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DH 脱氢酶(辅酶q10)复合物 I,组装因子 5; NDUFAF5
染色体 20开放解读码组7; C20ORF7
HGNC 批准的基因符号:NDUFAF5
细胞遗传学位置:20p12.1 基因组坐标(GRCh38):20:13,785,028-13,821,580(来自 NCBI)
▼ 说明
C20ORF7 基因编码线粒体复合物 I 组装因子(Sugiana 等,2008)。
▼ 克隆与表达
杰拉兹等人(2010) 指出 C20ORF7 编码全长 345 个氨基酸的蛋白质以及较短的 317 个氨基酸的亚型。
▼ 基因功能
苏吉安娜等人(2008) 表明,C20ORF7 的敲除降低了复合物 I 的活性,并且 C20ORF7 参与了包含 ND1 亚基的早期复合物 I 组装中间体的组装或稳定性。体外转录和翻译研究表明,全长 39-kD 的蛋白质与线粒体相关。进一步分析表明,C20ORF7被导入线粒体并驻留在线粒体内膜的基质侧。
▼ 基因结构
杰拉兹等人(2010) 指出 C20ORF7 基因包含 11 个外显子,外显子 5 的选择性剪接导致较短的亚型。
▼ 测绘
苏吉安娜等人(2008) 指出 C20ORF7 基因定位于染色体 20p。
▼ 分子遗传学
Sugiana 等人在 3 名患有致命性新生儿复合物 I 缺陷核型 16(MC1DN16; 618238) 的同胞中(2008) 鉴定出 C20ORF7 基因中的纯合突变(612360.0001)。
杰拉兹等人(2010) 报道了 2 名成年同胞,其父母为摩洛哥近亲,他们在儿童早期出现了与 C20ORF7 基因纯合突变(L159F; 612360.0002) 相关的 Leigh 综合征(见 256000) 复合物 I 缺乏症状。该表型没有 Sugiana 等人描述的那么严重(2008)。 Gerards 等人报告的同胞(2010) 研究时年龄分别为 29 岁和 33 ,但在 3 岁时出现进行性痉挛,随后发展为锥体外系舞蹈肌张力障碍运动障碍。智力发育也出现迟缓,两人在青少年时期都患有中度智力障碍。
Saada 等人在来自 2 个无血缘关系的德系犹太人家庭的 5 名儿童中,发现患有与线粒体复合物 I 和 IV 缺陷相关的 Leigh 综合征(2012) 鉴定了 NDUFAF5 基因中的纯合错义突变(G250V; 612360.0003)。单倍型分析表明存在创始人效应。
Tong 等人在一名患有 MC1DN16 的中国女孩(16 号患者)中进行了研究(2018) 鉴定了 NDUFAF5 基因中的复合杂合突变(612360.0004; 612360.0005)。这些突变是通过三重全外显子组测序发现的。每个亲本对于其中一种突变都是杂合的。
Simon 等人在 4 名无关的 MC1DN16 患者中(2019) 鉴定了 NDUFAF5 基因中的纯合或复合杂合突变(612360.0003-612360.0004; 612360.0006-612360.0008)。通过全外显子组和全基因组测序发现的突变被证实与其中 3 个家族的疾病分离。
▼ 等位基因变异体(8 个精选示例):
.0001 线粒体复合体 I 缺陷,核型 16
NDUFAF5、LEU229PRO
Sugiana 等人在埃及近亲父母出生的一名男婴中发现了致命的新生儿复合物 I 缺陷核型 16(MC1DN16; 618238)(2008) 在 C20ORF7 基因的外显子 7 中发现了一个纯合的 719T-C 转变,导致该蛋白质的高度保守区域中由 leu229 到 pro(L229P) 的取代。 L229P 取代预计会改变蛋白质的二级结构。他患有宫内生长迟缓、轻微的面部畸形、异常的毛发图案、异常的脚趾和小骶坑。脑超声显示胼胝体发育不全和室间隔。他还患有先天性左膈疝、肾上腺功能不全以及血液和脑脊液中乳酸升高。第 7 天,他因进行性乳酸酸中毒而死于心肺骤停。呼吸链酶分析显示先证者的骨骼肌、肝脏和皮肤成纤维细胞明显缺乏复合物 I。通过对培养的绒毛膜绒毛细胞进行酶和功能分析,对随后的 4 次妊娠进行了产前诊断,确定了另外 2 个受影响的胎儿。
.0002 线粒体复合体 I 缺陷,核型 16
NDUFAF5、LEU159PHE
Gerards 等人在 2 名摩洛哥近亲父母出生的成年同胞中,他们在童年早期出现了复合物 I 缺乏症(MC1DN16; 618238) 和 Leigh 综合征(见 256000) 的症状(2010) 在 C20ORF7 基因的外显子 5 中发现了纯合的 477A-C 颠换,导致全长 C20ORF7 蛋白中由 leu159 替换为 phe(L159F)。在 110 个摩洛哥和 312 个荷兰等位基因中未发现该突变。对患者白细胞的电泳研究表明,成熟复合物 I 水平下降至正常对照的 30% 至 40%。临床上未受影响的突变杂合家庭成员的成熟复合物 I 水平为正常对照的 70% 至 90%。研究时,这对同胞的年龄分别为 29 岁和 33 ,但在 3 岁时出现进行性痉挛,随后发展为锥体外系舞蹈肌张力障碍运动障碍。智力发育也出现迟缓,两人在青少年时期都患有中度智力障碍。 1 名 23 岁患者的脑部影像学检查显示基底神经节存在小尾状核高信号病变。对 1 名同胞的实验室研究显示,脑脊液中的乳酸增加,两名同胞的骨骼肌复合物 I 活性均降低(分别为对照组的 36% 和 48%)。第三名受影响的同胞去世,享年 36 岁。研究的患者的 CRLS1 基因(608188) 中常见的亚型 P193L 变异也是纯合子,这可能导致了该表型。杰拉兹等人(2010) 注意到与婴儿双侧纹状体坏死(IBSN; 271930) 的表型重叠,并强调了比 Sugiana 等人描述的表型不太严重的表型(2008)(参见 612360.0001)。
.0003 线粒体复合体 I 缺陷,核型 16
NDUFAF5、GLY250VAL
Saada 等人在来自 2 个不相关的德系犹太血统家庭的 5 名儿童中,患有与线粒体复合物 I 和 IV 缺陷相关的 Leigh 综合征(MC1DN16; 618238)(2012) 鉴定了 NDUFAF5 基因外显子 7 中的纯合 c.749G-T 颠换,导致保守残基处发生 gly250 至 val(G250V) 取代。这些突变是通过纯合性作图和候选基因测序发现的,与家族中的疾病分开。单倍型分析表明存在创始人效应,在 869 名德系犹太人对照中发现 3 名杂合携带者,该人群的携带率为 1:290。将野生型 NDUFAF5 转染至 1 名患者的成纤维细胞中,复合物 I 活性恢复至接近正常,而复合物 IV 活性仅部分恢复。这些患者具有该疾病的典型特征,包括婴儿期发病的喂养困难、发育迟缓、肌张力低下、发育迟缓、癫痫发作和脑成像异常信号。
Simon 等人在一名患有 MC1DN16 的德系犹太人患者(患者 4)中(2019) 鉴定了 NDUFAF5 基因中的复合杂合突变:G250V 和外显子 3 中的 c.327G-C 颠换,导致 lys109 到 asn(K109N) 替换。该突变是通过全外显子组测序鉴定的。每个亲本对于其中一种突变都是杂合的。在 gnomAD 数据库中,德系犹太人中 K109N 突变的等位基因频率为 0.002。
.0004 线粒体复合体 I 缺陷,核型 16
NDUFAF5,MET279ARG
Tong 等人在一名患有与线粒体复合物 1 和 IV(MC1DN16; 618238) 缺陷相关的 Leigh 综合征的中国女孩(16 号患者)中进行了研究(2018) 鉴定了 NDUFAF5 基因中的复合杂合突变:c.836T-G 颠换,导致 met279-to-arg(M279R) 取代,以及 c.145C-G 转换,导致 arg49-to-gly(R49G;612360.0005)替代。通过三重全外显子组测序鉴定了这些突变,并且父母双方都被证明是突变携带者。未进行功能研究。
Simon 等人在 2 名台湾 MC1DN16 患者中(2019) 发现了 NDUFAF5 基因的突变。患者 2 的 c.836T-G 颠换(c.836T-G,NM_024120)是纯合的,导致 M279R 取代。桑格测序显示父母均为携带者。患者成纤维细胞的 NDUFAF5 和复合物 I 亚基 NDUFS3 的蛋白水平降低(603846)。患者成纤维细胞的耗氧量研究显示基础呼吸较低,细胞外酸化率较高,表明存在呼吸链缺陷。患者 1 是 M279R 复合杂合子,c.155A-C 颠换导致保守残基处的 lys52 至 thr(K52T;612360.0006)取代。通过全外显子组测序鉴定了突变。在 220 个台湾等位基因中未发现 M279R 突变。 M279R 突变在 gnomAD 数据库中东亚人群中存在的频率为 1/1100,没有纯合子报道,K52T 突变在 gnomAD 数据库中东亚人群中存在的频率为 1/1600,没有纯合子的报道。
.0005 线粒体复合体 I 缺陷,核型 16
NDUFAFS,ARG49GLY
讨论 NDUFAF5 基因中的 c.145C-G 转变,导致 arg49 到甘氨酸(R49G) 取代,这种取代在患有复合物 I 和 IV 线粒体缺陷的患者中以复合杂合状态发现(MC1DN16; 618238 )由童等人(2018),参见 612360.0004。
.0006 线粒体复合体 I 缺陷,核型 16
NDUFAF5、LYS52THR
讨论 NDUFAF5 基因中的 c.155A-C 颠换,导致 lys52 至 thr(K52T) 取代,这种情况在线粒体复合物 I 和 IV 缺陷的患者(患者 1)的复合杂合状态中发现(MC1DN16;618238)西蒙等人(2019),参见 612360.0004。
.0007 线粒体复合体 I 缺陷,核型 16
NDUFAF5、LYS109ASN
Simon 等人在一位患有线粒体复合物 I 和 IV(MC1DN16; 618238) 缺陷的白种人患者(患者 3)中(2019) 鉴定了 NDUFAF5 基因中的复合杂合突变:外显子 3 中的 c.327G-C 颠换(c.327G-C,NM_024120),导致 lys109 到 asn(K109N) 取代,以及 c.223内含子 1(612360.0008) 中的 -907A-C 剪接突变。在gnomAD数据库中,K109N突变在非芬兰欧洲人群中的等位基因频率为0.0007。通过全外显子组和全基因组测序的结合鉴定了这些突变,并且父母被证明是携带者。对患者成纤维细胞和母血中的 RNA 进行扩增和测序表明,c.327G-C 颠换导致异常剪接并跳过外显子 3,从而导致移码和提前终止。对患者成纤维细胞和父亲血液中的 RNA 进行扩增和测序表明,剪接位点突变导致包含 258 bp 的隐性外显子。患者成纤维细胞显示 NDUFAF5 mRNA 水平下降至正常值的 25% 至 40%。
Simon 等人讨论了在患有 MC1DN16 的德系犹太人患者(患者 4)中以复合杂合状态发现的 K109N 突变(2019),参见 612360.0003。
.0008 线粒体复合体 I 缺陷,核型 16
NDUFAF5,IVS1AS,A-C,-907
用于讨论 NDUFAF5 基因内含子 1 中的 c.223-907A-C 剪接突变(c.223-907A-C,NM_024120),该突变在线粒体复合物缺陷的患者(患者 3)的复合杂合状态中发现I 和 IV(MC1DN16;618238),作者:Simon 等人(2019),参见 612360.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