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性混合性息肉病综合征,2; HMPS2

有证据表明遗传性混合性息肉病综合征 2(HMPS2) 是由染色体 10q23 上 BMPR1A(601299) 基因的杂合突变引起的。

▼ 说明

遗传性混合性息肉病综合征 2(HMPS2) 的特点是混合性增生性、腺瘤性和偶发性幼年型结肠息肉。息肉病最终进展为结直肠癌(Cao et al., 2006)。

有关 HMPS 遗传异质性的讨论,请参阅 HMPS1(601228)。

▼ 临床特征

曹等人(2006) 描述了两个患有遗传性混合性息肉病(HMPS) 的第 3 代新加坡华人家庭,并指出 15 名受影响的成员患有与 HMPS1 家族“SM96”非常相似的结肠息肉。托马斯等人描述(1996),息肉呈现增生性、腺瘤性或幼年型形态。仅在 4 例个体中记录到幼年型息肉,且不典型,与增生性变化相关。三分之一的患者在不同的就诊中被记录患有混合幼年型和增生性或混合增生性和腺瘤成分的息肉。这些家庭的平均诊断年龄为 32.4 岁。超过一半的患者整个大肠都有息肉;每个家庭有 3 人最终患上结直肠癌。

▼ 测绘

在两个患有遗传性混合性息肉病的第三代新加坡华人家庭中,Cao等人(2006) 排除了与染色体 15q 的连锁。对“家族 1”的 15 个家族成员进行全基因组连锁搜索在染色体 10q23 上确定了 7-cM 的假定连锁间隔。对两个家族所有 32 名成员的单倍型分析证实了这种联系,最大多点 Lod 得分为 4.6(p 小于 0.001); 10q23.1-10q23.31 单倍型在两个家族中均随疾病分离。

▼ 遗传

曹等人报道的两个家族中 HMPS 的遗传模式(2006)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一致。

▼ 分子遗传学

在一个患有遗传性混合性息肉病的第 3 代新加坡华人家庭(家庭 2)的受影响成员中,Cao 等人(2006) 鉴定了 BMPR1A 基因中 11 bp 缺失的杂合性(601299.0009)。在未受影响的家庭成员中未发现这种缺失。在“家庭 1”的 2 名受影响成员中,对候选基因 BMPR1A、PTEN(601728)、MINPP1(605391) 和 PCDH21(609502) 的所有外显子和侧翼序列的直接测序显示没有可检测到的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