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C 睫状复合体亚基 2; EVC2

LIMBIN; LBN

HGNC 批准的基因符号:EVC2

细胞遗传学位置:4p16.2 基因组坐标(GRCh38):4:5,529,011-5,709,548(来自 NCBI)

▼ 说明

EVC(604831) 和 EVC2 是单程 I 型跨膜蛋白。它们在纤毛过渡区附近以环状模式相互关联,纤毛过渡区是纤毛和质膜之间的蛋白质屏障。 EVC 和 EVC2 通过刺猬(参见 SHH, 600725) 信号通路将细胞外信号转导至细胞核发挥作用(Dorn et al., 2012)。

▼ 克隆与表达

武田等人(2002) 发现了一种牛基因,他们将其称为 Limbin(Lbn),该基因在长骨的骨骺生长板中表达。通过 cDNA 克隆、RT-PCR 和 RACE,Takeda 等人(2002) 分离了人和小鼠的 LBN 基因。预测的 1,228 个氨基酸的人类蛋白和 1,220 个氨基酸的小鼠蛋白分别与牛 lbn 蛋白具有 79% 和 68% 的同源性。假定的跨膜结构域、2 个卷曲螺旋结构域和 3 个核定位信号在人类、小鼠和牛蛋白之间是保守的。对小鼠组织进行 Northern 印迹分析,在长骨、颅骨、肾脏和心脏中检测到 4.5 kb 的转录物,并在第 7、11、15 和 17 天的胚胎中检测到表达。原位杂交显示 Lbn 在发育中的小鼠胚胎的肢芽以及长骨中增殖的软骨细胞和成骨细胞。武田等人(2002) 得出结论,LBN 在骨骼发育中具有重要作用。

加尔齐卡等人(2002)孤立克隆了EVC2基因,发现EVC和EVC2的转录起始位点仅相隔1,643个碱基对。 EVC2 的 Northern 印迹分析显示,在心脏、胎盘、肺、肝脏、骨骼肌、肾脏和胰腺中存在 4.8 kb 的单一主带。通过 RT-PCR 在淋巴母细胞和软骨细胞中也发现了 4.8 kb 的转录物。

▼ 基因结构

加尔齐卡等人(2002)确定EVC2基因包含23个外显子。至少有 3 个替代转录起始位点,并且外显子 1 不被翻译,开放解读码组的第一个 ATG 出现在外显子 2 中。有 2 个具有替代 3-prime 末端的转录本,一个包含外显子 22A,另一个包含外显子 22A。包括外显子22B和23B。外显子 16 和 18 也受到选择性剪接的影响,并具有组织特异性的较短和较长版本。

▼ 测绘

通过基因组序列分析,武田等人(2002) 将 EVC2 基因定位到染色体 4p16。

鲁伊斯-佩雷斯等人(2003) 发现 EVC 和 EVC2 基因以不同的结构排列,转录起始位点在人类中相距 2,624 bp,在小鼠中相距 1,647 bp。 Adachi 和 Lieber(2002) 得出的结论是,这种头对头的配置可能是人类基因组的一个共同特征。岛田等人(1989) 和 Platzer 等人(1997)给出了具有双向活性的单个启动子共同调节的例子。

鲁伊斯-佩雷斯等人(2003)发现EVC和EVC2之间没有明显的相似之处,并且除了预测的跨膜结构域之外,没有任何基序提供关于它们功能的线索。鲁伊斯-佩雷斯等人(2003) 指出 EVC 和 EVC2 位于具有保守基因顺序和转录方向的同线性区域内,包括 NSG1(607645)、STX18(606046)、MSX1(142983) 和 C17。编码崩溃蛋白反应介导蛋白 1(CRMP1; 602462) 的基因紧邻 EVC2 相对侧的 EVC 基因,其中其 3 素端与 EVC 的 3 素端重叠,即尾部到-尾部方向。

▼ 基因功能

桑德等人(2009)在小鼠组织和整个胚胎中进行了原位杂交和免疫荧光研究,发现了 Evc 和 Evc2 mRNA 和蛋白质的共定位。在发育中的小鼠心脏中,表达在次级心脏区域最强,包括流出道和背侧间质突起,但也在房间隔和房室垫的间质结构中发现。没有证据表明这两个基因之间存在直接转录相互调节。由于人类突变的位点异质性预计会导致蛋白质功能、双向基因组组织和重叠表达模式的丧失,Sund 等人(2009) 推测这些蛋白质可能在心脏发育中协调发挥作用,而这种协调功能的丧失可能导致 Ellis-van Creveld 综合征的特征(225500)。

Dorn 等人使用小鼠成纤维细胞(2012) 发现 Evc2 的敲低不会影响纤毛形成,但会抑制 Gli1(165220) 的激活的 Shh 诱导,而 Gli1 是刺猬(Hh) 的直接靶标。 Evc2 的敲低也阻止了 Hh 诱导的小鼠间充质细胞向成骨细胞的分化。 Evc2 的 C 端截短或 C 端附近的 phe-val(FV) 基序的突变取消了 Evc2 对纤毛基部的靶向,导致 Evc2 沿纤毛膜的整个长度重新分布,并充当显性的Hh 信号传导的负抑制剂。 Hh 激活后,Evc2 和 Evc 还短暂地与激活的 Smo(SMOH; 601500)(Hh 信号传导转导器)相互作用。 Evc2 的敲低会减弱下游 Sufu(607035) 和 Gli 蛋白向初级纤毛尖端的 Smo 依赖性募集。多恩等人(2012) 得出结论,EVC 蛋白是 Hh 信号的转导器,并进一步假设与 EVC 综合征相关的这些蛋白的突变是无功能的,因为它们无法定位于纤毛。相比之下,与 Weyers 肢端骨发育不全(193530) 相关的截短突变以显性负向方式干扰 Hh 信号传导,因为截短的蛋白质在整个睫状膜上错误定位。

卡帕罗斯-马丁等人孤立地(2013) 发现在转染的 HEK293 细胞中 Hh 激活后,小鼠 Evc 和 Evc2 与 Smo 发生共免疫沉淀。 Hh 激活后,这 3 种蛋白质共定位于纤毛基部。含有 C 端截短的 Evc2 的复合物也与 Smo 相互作用,但在存在或不存在 Hh 激活的情况下,它们沿着纤毛的整个长度异常分布,并抑制 Hh 信号传导。

使用小鼠 NIH 3T3 细胞 Pusapati 等人(2014) 发现 Iqce(617632) 与 Efcab7(617631)、Evc 和 Evc2 发生免疫共沉淀。该四聚体由 Iqce-Efcab7 和 Evc-Evc2 子复合物组成,并且子复合物通过 Efcab7-Evc2 桥连接。在缺乏 Iqce 和 Efcab7 的情况下,Evc 和 Evc2 从纤毛基部错误定位,分散在整个纤毛膜上,并且无法遗传 Hedgehog 信号。

▼ 分子遗传学

Galdzicka 等人在一名德系犹太人血统的 Ellis-van Creveld 综合征患者中进行了研究(2002) 在 EVC2 基因中鉴定出 2 个纯合突变;参见 607261.0007。

鲁伊斯-佩雷斯等人(2003) 在近亲吉普赛血统中鉴定出一名患有 Ellis-van Creveld 综合征的个体,该个体具有较短的纯合性区域(不包括 MSX1),并且没有 EVC 突变。对人类和小鼠数据库的检查显示,在吉普赛家族的研究中确定的狭窄关键区域中,有几个特别令人感兴趣的基因。关键区域的基因中特别令人感兴趣的是EVC2,它在牛软骨发育不良性侏儒症中的牛同源物中发生了突变(Takeda 等,2002)。鲁伊斯-佩雷斯等人(2003) 使用基因特异性引物对成人肾脏 RNA 进行 5-prime RACE。经 RT-PCR 证实,RACE 产物显示出一个额外的富含 GC 的外显子,其中包含框内 AUG,且上游开放解读码组 21 个核苷酸丢失。该附加序列与鼠科动物直系同源物的 N 末端具有同源性。鲁伊斯-佩雷斯等人(2003) 将扩展的 cDNA 与人类基因组序列进行比对,设计引物来扩增 7 个近亲先证者的 22 个编码外显子。他们在 EVC2 基因中发现了 5 个截短突变和一个错义变化。在第七个近亲血统中,他们没有发现突变。

叶等人(2006) 在一个患有常染色体显性 Weyers 肢端骨发育不全(WAD; 193530) 的中国家族成员中,5 代人中发现了 EVC2 基因外显子 22(3793delC; 607261.0009) 的杂合 1-bp 缺失。研究结果证实,这种疾病与埃利斯-范克雷维尔德综合征具有等位基因。

Shen 等人对一名患有轻度 Ellis-van Creveld 综合征的 6 岁中国女孩进行了研究(2011) 鉴定了 EVC2 基因中剪接位点的复合杂合性和错义突变(607261.0010-607261.0011)。作者指出,迄今为止报道的所有 3 个与 Weyers 肢端骨发育不全相关的突变均位于 EVC2 的外显子 22 中,而该患者的突变位于 IVS5 和外显子 15 中。

巴伦西亚等人(2009) 对 3 名 Weyers 肢端骨发育不全患者的 EVC 和 EVC2 基因进行了直接分析,并鉴定出所有 EVC2 基因中的杂合突变:先前鉴定的 3793delC 突变,以及在同一核苷酸位置发生的 2 个新突变 3797T -G(607261.0012) 和 3797T-A(607261.0013),两者均导致蛋白质在 leu1266 处截短。所有 3 个突变都紧密聚集在外显子 22 的 3-prime 末端,表明该疾病的突变热点。 NIH 3T3 细胞的体外研究表明,Hedgehog 信号通路在模拟 WAD 突变的细胞中受损,但在模拟 EVC 综合征突变的细胞中完全活跃。这一发现与 WAD 相关突变杂合个体的受影响表型表现一致,但与 EVC 综合征相关突变杂合个体的受影响表型表现不相符。

D'Asdia 等人在 2 名 WAD 患者中(2013) 还在 EVC2 基因的外显子 22 中发现了杂合突变:之前发现的 3793delC 突变和新的无义突变(G1269X; 607261.0012)。

▼ 动物模型

日本褐牛软骨发育不良性侏儒症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其特征是四肢短小、关节异常和萎缩(Moritomo et al., 1992)。受影响动物的长骨软骨内骨化不充分,软骨细胞排列不规则,软骨基质形成异常,骨骺生长板部分消失。中轴骨骼结构和颅面骨骼未受到明显影响。米田等人(1999) 将 Bcd 基因定位到牛 6 号染色体远端的一个区域,该区域与人类 4p 染色体显示同线性。他们指出,几种人类软骨营养不良症,包括最常见的软骨发育不全(100800),都局限于该区域。然而,在所有这些疾病中,表型都与 Bcd 不同。武田等人(2002) 将 Bcd 基因座缩小到 2.4-cM 区域,构建了覆盖该区域的 YAC 和 BAC 重叠群,并鉴定了一个基因,他们将其称为 Limbin(Lbn),该基因在长骨的骨骺生长板中表达。他们在患有 BCD 的小牛中发现了 Lbn 基因的致病突变。一种突变是导致隐秘剪接供体位点失活的 1 bp 替换,另一种突变是导致移码的 1 bp 缺失。

穆尔贾诺等人(2014) 确定蒂罗尔灰牛(也称为 Grauvich 或阿尔卑斯灰牛)的软骨发育不良侏儒症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由 6 号染色体上的 EVC2 基因功能丧失突变引起。所有受影响的小牛都聪明且警觉但难以起身和/或保持四足站立,步态摇摇欲坠。四肢不成比例地短而粗大,旋转不定,呈哑铃状拱起。小腿有中度至重度关节松弛。内颅骨、下颌骨和腭正常,心脏也正常,没有多指畸形。骨头没有骨质减少,也没有骨折。股骨和肱骨缩短最严重。对 2 只受影响小牛的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长骨和椎骨的生长板大体正常,但不规则。受影响的雌性小牛的生殖器异常,定义为性早熟。

Caparros-Martin 等人与 Evc 和 Evc2 作为复合体的功能一致(2013) 发现 Evc -/- 或 Evc2 -/- 单突变体和 Evc -/- Evc2 -/- 双突变体的骨骼表型实际上无法区分。 Hh 激活后,Evc2 -/- 软骨细胞中 Smo 易位至纤毛是正常的;然而,Gli3(165240) 向纤毛尖端的招募减少,Sufu/Gli3 解离受损。在 Sufu -/- 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中通过短发夹 RNA 敲低 Evc 会降低 Gli1 和 Gli2 的 mRNA 和蛋白质含量(165230),表明 Evc/Evc2 复合物还促进 Sufu 下游的 Hh 信号传导。

▼ 等位基因变异体(14 个选定示例):

.0001 埃利斯-范克雷维尔综合症
EVC2、1-BP DEL、3660C

在吉普赛血统中,鲁伊斯-佩雷斯等人(2003) 发现患有 Ellis-van Creveld 综合征的成员(225500) 在他们鉴定并指定为 EVC2 的基因的外显子 22 中存在移码突变(3660delC)。该家族受影响个体的临床特征包括房室间隔缺损、膝外翻伴中肢缩短、多趾伴指甲发育不良、多发口腔系带和牙齿发育不良。据称,前几代的两名受影响个体患有轴后多指畸形和先天性心脏缺陷,但没有 EVC 的其他特征。

.0002 埃利斯-范克雷维尔综合症
EVC2、5-BP INS、NT198

在最初由 da Silva 等人报道的巴西亲属中(1980),鲁伊斯-佩雷斯等人(2003) 发现患有 Ellis-van Creveld 综合征(225500) 的个体在外显子 1、198insGGCGG 中插入了 5 个碱基对。该家族的临床特征包括房间隔缺损、短肢发育不良伴膝外翻、多指、多发口腔系带、少牙和牙齿发育不良。

.0003 埃利斯-范克雷维尔综合症
EVC2,1-BP INS,2056C

在一名患有 Ellis-van Creveld 综合征(225500) 的二表亲父母的儿童中,该儿童表现为短肢发育不良、肋骨短、手轴后多指、指甲和牙齿发育不良以及牙槽嵴和多个口腔系带增生,以及动脉导管未闭,Ruiz-Perez 等人(2003) 在 EVC2 基因的外显子 14 中检测到移码(2056insC)。

.0004 埃利斯-范克雷维尔综合症
EVC2、ARG399TER

Ruiz-Perez 等人在一名患有 Ellis-van Creveld 综合征的死产儿(225500) 中发现,该孩子患有室间隔缺损、四肢短、手部轴后多指畸形以及典型的 EVC 影像学特征(四肢短、骨盆结构典型)(2003) 在 EVC2 基因的外显子 10 中发现了一个 1195C-T 转变,该转变引入了无义密码子(arg399 终止)。

.0005 埃利斯-范克雷维尔综合症
EVC2、GLN619TER

在厄瓜多尔的一个家庭中,Ruiz-Perez 等人的 2 个女儿患有 Ellis-van Creveld 综合征(225500)(2003) 在 EVC2 基因的外显子 12 中发现了 1855C-T 转换,产生了无义密码子(gln619 停止)。两人身材矮小,肢端体缩短,肋骨短。手部存在轴后多指畸形,伴有指甲发育不良以及钩骨和头状骨融合。两人都患有少牙症、牙齿发育不良和多个口腔系带。其中一名女孩患有膝外翻。

.0006 埃利斯-范克雷维尔综合症
EVC2、ILE283ARG

在一个有 2 个兄弟姐妹患有 Ellis-van Creveld 综合征(225500) 的家庭中,Ruiz-Perez 等人(2003) 在 EVC2 基因的外显子 7 中发现了一个错义突变,从 ile283 到 arg(I283R),该突变在 100 个对照染色体中不存在。两名受影响的同胞均患有房间隔原发孔缺损,伴有短肢发育不良、手轴后多指畸形以及指甲和牙齿发育不良。

.0007 埃利斯-范克雷维尔综合症
EVC2、GLN1009TER

Galdzicka 等人发现,一名患有 Ellis-van Creveld 综合征(225500) 的男孩出生于德系犹太人父母(2002) 鉴定了 EVC2 基因中 2 个突变的纯合性:外显子 18 中的 3754C-T 转变导致 gln1009 至 ter(Q1009X) 取代,以及外显子 17 中的 3337C-T 转变导致 arg870 至 -色氨酸(R870W;607261.0008)替换。父母的两种突变都是杂合的。在一组 319 个对照德系犹太人 DNA 中,没有发现这两种突变。

.0008 埃利斯-范克雷维尔综合症
EVC2、ARG870TRP

Galdzicka 等人讨论了 EVC2 基因中的 arg870-to-trp(R870W) 突变,该突变与分离 Ellis-van Creveld 综合征(225500) 的家系中的另一个纯合 EVC2 突变呈纯合性(2002),参见 607261.0007。

.0009 WEYERS 面部发育不全
EVC2、1-BP DEL、3793C

在患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 Weyers 肢端骨发育不全(193530) 的中国家庭的受影响成员中,Ye 等人(2006) 在 EVC2 基因的外显子 22 中发现了一个杂合 1-bp 缺失(3793delC),导致移码并在密码子 1266 过早终止。在 300 个对照染色体中未发现该突变。

在患有 Weyers 肢端骨发育不全的家庭受影响成员中,Valencia 等人(2009) 鉴定了 3793delC 突变的杂合性。

达斯迪亚等人(2013) 在另一名 Weyers 肢端骨发育不全患者中发现了相同的杂合突变。

.0010 埃利斯-范克雷维尔综合症
EVC2、IVS5、A-G、-2

Shen 等人对一名患有轻度 Ellis-van Creveld 综合征(225500) 的 6 岁中国女孩进行了研究(2011) 鉴定了 EVC2 基因内含子 5(IVS5-2A-G) 中 A-G 转变的复合杂合性,预计会导致外显子跳跃并导致截短的蛋白质,以及外显子 15 中的 2653C-T 转变,从而导致arg884-to-ter(R884X;607261.0011)替换。未受影响的父母分别是其中 1 个突变的杂合子;在 200 条对照染色体中未发现这两种突变。

.0011 埃利斯-范克雷维尔综合症
EVC2、ARG884TER

Shen 等人讨论了在患有轻度 Ellis-van Creveld 综合征(225500) 的患者中以复合杂合状态发现的 EVC2 基因中的 arg884-to-ter(R884X) 突变(2011),参见 607261.0010。

.0012 WEYERS 面部发育不全
EVC2、3797T-G、LEU1266TER

Zannolli 等人先前报道,在受影响的家庭成员中分离出 Weyers 肢端骨发育不全(193530)(2008),巴伦西亚等人(2009) 鉴定了 EVC2 基因外显子 22 中的杂合 3797T-G 颠换,导致该蛋白在 Leu1266 处截短。两名受影响的家庭成员也患有智力障碍。

.0013 WEYERS 面部发育不全
EVC2、3797T-A、LEU1266TER

在一名患有 Weyers 肢端骨发育不全(193530) 的患者中,Valencia 等人(2009) 鉴定了 EVC2 基因外显子 22 中的杂合 3797T-A 颠换,导致该蛋白在 Leu1266 处截短。

.0014 WEYERS 面部发育不全
EVC2、GLY1269TER

在一名患有 Weyers 肢端骨发育不全(193530) 的患者中,D'Asdia 等人(2013) 在 EVC2 基因的外显子 22 中发现了一个杂合的 3805G-T 颠换,导致 gly1269 到 ter(G1269X) 的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