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碱棕榈酰转移酶 II 缺乏症,新生儿致命性
新生儿肉碱棕榈酰转移酶 II 缺乏症
产前肉碱棕榈酰转移酶 II 缺乏
CPT II 缺陷,新生儿致命性
CPT2 缺陷,新生儿致命性
此条目中使用了数字符号(#),因为新生儿致命形式的肉毒碱棕榈酰转移酶 II(CPT2) 缺乏症是由染色体 1p32 上 CPT2 基因(600650) 的纯合或复合杂合突变引起的。
▼ 说明
肉碱棕榈酰转移酶 II 缺乏症是线粒体长链脂肪酸氧化的遗传性疾病。新生儿型在出生后不久出现呼吸窘迫、癫痫发作、精神状态改变、肝肿大、心脏扩大、心律失常,并且在许多情况下出现畸形特征、肾发育不全和迁移缺陷。这种形式很快就会致命(Longo 等人,2006 年总结)。
另请参见该疾病的婴儿期(600649) 和成人期(255110) 形式,这也是由 CPT2 基因突变引起的。
▼ 临床特征
Hug 等人认识到致命的新生儿形式(1989,1991)和 Zinn 等人(1991),他描述了在出生后几天就死亡的婴儿。 Hug 等人报告的患者(1989, 1991),出生后第二天就出现体温过低和嗜睡,被发现有肝肿大、心脏肿大和低血糖。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包括癫痫发作、肌张力低下和反射亢进,以及心律失常。患者在5天大时突然死亡。实验室分析显示血清和组织总肉碱和游离肉碱减少,血清和组织长链酰基肉碱增加。在多种组织和培养的成纤维细胞中,CPT II 活性严重降低(低于 10%)。
塔罗尼等人(1994)报道了一名海地早产婴儿,出生时出现呼吸窘迫、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并在出生后第四天死亡。尸检显示心脏肥大、扩张,肝脏、心脏和肾脏中脂质堆积。大脑显示枕叶多小脑回和脑出血的证据。测得的 CPT II 残留活性低于正常对照值的 15%。
诺斯等人(1995) 报道了一名类似的患者,该患者在出生后第 10 天就死亡了。相关的畸形特征被注意到,包括小头畸形、高倾斜的前额、过度折叠的耳轮、长而锥形的手指和脚趾、挛缩和发育不全的脚趾甲。尸检显示多个组织中存在脂质堆积,包括肝脏、肾脏和骨骼肌。在大脑中,扣带回异常,并发现了几个囊肿。肾脏明显增大,有多个囊肿和发育不良的实质。血清和尿液中的长链脂肪酸增加,所有检查组织中的长链酰基肉碱增加。患者还表现出高氨血症。在多个组织中检测到 CPT II 活性显着降低(平均低于正常值的 10%)。
兰德等人(1995) 描述了一名患有 CPT II 缺陷的女婴,她在 1 小时内出现呼吸困难,并在 34 天时死亡。孩子有正常的空腹酮反应,肝线粒体含有大量的总 CPT 活性,其中很大一部分对丙二酰辅酶 A 的添加不敏感,因此很可能是 CPT2。尽管骨骼肌中的 CPT2 活性可以忽略不计,但通过免疫印迹从骨骼肌中检测到的量是相当可观的。作者认为,这反映了酶蛋白的致命功能但保守的结构突变。
皮尔斯等人(1999) 报道了一名患有新生儿致命性 CPT II 缺陷的婴儿。他在出生第一天就出现非酮症低血糖、癫痫发作、肝肿大、心脏肿大伴双心室肥大和室性心律失常。头颅超声检查显示囊性发育不良,右侧基底神经节内有多个高回声灶。尿液和血浆中的游离肉碱显着减少,血浆长链酰基肉碱显着升高。父亲和母亲的成纤维细胞 CPT II 活性分别降低至 26% 和 38%。婴儿于第五天死于恶性室性快速心律失常。尸检显示肝脏、心脏、肾脏、肾上腺皮质、骨骼肌和肺部有弥漫性脂质堆积。
埃尔佩莱格等人(2001) 报道了 2 名德系犹太人同胞患有产前形式的 CPT II 缺陷。第一个同胞是一名男性,23周时胎儿筛查显示无胼胝体、脑室扩大、脑内脑室周围钙化、明显增大的多囊肾和心肌肥大伴心肌增厚。出生时,他表现出上颚高拱狭窄、轻度全身肌张力减退和反应能力下降。他出现肾功能不全、肝肿大伴弥漫性大泡性脂肪变性、喂养困难、代谢性酸中毒、血清肌酸激酶升高和血清肉碱降低。尿液有机酸分析显示严重的非酮症二羧酸尿症。他去世时享年 43 天。淋巴细胞中 CPT II 的活性无法检测到。通过胎儿超声筛查发现了一名较年轻的患病同胞。
夏尔马等人(2003)报道了一名足月男性新生儿在出生后 24 小时内出现体温过低、心律失常和高钾血症。产前已发现囊性肾发育不良。其他特征包括肌张力低下、喂养不良、肾功能不全和呼吸衰竭。死亡发生在出生后第 12 天,尸检证实新生儿存在致命的 CPT II 缺乏症。
艾萨克森等人(2008) 报道了一位非洲裔美国患者患有致命的新生儿 CPT II 缺乏症。婴儿出生时表现正常,但在育婴室中出现低血糖和高氨血症。她还患有心脏传导阻滞、多囊肾和癫痫发作,并于 14 天时去世。实验室研究表明血浆肉碱种类显着增加。遗传分析显示 CPT2 基因存在纯合突变(P227L;600650.0013)。
▼ 诊断
产前诊断
维特等人(1991) 使用胎儿超声进行产前诊断,检测到多囊肾,并对羊水细胞进行氧化研究,显示 CPT II 活性低于 5%。此外,胎儿组织中的长链酰基肉碱水平升高。
埃尔佩莱格等人(2001) 通过超声波对德系犹太胎儿成功产前诊断出 CPT II 缺陷。
阿尔伯斯等人(2001) 报道了一名患有致命性新生儿 CPT II 缺陷的婴儿,该婴儿是通过串联质谱新生儿筛查检测到的。
韦克曼斯等人(2003) 使用 10 mg 绒毛膜绒毛样本开发了 CPT2 活性测定。结合使用与CPT2基因连锁的标记的单倍型分析,他们在妊娠第11周对2个不相关的家庭进行了CPT II缺陷的产前诊断。
▼ 分子遗传学
最初由 Witt 等人报道的 2 名同胞患有致命性新生儿 CPT II 缺陷(1991),盖莱拉等人(1992) 鉴定了 CPT2 基因中的杂合 11 bp 重复(600650.0012)。无症状的母亲是突变杂合子,但父亲只有野生型等位基因,Gellera 等人(1992) 得出结论,受影响的同胞中存在额外的未识别的 CPT2 突变。
Elpeleg 等人在 2 名患有产前 CPT II 缺陷的德系犹太人同胞中(2001) 鉴定了 CPT2 基因外显子 4 中 2 个突变的纯合性,即 2-bp 缺失和错义突变(参见 600650.0009)。由于在几名患有成人 CPT II 缺陷的德系犹太人患者中发现了携带这两种突变的同一等位基因与另一个等位基因上有 S113L 突变的复合杂合性(Taggart 等,1999),Elpeleg 等人(2001) 建议对所有患有 CPT II 缺陷的阿什肯纳兹患者进行基因型测定,无论疾病严重程度如何。
弗拉杜蒂乌等人(2002) 描述了一名德系犹太血统的男婴患有致命的新生儿型 CPT II,其 CPT2 基因有 2 个截短突变(600650.0009; 600650.0014)。婴儿在出生第三天就去世了;成纤维细胞和骨骼肌中的 CPT II 活性分别为正常值的 6% 和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