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226 抗原; CD226
DNAX 辅助分子 1; DNAM1
HGNC 批准的基因符号:CD226
细胞遗传学位置:18q22.2 基因组坐标(GRCh38):18:69,853,274-69,961,773(来自 NCBI)
▼ 说明
CD226 属于免疫球蛋白(Ig) 超家族,在大多数自然杀伤(NK) 细胞、T 细胞、单核细胞和血小板上表达。通过与各种配体(包括 LFA1(参见 153370)、CD155(PVR;173850)和 CD112(PVRL2;600798))相互作用,CD226 在 T 细胞和 NK 细胞介导的肿瘤细胞识别和裂解中发挥重要作用。 Iguchi-Manaka 等人的总结,2008)。
▼ 克隆与表达
辅助分子,如 LFA1、CD2(186990) 和 CD8(186910),促进细胞毒性 T 淋巴细胞(CTL) 与靶细胞的细胞间结合,并转导信号,增强或协同来自 T 细胞受体(TCR;参见 186880)。涩谷等人(1996) 鉴定出一种单克隆抗体 DX11,它能抑制 T 细胞克隆的 CTL 活性,该活性表现出不依赖于 TCR 的细胞毒性以及由 NK 细胞克隆介导的细胞毒性。流式细胞术分析表明,DX11 识别的抗原 DNAX 辅助分子-1(DNAM1) 在大多数外周血 T 细胞、NK 细胞、单核细胞和 B 细胞亚群上表达,但在粒细胞、红细胞或成纤维细胞和肿瘤细胞系。 Shibuya等人通过亲和层析、微肽测序和简并引物PCR,然后用PCR产物作为探针筛选T细胞cDNA文库(1996)分离出编码DNAM1的全长cDNA。预测的 336 个氨基酸的 I 型跨膜蛋白是 Ig 超家族的成员,包含 18 个氨基酸的前导序列; 230 个氨基酸的胞外结构域,具有 8 个潜在的 N-糖基化位点和 2 对 cys 残基; 28个氨基酸的跨膜结构域;一个 60 个氨基酸的细胞质区域,具有 3 个潜在的酪氨酸磷酸化位点和一个潜在的 GRB2(108355) 结合位点。 SDS-PAGE分析显示,免疫沉淀的DNAM1的分子量约为65 kD,去糖基化后,分子量降至预期的35 kD。
▼ 基因功能
Shibuya 等人使用蛋白质印迹分析(1996) 证明 DNAM1 在与 DX11 结合后被磷酸化。结合分析表明,效应细胞经 DX11 处理后裂解被阻断的靶细胞粘附于表达 DNAM1 的细胞,但不粘附于表达对照蛋白的细胞,这支持了 DNAM1 作为细胞间粘附分子的鉴定。
涩谷等人(1999) 观察到将 DNAM1 连接到白细胞粘附缺陷患者(LAD; 116920) 的 NK 细胞上不会引发细胞毒性。重建这些患者表面 LFA1 的表达细胞恢复了抗 DNAM1 诱导细胞毒性的能力。免疫印迹分析表明,DNAM1 与 CD11A(ITGAL; 153370) 和 CD18(ITGB2; 600065) 一起从 NK 细胞和激活的 T 细胞中共免疫沉淀,但不与静息 T 细胞共沉淀,但不与 CD11B(ITGAM; 120980) 或 CD11C(ITGAX; 151510) 共免疫沉淀。 CD18 与 DNAM1 的关联需要蛋白激酶 C(参见 176960)激活和 DNAM1 Ser329 的磷酸化。 DNAM1 tyr322 的磷酸化由受刺激的 T 细胞中的抗 CD18 诱导,并由 FYN(137025) 介导。
博蒂诺等人(2003) 用 NK 敏感的人类靶细胞对小鼠进行免疫接种,获得了针对脊髓灰质炎病毒受体(PVR; 173850) 和 nectin-2(PVRL2; 600798) 的抗体。结合分析和流式细胞术表明,这两种分子与 DNAM1 强烈结合,但与其他激活 NK 受体不结合,包括 NKp46(NCR1; 604530) 和 NKp30(NCR3; 611550)。 PVR 或 PVRL2 的表达使细胞易于以 DNAM1 依赖性方式增强裂解,而在 PVR、PVRL2 或 DNAM1 抗体存在时,这种方式几乎被消除。
通过流式细胞术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Reymond 等人(2004)发现PVR和nectin-2在原代血管内皮细胞的细胞连接处表达。 DNAM1 在内皮连接处的结合可被抗 PVR 抗体消除,但不会被抗 nectin-2 抗体消除。迁移试验表明,抗 PVR 或抗 DNAM1 均可阻断单核细胞通过内皮的迁移,单核细胞停滞在细胞间连接处的内皮顶表面,表明 DNAM1-PVR 相互作用发生在血细胞渗出过程中。雷蒙德等人(2004) 得出结论,DNAM1 通过与 PVR 相互作用调节单核细胞外渗。
▼ 生化特征
刘等人(2012) 生成了 nectin-2 Ig 样 V-set 结构域的 1.85 埃晶体结构,并表明它与 DNAM1 的可溶性胞外域和细胞表面表达的全长 DNAM1 结合。突变分析表明,nectin-2 同二聚体界面的破坏导致同二聚体形成失败并失去与 DNAM1 的结合。
▼ 测绘
作者:FISH,涩谷等人(1996) 将 DNAM1 基因定位到 18q22.3。
▼ 动物模型
井口真中等人(2008) 发现,与野生型细胞相比,来自 Dnam1 -/- 小鼠的细胞毒性 T 淋巴细胞和 NK 细胞裂解表达 Dnam1 配体的肿瘤的能力较差。 Dnam1 -/- 小鼠在移植表达 Cd155 的小鼠纤维肉瘤系后表现出肿瘤发展和死亡率增加。与野生型小鼠相比,Dnam1 -/- 小鼠对致癌物的反应明显产生更多表达 Dnam1 配体的纤维肉瘤和乳头状瘤细胞。井口真中等人(2008) 得出结论,DNAM1 在肿瘤发展的免疫监视中发挥重要作用。
▼ 历史
使用流式细胞仪分析,Tao 等人(2005) 发现,来自活动性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152700) 患者的 NKT 细胞比来自非活动性 SLE 患者或正常对照的 NKT 细胞更容易受到抗 CD95(TNFRSF6; 134637) 诱导的细胞凋亡的影响。进一步分析表明,活动性 SLE 患者的 NKT 细胞中 CD226 和生存素(BIRC5;603352) 的表达缺陷可能解释了这些细胞对细胞凋亡的敏感性。然而,2012 年,Tao 等人(2005) 撤回了他们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