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NCONI 贫血,补充组 S; FANCS
有证据表明范可尼贫血互补型 S(FANCS) 是由染色体 17q21 上 BRCA1 基因(113705) 的复合杂合或纯合突变引起。
BRCA1 基因的杂合突变也会导致家族性乳腺癌-卵巢癌 1(BROVCA1;604370) 的易感性。
▼ 说明
范可尼贫血互补型 S 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其特征是婴儿时期明显的发育迟缓、身材矮小、小头畸形和粗畸形特征。实验室研究表明,在压力下,DNA 修复有缺陷,染色体断裂增加。有些患者可能会出现放射线异常、贫血以及患癌症的风险增加;患者的家族成员通常有杂合突变的癌症家族史(Freire 等人的总结,2018)。
有关范可尼贫血遗传异质性的其他一般信息和讨论,请参阅 227650。
▼ 临床特征
多姆切克等人(2012) 报道了一名 28 岁女性,其复杂表型提示患有范可尼贫血。患者 28 岁时患有 IV 期乳头状浆液性卵巢癌。她有明显的小头畸形病史、身材矮小、发育迟缓和言语受限。她五官粗糙,前发际线低,下颌粗,鼻梁突出,鼻翼小;她的拇指或桡骨没有明显的异常。尽管她就诊时血细胞计数正常,但在使用链间交联剂进行化疗后,她出现了严重的毒性和骨髓衰竭,导致死亡。该患者的母系有乳腺癌和卵巢癌家族史,父系有多种癌症史。
索耶等人(2014) 报道了一名由无关的芬兰父母所生的妇女,她出生时就表现出身材矮小和畸形特征,包括小头畸形、稀疏的头发、上斜的睑裂、睑裂、内眦赘皮、距离过远、上颌狭窄伴牙齿咬合不正以及过度和过度的畸形。色素减退的皮肤病变。她还患有身材矮小、十二指肠狭窄、拇指近端放置和膝盖过度伸展等症状。她有言语迟缓和轻度智力障碍。其他特征包括传导性听力损失和髋关节脱位史。 23岁时,她被诊断出患有导管乳腺癌。她没有经历与治疗相关的异常毒性,也没有出现骨髓衰竭。与对照组相比,患者淋巴细胞显示染色体断裂和放射状染色体形成增加,这与范可尼贫血的诊断一致。双方都有很强的癌症家族史,包括卵巢癌、子宫内膜癌和胃癌。
弗莱雷等人(2018) 报道了一名 2.5 岁女孩,其父母是巴西近亲所生,患有 FANCS。她患有宫内生长迟缓、小头畸形(-7.7 SD)、身材矮小(-6.1 SD)、发育迟缓、发育迟缓以及面部特征畸形,包括耳垂增厚、睫毛长、眼球小、上唇饱满、牙齿大、前倾鼻子、指趾、躯干和脚上有深色斑点。她的血细胞计数正常,并且没有放射线异常。针对身材矮小原因的基因检测显示 BRCA1 突变。
徐等人(2018)报道了来自2个无血缘关系的近亲家庭(阿拉伯裔家庭A和土耳其裔家庭B)的4名儿童,他们出生时患有多种先天性异常和严重的染色体脆性。所有 4 名儿童均患有发育迟缓、小头畸形、整体发育迟缓并伴有智力发育受损、小眼症和皮肤色素沉着病变。 A 家族中有两名同胞具有畸形特征,包括三角脸、上斜睑裂和小颌畸形。 B 家庭的 2 名兄弟姐妹患有脑神经胶质细胞增生。 A 家庭的 1 名儿童在 5 岁时患上致命性 T 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 家庭的 1 名儿童在 2 岁时患上神经母细胞瘤。尽管体外染色体断裂增加,但没有患者出现贫血或骨髓衰竭。神经母细胞瘤患者能够耐受化疗,这对于范可尼贫血患者来说是不寻常的,这表明一些残留的 BRCA1 功能。两个家庭都有癌症病史,包括肠癌、泌尿道癌、肺癌和食道癌,尽管 4 个父母均未患有癌症。
▼ 遗传
Freire 等人报告的 FANCS 在家庭中的遗传模式(2018) 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一致。
▼ 分子遗传学
Domchek 等人在一名 28 岁女性中发现了与 FANCS 一致的复杂表型(2012) 在 BRCA1 基因中发现了 2 个突变(V1736A,113705.0038 和 c.2457delC,113705.0039),以及 BRCA2 基因中的一个未知意义的变体(c.971G-C,R324T)。体外功能表达研究表明,BRCA1 V1736A 变体是一个亚等位基因,与野生型相比,双链断裂的定位减少,与 RAP80(UIMC1; 609433) 的相互作用减少。没有对 BRCA2 变异进行研究。患者母亲55岁时因卵巢癌去世;无法获得她的DNA。一位患有乳腺癌和卵巢癌的姨婆携带杂合 V1736A 突变,另一位患有腹膜癌的姨婆携带 V1736A 突变和 BRCA2 R324T 变异。在 2 名未受影响的家庭成员中也发现了杂合 V1736A 突变。具有杂合 V1736A 突变的患者的肿瘤组织显示野生型 BRCA1 等位基因杂合性丧失,表明 V1736A 突变具有致病性。
索耶等人(2014) 报道了一名患有 FANCS 的女性,其 BRCA1 基因突变为复合杂合子(R1699W,113705.0040 和 c.594_597del4,113705.0041)。与对照组相比,患者淋巴细胞显示染色体断裂和放射状染色体形成增加。该患者的母亲是 4 bp 缺失杂合子,患有卵巢癌。有很强的癌症家族史,包括卵巢癌、子宫内膜癌和胃癌。对患者细胞的研究表明,BRCA1 和 RAD51(179617) 灶响应损伤而减少,表明双链断裂修复功能受损。野生型 BRCA1 的异位表达恢复了这些修复功能。 Vallon-Christersson 等人此前已在分离乳腺癌和卵巢癌的斯堪的纳维亚家族(LUND279) 中以杂合状态鉴定出 R1699W 突变(2001)。
一名 2.5 岁女孩,由巴西近亲父母所生,患有 FANCS、Freire 等人(2018) 鉴定了 BRCA1 基因中的纯合无义突变(C903X; 113705.0042)。该突变是通过全外显子组测序发现并经桑格测序证实的,在她的父母中发现为杂合状态。与对照组相比,患者细胞的染色体断裂增加。患者的母亲随后接受筛查,发现患有乳腺癌。母亲还有额外的乳腺癌家族史。
Seo 等人发现,来自 2 个无关近亲中东家庭的 4 名患者具有与 FANCS 一致的复杂表型(2018) 鉴定了 BRCA1 基因中的纯合无义突变(W372X, 113705.0043 和 L431X, 113705.0044)。这两种突变以及之前报道的 C903X 突变(Freire 等人,2018)均发生在外显子 11 中。BRCA1 完全丧失被认为是胚胎致死的;然而,这些无义突变的纯合性在这些患者中是可行的,因为 BRCA1 外显子 11 中存在天然存在的选择性剪接供体,该供体位于突变的 5 引物处,并产生 2 个缺乏受突变影响的残基的短亚型。来自 1 名患者的成纤维细胞未显示出可检测到的全长 BRCA1 蛋白,但其蛋白水平与一种正常亚型相对应,该亚型保留了一定的修复 DNA 损伤的能力,并且可以部分补偿全长蛋白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