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素辅因子 II 缺乏

肝素辅因子 II 缺乏导致的血栓形成倾向; THPH10
HCF II 缺陷
HCF2 缺乏症

▼ 文字

肝素辅因子 II 缺乏是血栓形成倾向的危险因素,是由染色体 22q11 上的 HCF2 基因(142360) 杂合突变引起的。

在硫酸皮肤素或肝素存在的情况下,肝素辅因子 II(HCF2; 142360) 可快速抑制血浆中的凝血酶。先天性 HCF2 缺乏症与血栓栓塞有关,分为 I ​​型(定量)或 II 型(定性)缺乏症(Kondo 等,1996)。

Tran 等人对一名患有颅内血栓的 42 岁女性进行了研究(1985) 发现 HCF II 约为正常值的 50%。母亲和妹妹也是如此,她们都患有血栓并发症。

西等人(1985) 研究了一名 36 岁男性的家庭,该男性患有复发性深静脉血栓和 HCF II 缺乏症。母亲、同父异母的兄弟和女儿的水平也较低,其中一些人的血栓形成频率异常高。

松尾等人(1992) 报道了一个患有 I 型遗传性 HCF II 缺陷的日本家庭。男性,61,患有冠状动脉疾病,1年内因再狭窄需要进行4次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肝素显然不能有效地预防凝血酶产生引起的再狭窄。第四次血管成形术后,成功使用了特定的凝血酶抑制剂。

维拉等人(1999) 报道了一名 29 岁女性,她在 22 岁时首次出现右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并在开始口服避孕药 1 周后并发肺栓塞。她被发现患有杂合状态的抗凝血酶 III(613118) I 型缺陷,并且 HCF II 缺陷是纯合子。她的姐姐也是 HCF II 缺陷纯合子,但抗凝血酶 III 水平正常,尽管存在血栓风险因素(如使用口服避孕药、怀孕和手术),但并未发生血栓事件。该家族的其他几位成员为 HCF II 缺陷杂合子,但尽管存在环境危险因素,但并未出现血栓形成。这表明 HCF II 缺乏且 AT 水平正常的个体的血栓形成风险较低。

Andersson 等人使用交叉免疫电泳(1987) 是第一个证明 HCF II 分子的分子异质性的人,即所谓的“奥斯陆变体”。 2 个患有 HCF II 缺乏症的挪威家庭的受影响成员。他们的发现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模式一致。受影响的个体的 HCF II 含量只有正常值的一半,并且被假定为杂合子。

HCF II 缺陷是由 HCF2 基因突变引起的,该基因对应到染色体 22q11(Herzog 等,1991)。

使用 PCR,Blinder 等人(1989)从患有奥斯陆变体的患者中扩增了编码 HCF II N 端 220 个氨基酸的 DNA 片段。他们发现了一个点突变,导致 1 个等位基因中的 arg189 替换为 his(R189H;142360.0001)。布林德等人(1989) 通过寡核苷酸定向诱变在天然 HCF II 的 cDNA 中创建了相同的突变,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在肝素存在的情况下,重组辅因子与凝血酶发生反应,但硫酸皮肤素不发生反应,证实 R189H 突变是 HCF II Oslo 功能异常的原因。

在用 HCF II 的德岛变体(P443L;142360.0004)转染的 COS-1 细胞中,Kanakawa 等人(2001)观察到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主要在核周区域。他们的结论是,由于细胞内降解而导致突变型HCF II分子的分泌受损是该突变引起的I型先天性HCF II缺陷的分子发病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