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后纵韧带骨化; OPLL

脊柱后纵韧带骨化(OPLL)是一种常见的退行性脊柱疾病,可导致中老年人群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这种异位骨化导致骨化韧带压迫脊髓和神经根。 OPLL 的组织学研究表明,OPLL 通过软骨内骨化过程发展(Nakajima 等人总结,2016)。

▼ 临床特征

OPLL 可导致脊髓受压(Ono 等,1977;Tsuyama,1984)。后纵韧带骨化(OPLL) 患者经常出现严重的脊髓病,可能导致四肢轻瘫。 X 射线检查发现 0.7% 至 2.0% 的成人颈椎疾病门诊患者存在后纵韧带骨化(Firooznia et al., 1982);观察到的 50 岁以上患者的发病率增加到 3.7%(Ohtsuka 等,1987)。

Chen 等人对 55 名中国 OPLL 患者进行了一项研究(2016) 指出,虽然之前发现连续型和节段性亚型占主导地位,但该队列中的放射学分析显示最主要的亚型是局部 OPLL,存在于 23 名患者(41.8%) 中,而连续亚型存在于只有 5 个(9.1%)。此外,15 名患者(25.5%)存在混合亚型,13 名患者(23.6%)存在节段亚型。

▼ 遗传

Terayama(1989) 观察到 OPLL 的家族聚集性,他在 636 名患者的 192 名同胞中发现了 OPLL。

▼ 群体遗传学

科加等人(1998) 指出后纵韧带骨化(OPLL) 被认为是日本乃至整个亚洲的一种常见疾病。其患病率估计在 1.9% 至 4.3% 之间。

▼ 测绘

基于 Okawa 等人在 ttw 小鼠(参见动物模型)中发现的 Npps 基因(ENPP1;173335)突变(1998),中村等人(1999) 检查了 OPLL 患者 NPPS 基因的遗传变异,该基因对应到染色体 6q22-q23。通过涵盖所有外显子及其周围内含子以及约 1.5 kb 启动子区域的 PCR/SSCP 分析,总共筛选了 323 名 OPLL 患者。他们在 ENPP1 基因中发现了 10 个核苷酸变异;其中 5 个改变导致氨基酸取代,其中 2 个是在后纵韧带骨化(OPLL) 患者中特异发现的。随后,中村等人(1999) 利用这些变异进行了关联研究,发现 OPLL 与 1 个等位基因存在显着关联:内含子 20 剪接受体位点上游 11 个核苷酸位置处的 T 缺失(IVS20-11delT;173335.0001)。 OPLL 患者中具有这种缺失的个体比例显着高于对照组(p = 0.0029),表明具有这种变异的人可能更容易受到脊柱韧带异常骨化的影响。

科加等人(1998) 在 6p 上确定了 OPLL 的易感位点,靠近 HLA 复合体。对 53 个日本家庭的 91 对受影响同胞进行的遗传连锁研究提供了这种定位的证据。发现了与 D6S276 相关的重要证据,D6S276 是一种靠近 HLA 复合体的标记(p = 0.000006)。分析该区域的候选基因 COL11A2(120290)(位于 6p21.3),以确定受影响的先证者中是否存在分子变异。在已识别的 19 个不同变异中,有 4 个与 OPLL 具有很强的统计相关性。

Maeda 等人指出,在日本人中,后纵韧带骨化(OPLL) 是脊髓病的主要原因,会导致椎旁韧带异位骨形成(2001) 发现 COL11A2 单倍型与 OPLL 存在男性特异性关联。

田中等人(2003) 对 142 个受影响的同胞对进行了全基因组连锁研究,以确定与 OPLL 相关的遗传位点。最好的连锁证据是在 21q22.3 上的标记 D21S1903 附近检测到的;因此,对连锁区域的连锁不平衡性进行了广泛研究,其中 SNP 覆盖 20 Mb。 COL6A1 基因(120220) 中 3 个 SNP 的单倍型分析得出单点 p 值为 0.0000007。

在一项针对 711 名日本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和 896 名对照者的病例对照研究中,Horikoshi 等人(2006) 发现 TGFB3 基因(190230) 中的内含子 SNP(rs2268624)(对应到染色体 14q24)与 OPLL 之间存在关联。先前报道的 COL11A2、ENPP1 和 TGFB1(190180) 与 OPLL 的关联并未重现。

中岛等人(2014) 对 1,130 名日本 OPLL 患者和 7,135 名对照者进行了一项全基因组关联研究,随后又进行了一项重复研究,涉及一组孤立的 548 名日本 OPLL 患者和 6,469 名对照者。他们确定了 OPLL 的 6 个易感位点:20p12.3(rs2423294;p = 1.10 x 10(-13)); 8q23.1(rs374810;p = 1.88 x 10(-13)); 12p11.22(rs1979679;p = 4.34 x 10(-12)); 12p12.2(rs11045000;p = 2.95 x 10(-11)); 8q23.3(rs13279799;p = 1.28 x 10(-10));和 6p21.1(rs927485;p = 9.40 x 10(-9))。

▼ 分子遗传学

关联待确认

Chen 等人在 55 名中国 OPLL 患者中进行了研究(2016) 对 11 个 OPLL 相关基因进行了靶向外显子组测序,并鉴定了 4 个基因中的潜在致病性错义变异,包括 COL6A1 中的 3 个、COL11A2 中的 2 个、FGFR1 中的 2 个(136350) 和 BMP2 中的 1 个(112261)。

中岛等人(2016) 研究了染色体 8q23.1 上最重要的 OPLL 相关 SNP,rs374810,位于 RSPO2 基因转录起始位点上游 116 bp 的表观启动子区域(610575)。在 ATDC5 细胞(软骨内骨化模型)中进行的实验表明,RSPO2 通过经典 Wnt 信号传导调节早期软骨细胞分化。对 61 名正常对照培养的成纤维细胞 mRNA 的分析表明,携带风险等位基因“C”的个体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TC 和 CC 基因型) 的 RSPO2 表达显着低于 TT 基因型的人。中岛等人(2016) 得出结论,RSPO2 是 OPLL 的易感基因。

▼ 动物模型

Twy(“踮起脚尖”行走的 Yoshimura)小鼠是一种自然发生的突变体,表现出类似于 OPLL 的脊柱韧带骨化(Yamazaki 等,1991)。该性状作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几乎完全外显。脊柱韧带的骨化在大约 6 周龄时自发发生,并不断发展,导致四肢严重运动麻痹。脊柱韧带的变化与人类后纵韧带的变化非常相似。在 F2 后代的研究中,Okawa 等人(1998)观察到异位骨化不仅发生在脊柱韧带中,而且也发生在关节囊、肌腱附着点、软骨组织和周围韧带中。大川等人(1998) 通过使用微卫星标记的基因组筛选,将 twy 基因定位在小鼠 10 号染色体近端部分约 2.6 cM 的区间内。

为了阐明 OPLL 的遗传基础,对 ttw(“踮脚尖行走”;以前称为 twy)小鼠进行了研究,这是一种自然发生的突变体,其脊柱韧带骨化与人类 OPLL 非常相似。 Okawa 等人使用位置候选基因方法(1998) 确定 ttw 表型是由编码核苷酸焦磷酸酶(NPPS 或 ENPP1;173335)的 Npps 基因中的无义突变(gly568 至 ter)引起的。这种酶通过产生无机焦磷酸盐(钙化的主要抑制剂)来调节软组织钙化和骨矿化。 ttw小鼠加速骨形成的特征被认为是由于基因产物的预期截断引起的Npps功能障碍造成的,导致超过三分之一的天然蛋白质丢失。这些结果为异位骨化机制和人类后纵韧带骨化(OPLL)的病因学提供了新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