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18; CTRCT18
白内障,常染色体隐性先天性 2 号; CATC2
有证据表明 cataract-18(CTRCT18) 是由染色体 3p21.3 上的 FYCO1 基因(607182) 纯合突变引起的。
▼ 说明
FYCO1 基因突变已在患有常染色体隐性白内障(称为先天性和先天性核性白内障)的家族中被发现。
此条目的首选标题/符号以前是“白内障,常染色体隐性先天性 2”; CATC2。
▼ 临床特征
陈等人(2011) 研究了 12 个巴基斯坦近亲家庭,孤立出常染色体隐性先天性白内障。所有可供检查的受影响个体都患有出生时或婴儿期出现的双侧核性白内障。这些家族中不存在其他眼部或全身异常。
▼ 测绘
普拉斯等人(2001) 将常染色体隐性白内障的基因座绘制到 3 个近交阿拉伯家族的 3p 号染色体上。所有受影响的个体均在出生后几周内被诊断出患有白内障,并在出生后的前三个月内接受了手术。受影响兄弟姐妹的父母都是这三个家庭的堂兄弟姐妹。 Pras 等人报告了其中一个家庭(2000)。对来自 6 个受影响家庭成员的 DNA 样本进行了基于 SNP 的全基因组搜索,以寻找显示纯合性的区域。使用传统的微卫星标记,进一步分析所有家族的纯合性区域。染色体 3p 上跨越 43 Mb 的区域显示出与 13 个连续 SNP 的纯合性。该区域的三个微卫星标记产生的 lod 分数大于 3.00。使用标记 D3S1298 在 theta = 0.004 处获得的最大 2 点 lod 为 4.83。单倍型分析将疾病基因置于 D3S1768 和 D3S2409 之间 20 Mb 的间隔内。
Chen 等人在 8 个无关的近亲巴基斯坦家庭中分离出常染色体隐性先天性白内障(2011) 进行了全基因组连锁分析和精细作图,发现了与染色体 3p22-p21 的显着或暗示性连锁。陈等人(2011) 指出,侧翼为 D3S3685 和 D3S1289 的 3.5-cM(12-Mb) 连接区域与 Pras 等人之前描述的 CATC2 基因座重叠(2001)。
▼ 分子遗传学
Chen 等人在巴基斯坦近亲家庭的受影响成员中分离出对应到染色体 3p22-p21 的常染色体隐性先天性白内障(arCC)(2011) 分析了 35 个候选基因并鉴定了 FYCO1 基因中无义突变的纯合性(607182.0001);对另外 7 个巴基斯坦家族中的 FYCO1 进行分析,arCC 对应到 3p22-p21,揭示了 FYCO1 中 5 个不同突变的纯合性(参见例如 607182.0002 和 607182.0004-607182.0005)。陈等人(2011) 还对来自 63 个巴基斯坦 arCC 家族的 1 名受影响个体的 FYC01 进行了测序,这些个体在 3p22-p21 处未获得大于 3 的 lod 评分,并在 4 个先证者中鉴定出纯合突变(参见例如 607182.0003-607182.0005) 。这些突变在所有家族中都随疾病而分离,并且在 300 个不相关的种族匹配对照染色体中未发现。此外,在一个患有先天性白内障的阿拉伯以色列近亲家庭的受影响成员中发现了 FYC01 无义突变的纯合性,最初由 Pras 等人报道(2001)(“家庭 1”;607182.0006)。陈等人(2011) 指出,在巴基斯坦正在进行的涉及 125 个家庭的 arCC 合作研究中,43 名突变阳性巴基斯坦患者约占白内障总遗传负荷的 10%,这表明 FYCO1 突变是遗传性先天性白内障的最常见原因之一在整个巴基斯坦人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