个月大时出现小脑恶性横纹肌样瘤。先证者的母亲完全健康,但其舅舅在 2 岁时死于后颅窝脉络丛癌。外祖父的一个兄弟姐妹在婴儿期就死于一种与小儿脑肿瘤相符的疾病。
斯文森等人(2009) 报道了一个患有遗传性神经鞘瘤病(162091) 的家族,跨越 4 代,与 SMARCB1 基因种系重复(601607.0009) 相关。受影响的人在青少年时期出现疼痛的皮肤肿块。两名携带突变的家庭成员患有恶性横纹肌样瘤,第三名被认为患有横纹肌样瘤。这3名患者均在2岁前死亡。两个横纹肌样瘤和几个神经鞘瘤显示 SMARCB1 基因体细胞缺失。斯文森等人(2009) 指出,这是第一例报道这两种情况在家族中发生的病例。
▼ 测绘
比格尔等人(1996) 将横纹肌样肿瘤基因座亚定位于 22q11 500 kb 跨度中免疫球蛋白 lambda 基因座恒定区基因(参见 147220) 和 BCR(151410) 之间的区域。
▼ 细胞遗传学
比格尔等人(1990) 描述了 3 个中枢神经系统横纹肌样肿瘤中的 22 单体,Biegel 等人(1992) 报道了一种横纹肌样瘤,其不平衡的 9;22 易位导致 22q11.2-qter 缺失。道格拉斯等人(1990) 报道了一种具有 22 单体性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穆勒等人(1995) 报道了松果体区 22 单体性横纹肌样瘤。
Burger 等人使用染色体 22 探针(1998) 发现 8 个可评分的中枢神经系统非典型畸胎瘤样/横纹肌样肿瘤病例中的 7 个通过 FISH 显示孤立信号,与单体 22 一致。第 8 个可评分病例通过 FISH 显示 3 个信号,并具有传统报告中涉及染色体 22 的易位细胞遗传学。
三泽等人(2004) 在源自肾外横纹肌瘤的新建立的细胞系中观察到易位 t(1;22) 与同时缺失的 22q11.2 导致 SNF5(SMARCB1) 基因纯合缺失。患者是一名5个月大的男孩,诊断时发现胸部肿块,无转移。外周淋巴细胞的细胞遗传学分析显示出正常的男性核型。联合全切除、化疗和放射治疗在 4 岁时实现了明显治愈。
▼ 分子遗传学
SMARCB1 基因种系突变
在患有横纹肌样易感综合征的 3 个不同家庭的受影响成员中,Sevenet 等人(1999) 鉴定了 SMARCB1 基因中的杂合种系功能丧失突变(参见例如 601607.0003)。肿瘤组织(如果有)显示 SMARCB1 基因座杂合性体细胞丢失 (LOH)。在所有测试病例中,来自父母的 DNA 均显示出正常的 SNF5/INI1 序列,从而表明突变是从头发生的,其中 1 例涉及母体等位基因,另外 2 例涉及父系等位基因。数据表明,该基因的结构性突变易患肾或肾外 MRT 以及多种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包括脉络丛癌、髓母细胞瘤和中枢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
在一个具有 RTPS 的多代家庭中,Taylor 等人(2000) 鉴定了 SMARCB1 基因(601607.0004) 的杂合剪接位点突变,预计会导致蛋白质截短。先证者未受影响的母亲也携带该突变。
SMARCB1 基因体细胞突变
维斯蒂格等人(1998) 从恶性横纹肌样肿瘤的 13 个细胞系中绘制了染色体 22q11.2 最常缺失的部分,并观察到 6 个纯合缺失,描绘了最小的重叠区域,该区域位于 SNF5/INI1 基因区域。对其中 12 个品系的分析显示 SMARCB1 基因中存在体细胞移码或无义突变(参见例如 601607.0001;601607.0002)。所有这些都与另一个等位基因的杂合性丢失(LOH) 相关,与肿瘤发生的 2 次命中隐性模型一致,也与 SNF5/INI1 是 MRT 肿瘤抑制基因的假设一致。维斯蒂格等人(1998) 指出,SWI/SNF 复合物已在从酵母到人类的生物体中被发现,被认为在染色质结构的重塑中很重要,作者得出结论,特定 DNA 位点的染色质组织的改变可能对于染色质结构的重塑至关重要。肿瘤发生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