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发上皮瘤,多家族性,1

MFT1
布鲁克的腺样囊性上皮瘤; EAC
上皮瘤,遗传性多发性良性囊性
布鲁克-福迪斯毛发上皮瘤

多发性家族性毛发上皮瘤-1(MFT1) 是由染色体 16q12 上的 CYLD 基因(605018) 杂合突变引起的。

具有重叠特征的等位基因疾病包括家族性圆柱瘤病(132700) 和布鲁克-斯皮格勒综合征(BRSS; 605041)。

多发性家族性毛发上皮瘤的遗传异质性

另请参见 MFT2(612099),它已对应到 9p21。

▼ 说明

多发性家族性毛发上皮瘤,也称为囊性腺样上皮瘤(EAC),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皮肤病,其特征是许多皮肤肿瘤主要出现在面部。由于组织学检查显示真皮基底样细胞聚集体与毛囊相关或向毛囊分化,因此这种疾病被认为代表毛囊皮脂腺的良性错构瘤。毛发上皮瘤可以退化为基底细胞癌(Johnson 和 Bennett,1993)。

由于 BRSS、家族性圆柱瘤病和 MFT1 是等位基因,并且由于在单个家族中描述了每种疾病的不同表现,因此许多人认为这些疾病代表单一疾病实体的表型谱(Lee 等,2005;Bowen 等) ., 2005; Young 等人, 2006; Saggar 等人, 2008)。

Blake 和 Toro(2009) 详细回顾了与 CYLD 突变相关的一系列疾病。

▼ 临床特征

Brooke(1892) 和 Fordyce(1892) 描述了一种家族综合征,其特征是皮肤附属器肿瘤“囊性腺样上皮瘤”。也称为毛发上皮瘤(Lee et al., 2005)。

Fliegelman 和 Kruse(1948) 描述了“多发性良性囊性上皮瘤”;一个家庭 3 代人的 10 名患者。作者指出,尽管临床上有一些相似之处,但这种疾病可以与汗管囊腺瘤、皮脂腺瘤和圆柱瘤区分开来。

Gaul(1953)报道了一个患有多发性囊性上皮瘤的家庭。一名受影响特别严重的女性显然是这种疾病的纯合子。她的父母均受到影响,她的两个丈夫的8个孩子也受到影响。

Ziprkowski 和 Schebach-Millet(1966) 报告了一位患有多发性毛发上皮瘤的母亲和 2 名儿童的皮肤病学特征。皮肤肿瘤在毛发结构方向上表现出分化。一名受影响的人患上了基底鳞状细胞癌。作者指出,家族性毛发上皮瘤可能与家族性圆柱瘤是同一实体。

韦尔奇等人(1968) 提供的家庭数据支持“Ancell-Spiegler”的观点。圆柱体和“布鲁克-福代斯”毛发上皮瘤是单一实体的表现。

科雷亚-塞罗等人(1997) 描述了一对母女患有遗传性多发性毛发上皮瘤。两人均在 7 岁时开始出现症状,女儿比母亲受到的影响更严重。母亲是 11 个兄弟姐妹第二次怀孕的产物。女儿 7 岁时,鼻子表面和下睑裂处出现了类似粉刺的小皮肤病变。母亲 11 岁时,整个面部都出现了病变。直径2至10毫米的小肿瘤在鼻背区域最显着,分布在整个面部和耳朵上。科雷亚-塞罗等人(1997) 对过多的受影响妇女进行了评论。

梁等人(2005)报道了两个无血缘关系的中国大家族患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发性家族性毛发上皮瘤。发病年龄从出生到30岁。体格检查发现,鼻根、眉毛内侧和鼻唇沟有大量圆顶状、坚硬、肤色的丘疹和结节。皮肤活检显示毛发上皮瘤;两个家族均未发现圆柱瘤病。梁等人(2005)假设种系突变可能是组织特异性的或影响发生第二次打击的组织类型,从而导致肿瘤的发展。

▼ 测绘

格雷森等人(1995)认为家族性圆柱瘤病和多发性家族性毛发上皮瘤可能是由同一基因功能障碍引起的,因为这两种肿瘤可以发生在同一患者或同一家族内的不同患者中。 Biggs 等人将家族性圆柱瘤病的基因分配给 16q12-q13(1995)。

▼ 遗传

Hu等人报道的MFT1在家庭中的遗传模式(2003)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一致。

▼ 分子遗传学

在患有多发性家族性毛发上皮瘤的土耳其家庭的受影响成员中,Hu 等人(2003) 鉴定了 CYLD 基因的杂合突变(605018.0007)。胡等人(2003) 指出该家族中大多数受影响个体的表型类似于 MFT1,但 1 名患者患有圆柱瘤,表明 BRSS。研究结果表明,BRSS 和 MFT1 代表单个实体的表型变异。

在两个不相关的中国家庭的受影响成员中,患有多发性毛发上皮瘤但没有圆柱瘤,Liang 等人(2005) 鉴定了 CYLD 基因中的 2 个不同突变(分别为 605018.0005 和 605018.0006)。

杨等人(2006) 在一名患有圆柱瘤病和头巾肿瘤综合征的 73 岁男性及其患有多发性家族性毛发上皮瘤但不伴有圆柱瘤的 2 个孩子中发现了 CYLD 基因(605018.0008) 的杂合突变。研究结果表明,这两种疾病代表了单一遗传缺陷的表型变异。

萨加尔等人(2008) 对 25 名患有家族性皮肤附属器肿瘤综合征的先证者进行了遗传分析。总共在 25 名先证者(72%) 中发现了 18 个 CYLD 突变,其中包括 6 个新突变。不同表型之间的突变频率为:BRSS 为 85%,FC 为 100%,MFT1 为 44%。大多数突变导致蛋白质被截短。没有明显的基因型-表型相关性。萨加尔等人(2008) 得出结论,CYLD 基因突变是所有 3 种疾病的基础,但表型变异的原因仍有待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