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素,β-2; ITGB2

白细胞粘附分子 CD18; CD18

此条目中涉及的其他实体:
包含白细胞相关抗原 CD18/11A、CD18/11B、CD18/11C

HGNC 批准的基因符号:ITGB2

细胞遗传学位置:21q22.3 基因组坐标(GRCh38):21:44,885,953-44,928,815(来自 NCBI)

▼ 说明

白细胞细胞粘附分子属于称为整联蛋白的细胞膜糖蛋白类,是 α-β 异二聚体。 α 亚基的大小从 120 到 180 kD 不等,每个亚基均与 β 亚基(90 到 110 kD)非共价关联​​。已知的β亚基有8个,α亚基有14个。虽然 α 和 β 亚基理论上可以联合产生 100 多个整合素异二聚体,但多样性受到限制,并且不同的组合与不同的细胞类型相关(Hynes,1992)。

▼ 命名法

β-2 整联蛋白链基因被指定为 ITGB2,白细胞抗原被指定为 CD18。作为异二聚体与 β-2 链单独关联的 3 条 α 整联蛋白链的基因名称分别为 ITGAL(153370)、ITGAM(120980) 和 ITGAX(151510),白细胞抗原名称分别为 CD11A、CD11B 和 CD11C。

与白细胞粘附缺陷相关的 3 种整合素分子具有白细胞抗原名称:(1) CD18/CD11A:也称为 LFA-1、Leu CAMa 和整合素 β-2/α-L;(2) CD18/CD11B:也称为CR3、Leu CAMb、Mac-1、Mo1、OKM-1、整合素β-2/α-M;(3) CD18/CD11C:也称为 p150(p150, 95)、Leu CAMc 和整合素 β-2/α-X(Barclay 等,1993)。

▼ 进化

该糖蛋白家族在小鼠和人类中是保守的。

▼ 基因功能

通过定量荧光流式细胞术分析,Taylor 等人(1988) 表明唐氏综合症患者的淋巴母细胞中 CD18 的表达增加,这与该基因在 21 号染色体上的位置一致。

比安奇等人(2000) 表明 JAB1(604850) 与 α-L/β-2 整联蛋白 LFA-1 的 β-2 亚基的细胞质结构域相互作用。他们证明,JAB1 的一部分与 LFA-1 在细胞膜上共定位,并且 LFA-1 接合后 JAB1 的核库增加,同时含有 c-Jun 的 AP1 复合物与其 DNA 共有序列的结合增强位点并增加 AP1 依赖性启动子的反式激活。比安奇等人(2000) 表明通过 LFA-1 整合素的信号传导可能通过调节 JAB1 核定位来影响 c-Jun 驱动的转录。这代表了整合素依赖性基因表达调节的新途径。

通过酵母 2-杂交分析和白细胞粘附测定,Ostermann 等人(2002) 证明,在静态和生理流动条件下,JAM1(605721) 通过其近膜结构域 2,是 LFA-1 整合素的配体,有助于 CD45RO(151460) 的 LFA-1 依赖性跨内皮迁移) 表达 CXCR4(162643) 趋化因子受体和中性粒细胞的阳性记忆 T 细胞。这些相互作用还促进了 LFA-1 介导的 T 细胞停滞。炎性细胞因子激活内皮增强了记忆 T 细胞的迁移。奥斯特曼等人(2002)表明LFA-1与JAM1的异嗜结合和JAM1的同嗜反式相互作用的复杂相互作用可能提供分子“拉链”;用于白细胞轮回。

Lu 和 Cyster(2002) 研究了控制边缘区 B 细胞定位的机制。他们证明边缘区 B 细胞表达的整合素 LFA-1 和 α-4-β-1 水平升高(参见 192975 和 135630),并且边缘区 B 细胞与配体 ICAM1(147840) 和 VCAM1(192225) 结合)。这些配体以淋巴毒素依赖性方式在边缘区内表达。 LFA-1 和 α-4-β-1 的联合抑制导致 B 细胞从边缘区快速且选择性地释放。此外,脂多糖触发的边缘区 B 细胞重新定位涉及整合素介导的粘附的下调。 Lu 和 Cyster(2002) 得出结论,他们的研究确定了边缘区 B 细胞定位的关键要求,并确定了整合素在外周淋巴组织区室化中的作用。

在一名具有格兰茨曼血小板无力症(见 173470)和白细胞粘附缺陷 1(LAD1;116920)特征的患者中,McDowall 等人(2003) 发现了一种新形式的整合素功能障碍,涉及 ITGB1(135630)、ITGB2 和 ITGB3(173470)。 ITGB2 和ITGB3 是组成型聚类的。尽管所有 3 个整合素均以正常水平在细胞表面表达,并且能够在细胞外刺激后发挥作用,但它们不能通过“由内而外”的方式激活。信号通路。

金等人(2003) 通过测量青色荧光蛋白融合和黄色荧光蛋白融合 α-L 和 β-2 之间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研究了活细胞中整合素 LFA1(α-L,153370;β-2)的细胞质构象变化细胞质结构域。在静息状态下,这些结构域彼此靠近,但在细胞内激活整合素粘附性(由内而外的信号传导)或配体结合(由外而内的信号传导)时经历了显着的空间分离。因此,双向整合素信号传导是通过将细胞外构象变化与 α 和 β 细胞质结构域的解扣和分离耦合来完成的,Kim 等人(2003) 指出这是一种跨质膜传输信息的独特机制。

樱桃等人(2004) 生成的 T 细胞克隆表达的 RHOH(602037) 数量不到野生型量的一半,RHOH 是一种白细胞特异性抑制性 Rho 家族成员。静息细胞表达组成型粘附性 LFA1,并自发结合 ICAM1、ICAM2(146630) 和 ICAM3(146631)。重建 RHOH mRNA 水平将粘附表型恢复为相对非粘附的野生型细胞。用 RHOH RNA 干扰处理外周血淋巴细胞改变了非粘附表型。樱桃等人(2004) 得出结论,RHOH 是维持淋巴细胞 LFA1 处于非粘附状态所必需的。

拉默曼等人(2008) 研究了体内和体外间质白细胞趋化过程中粘附力、收缩力和突出力之间的相互作用。作者从小鼠白细胞中消除了编码整合素异二聚体伙伴 ITGA5(135620)、ITGB1(135630)、ITGB2 和 ITGB7(147559) 的基因,并证明功能性整合素不会促进三维环境中的迁移。相反,这些细胞仅通过肌节蛋白网络扩张的力量进行迁移,这促进了前缘的突出流动。仅在通过狭窄间隙时才需要肌球蛋白 II 依赖性收缩,其中后缘的挤压收缩推动刚性核。

▼ 基因结构

韦茨曼等人(1991) 确定 ITGB2 基因跨度约为 40 kb,包含 16 个外显子。

▼ 测绘

索马莱宁等人(1985,1986)表明整合素β-2基因位于21号染色体上。所用方法包括小鼠和人淋巴细胞的体细胞杂交、间接免疫荧光和细胞分选。通过体细胞杂交,Akao 等人(1987) 证实了染色体分配。通过人鼠 T 细胞融合研究,Marlin 等人(1986) 还表明 β 亚基定位于 21 号染色体。Solomon 等人使用 cDNA 探针进行原位杂交(1988) 将 ITGB2(CD18) 基因定位于 21q22.1-qter。彼得森等人(1991) 将 CD18 分配给 21q22.3,并将其相对于 15 个其他基因或 DNA 标记定位在该条带中。

▼ 分子遗传学

已发现白细胞细胞粘附分子 β-2 亚基的突变会导致中性粒细胞功能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称为白细胞粘附缺陷。 LAD 的特征是反复细菌感染和缺乏 β-2/α-L(参见 153370)、β-2/α-M(参见 120980)和 β-2/α-X(参见 151510)表达。

Arnaout 等人在患有 LAD 缺陷的患者中(1990) 鉴定了 CD18 基因中的复合杂合突变(600065.0001-600065.0002)。

Wardlaw 等人在 2 名 LAD 缺陷患者中(1990) 鉴定了 CD18 基因的突变(600065.0003; 600065.0004)。

里维拉-马托斯等人(1995) 描述了一名婴儿,其临床症状表明先天性巨结肠是 LAD 的最初表现。染色体研究显示 21 号染色体长臂远端三分之一缺失,流式细胞术研究证实了 CD18 的表达缺陷。由于白细胞增多、伤口愈合不良、频繁感染以及活检标本显示缺乏中性粒细胞,怀疑白细胞粘附缺陷。看来该患者确实患有先天性巨结肠症以及白细胞粘附缺陷。无神经节巨结肠是 21 三体性中常见的发现,并且已经提出了 21q22 上先天性巨结肠症遗传修饰的初步证据(600156)。

▼ 动物模型

威尔逊等人(1993) 发现通过小鼠基因靶向产生的 CD18 亚等位性突变,显示出纯合性循环中性粒细胞计数增加、对化学诱导腹膜炎的反应缺陷以及移植排斥延迟。当 Bullard 等人将该突变回交到 PL/J 近交系上时(1996),几乎所有纯合子小鼠都会患上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平均发病年龄为出生后 11 周。该疾病的特征是红斑、脱发以及出现鳞屑和结痂。组织病理学揭示了人类牛皮癣(177900) 和其他过度增殖性炎症性皮肤病中发现的一种变化。没有发现细菌或真菌参与该疾病的发病机制,皮下注射地塞米松后皮炎迅速消退。 Bullard 等人的研究结果(1996) 值得注意,因为在患有 I 型 LAD 缺陷的人类或牛中没有报道类似的皮肤病,而且当在 C57BL/6 或 129/Sv 背景上研究突变时,这种疾病没有发生在小鼠中。作者通过回交实验表明,除了 CD18 之外,少数基因(可能只有一个)决定了对该疾病的易感性。

巴斯克斯-托雷斯等人(1999) 报道沙门氏菌通过表达 CD18 的吞噬细胞从胃肠道转运到血流,并且 CD18 缺陷的小鼠在口服给药后能够抵抗沙门氏菌遗传到肝脏和脾脏。巴斯克斯-托雷斯等人(1999) 假设 CD18 依赖的肠外遗传途径可能对于胃肠道病原体全身免疫的发展很重要,因为口服沙门氏菌致病性岛 1(SPI1) 缺陷型鼠伤寒沙门氏菌会引发特定的全身 IgG 体液免疫尽管无法刺激特定粘膜 IgA 的产生,但仍会产生反应。

李等人(2003) 生成了缺乏 Cd18 的小鼠。在体外,这些小鼠的活化淋巴细胞具有正常的 Th1 和 Th2 细胞因子产生能力。 Cd18 -/- 小鼠比 C57BL/6 小鼠对重大利什曼原虫的攻击具有更强的抵抗力,但它们也对过敏性肺部炎症具有抵抗力,尽管它们产生的 T 细胞依赖性过敏原特异性抗体的量与野生型小鼠相当。作者发现,疾病的产生需要 Th2 细胞(IL4 阳性)归巢至肺部,而这种迁移在 Cd18 -/- 小鼠和接受抗 Cd18 治疗的小鼠中受到损害。李等人(2003) 提出整合素阻断可能是一种在不同炎症条件下选择性排除 Th2 细胞的策略。

三浦等人(2005) 发现 Cd18 缺失小鼠由于成骨主调节因子 Runx2(600211) 的表达减少而具有破骨细胞生成缺陷。 Cd18 缺失小鼠的放射线分析显示骨矿物质密度降低和骨质疏松症的特征。 Cd18 由骨髓基质干细胞表达,正常小鼠的该细胞群中 Cd18 的组成型过度表达可增强骨形成。作者认为 LAD 患者可能容易患骨质疏松症。

▼ 等位基因变异体(15 个选定示例):

.0001 白细胞粘附缺陷 1
ITGB2、ARG593CYS

阿诺特等人(1990) 发现一名白细胞粘附缺陷患者(LAD1; 116920) 是 CD18 基因中 2 个突变的复合杂合子:arg593-to-cys 和 lys196-to-thr。这些氨基酸位于 CD18 和可能的其他整合素-β 亚基正常细胞表面表达所必需的区域。阿诺特等人(1990)证明每个突变等位基因都会导致转染的 COS M6 细胞的细胞表面膜上的 CD18 表达受损。

.0002 白细胞粘附缺陷 1
ITGB2、LYS196THR

Arnaout 等人讨论了在白细胞粘附缺陷(LAD1; 116920) 患者中以复合杂合状态发现的 CD18 基因中的 lys196 至 thr(K196T) 突变(1990),参见 600065.0001。

.0003 白细胞粘附缺陷 1
ITGB2、LEU149PRO

在一名患有中度严重白细胞粘附缺陷(LAD1;116920)的患者(患者 14)中,Wardlaw 等人(1990) 证明了 CD18 基因中 T 到 C 的转变,导致脯氨酸取代亮氨酸 149。在哺乳动物表达系统中,将含有该突变的 β 亚基 cDNA 与 LFA-1 的野生型 α 亚基共转染,导致 LFA-1 不表达。突变β亚基的正常寿命和先前在患者细胞生物合成过程中缺乏α/β复合物形成的证据表明与α亚基相关的缺陷。该 β 亚基突变功能表达的丧失表明它位于与 α 亚基关联的关键位点(在 MIM10 中,该突变被错误地列为 pro149-to-leu。野生型残基是 leu(Bairoch, 1994)。)

.0004 白细胞粘附缺陷 1
ITGB2、GLY169ARG

在患有严重白细胞粘附缺陷(LAD1; 116920) 的患者(患者 2)中,Wardlaw 等人(1990) 证明了 CD18 基因中的 G 到 A 的转变,导致 β 亚基的氨基酸 169 处甘氨酸到精氨酸的变化。与 leu149-to-pro 突变的情况一样,突变 β 亚基和正常 α 亚基之间的关联似乎受到干扰。

.0005 白细胞粘附缺陷 1
ITGB2,起始突变

斯莱格等人(1989) 在患有中度严重白细胞粘附缺陷的患者(LAD1; 116920) 中发现 CD18 基因的起始密码子中存在 ATG 至 AAG 的改变。事实上,病人是一个基因复合体;在患者和父亲身上发现了特殊的突变。

.0006 白细胞粘附缺陷 1
ITGB2、ARG586TRP 和 12-BP INS

Arnaout 等人之前报道过一名患有部分白细胞粘附缺陷(LAD1;116920)的患者(1984),纳尔逊等人(1992)证明了CD18基因中有2个突变等位基因。来自母亲的等位基因包含 2 个突变:12 bp 插入导致在脯氨酸 247 和谷氨酸 248 之间框内添加 4 个氨基酸(pro-ser-ser-gln),以及 1756C-T 核苷酸转变导致 CD18 蛋白中的 arg586 替换为 trp。 12 bp 插入是由内含子 3-prime 末端的单个 C 到 A 颠换引起的,产生异常剪接受体位点。共转染正常α链基因(CD11B)和母亲双突变等位基因的COS细胞表面不表达CD18;当用 arg586-to-trp 突变基因转染时,表达量为正常值的 22%。另一个等位基因在亲本中均不存在,包含 1052A-G 转换,导致 asn351 到 Ser(N351S;600065.0008)替换。

.0007 移至 600065.0006

.0008 白细胞粘附缺陷 1
ITGB2、ASN351SER

讨论 CD18 基因中的 1052A-G 转变,导致丝氨酸取代天冬酰胺-351(N351S),Nelson 等人在白细胞粘附缺陷-1(LAD1; 116920) 患者的复合杂合状态中发现了天冬酰胺-351(N351S)等人(1992),参见 600065.0006。

.0009 白细胞粘附缺陷 1
ITGB2、PRO178LEU

Back 等人在患有严重白细胞粘附缺陷(LAD1;116920)的儿童中(1992) 在 CD18 基因中发现了复合杂合突变。一个等位基因在第 606 位核苷酸处发生 C-T 转换,导致第 178 位氨基酸被亮氨酸取代。这一变化发生在整合素 β 亚基中高度保守的区域,并且先前已在 LAD 中发现了缺陷。 。另一个等位基因在编码部分胞外结构域的 cDNA 中存在 220 bp 的缺失,导致移码和提前终止密码子。删除的区域对应于 ITGB2(CD18) 基因的外显子 13。 Bowen 等人之前曾报道过该患者(1982)和比蒂等人(1984)。

.0010 白细胞粘附缺陷 1
ITGB2、ASP128ASN

在患有白细胞粘附缺陷(LAD1;116920)的患者中,Matsuura 等人(1992) 在 CD18 基因的核苷酸 454 处发现了 G 到 A 的转变,这导致了 asp128 到 asn 的取代。 asp128残基位于对β亚基与α亚基结合至关重要的区域,并且在整联蛋白β亚基中严格保守。

.0011 白细胞粘附缺陷 1
ITGB2、IVSDS、G-A、+1

在患有白细胞粘附缺陷(LAD1;116920)的患者中,Matsuura 等人(1992) 在 CD18 基因中 1.2-kb 内含子的剪接供体位点的第一个核苷酸处鉴定出 G 到 A 的取代。

.0012 白细胞粘附缺陷 1
ITGB2、GLY284SER

Bowen 等人报道了一名 18 岁女孩的情况(1982) 患有中度严重的白细胞粘附缺陷-1(LAD1; 116920),Back 等人(1993) 在 CD18 基因中发现了一个单碱基替换,导致甘氨酸 284 替换为丝氨酸。这种变化发生在细胞外结构域的一个高度保守的区域,其中已鉴定出其他几个突变。

.0013 白细胞粘附缺陷 1
ITGB2、SER138PRO

霍格等人(1999) 描述了一名患者,其临床特征与明显严重的白细胞粘附缺陷表型(LAD1; 116920) 相一致,发现其 β-2 整合素 LFA-1 和 Mac-1 的表达量为正常水平的 40% 至 60%。这种表达水平应该足以维持正常的整合素功能,但患者中性粒细胞上的 Mac-1 和 T 细胞上的 LFA-1 均未能结合纤维蛋白原和细胞间粘附分子 1(ICAM1; 147840) 等配体,或在粘附诱导刺激后显示 β-2 整合素激活表位。出乎意料的是,二价阳离子治疗诱导患者的T细胞与ICAM2(146630)和ICAM3(146631)结合。患者 2 个 CD18 等位基因的测序揭示了 2 个错义突变 S138P 和 G273R(600065.0014) 的复合杂合性。两种突变均位于 β-2 亚基保守结构域中,其中 S138P 是金属离子依赖性粘附位点(MIDAS) 基序中推定的二价阳离子配位残基。用α亚基转染K562细胞后,突变的S138Pβ亚基共表达,但不支持功能,而G273R突变体则不表达。因此,尽管细胞表面表达水平足够,但患者表现出β-2整合素无法发挥作用。

Hogg 等人研究了这位 15 岁患者(1999) 首次出现时,婴儿患有严重且反复的皮肤感染,需要长期静脉注射抗生素治疗和手术切除坏死组织。尽管注意口腔卫生,患者仍患有严重的牙周炎和牙龈炎。中耳炎和胸部感染也是一致的特征。从感染地点分离出的生物体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假单胞菌和链球菌。中性粒细胞计数持续升高,感染时达到正常值10倍以上的峰值。患者中性粒细胞的吞噬能力低于健康成人对照的 25%。另一方面,呼吸爆发正常或略有增强,表皮葡萄球菌的细胞内杀伤力在正常范围内。因此,尽管生物体的摄取有缺陷,但吞噬细胞处理细菌的细胞内过程却显得正常。

.0014 白细胞粘附缺陷 1
ITGB2、GLY273ARG

Hogg 等人讨论了 ITGB2 基因中 gly273 至 arg(G273R) 的取代,该基因在白细胞粘附缺陷 1(LAD1;116920) 患者的复合杂合状态下被发现(1999),参见 600065.0013。

.0015 白细胞粘附缺陷 1
ITGB2、IVS4AS、169-BP DEL、-37

Allende 等人通过研究来自患有严重白细胞粘附缺陷的患者(LAD1; 116920) 的疱疹病毒 saimiri 转化的 T 细胞系(2000) 在 ITGB2 基因中发现了一个 169 bp 的基因组缺失(从内含子 4 的 -37 到外显子 5 的 +132),该缺失消除了内含子 4 受体剪接位点,导致外显子 5 完全跳跃。基因组缺失导致171 bp 的框内 mRNA 缺失(核苷酸 329 至 500)导致细胞表面和细胞质 CD18 表达缺失。功能分析显示 CD2 通路中存在严重的选择性 T 细胞激活损伤,但 CD3 通路中没有。这名男性患者的父亲身份不明,也没有 LAD 家族史,他在 7 个月和 10 个月大时接受了不成功的骨髓移植,并于 12 个月大时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