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DH 脱氢酶(辅酶q10)复合物 I,组装因子 3; NDUFAF3

NADH 脱氢酶 1 α 亚复合物,组装因子 3

HGNC 批准的基因符号:NDUFAF3

细胞遗传学位置:3p21.31 基因组坐标(GRCh38):3:49,020,452-49,023,495(来自 NCBI)

▼ 克隆与表达

Hartmann 和 Stamm(1997) 克隆了大鼠 Ndufaf3,他们将其称为 E3-3,并通过 EST 数据库分析鉴定了人类直系同源物。 RT-PCR检测到E3-3在所有检查的大鼠组织中表达,其中睾丸中表达最高。

Hammami-Hamza 等人使用人 SOB1(AKAP3;604689)对小鼠生殖细胞 cDNA 文库进行低严格筛选(2003) 克隆了小鼠 Ndufaf3,他们将其称为 2P1。 Northern印迹分析仅在小鼠睾丸中检测到表达。原位杂交在 I 期粗线期精母细胞中检测到 2P1,并且表达持续到生精周期的 XII 期。在间质组织中未检测到表达。

萨达等人(2009) 指出 NDUFAF3 基因编码 2 个亚型,A 和 B,它们共享一个“未知功能的结构域”;(DUF498)。较长的 A 同种型包含约 35 个氨基酸的预测 N 端线粒体靶向序列。

▼ 基因结构

NDUFAF3 基因包含 4 个外显子(Saada et al., 2009)。

▼ 测绘

Hartz(2009) 根据 NDUFAF3 序列(GenBank AL049955) 与基因组序列(build 36.1) 的比对,将 NDUFAF3 基因对应到染色体 3p21.31。

▼ 基因功能

Saada 等人使用亚细胞分级实验(2009) 表明 NDUFAF3 主要定位于线粒体,并在碳酸盐提取后保留在沉淀中,表明与线粒体膜有很强的相互作用,尽管 NDUFAF3 没有预测的跨膜螺旋。定位似乎与 NDUFAF4(611776) 相同。 RNA 干扰研究表明 NDUFAF3 基因产物是线粒体复合物 I 组装所必需的。 NDUFAF3 的活性与 NDUFAF4 表现出功能上的相互依赖性。基因保守分析将 NDUFAF3 与细菌膜插入基因簇 SecF/SecD/YajC 和 C8ORF38(612392) 联系起来,表明存在翻译依赖的早期组装机制。

▼ 分子遗传学

Saada 等人在 5 名患有严重线粒体复合物 I 缺陷核型 18(MC1DN18; 618240) 和乳酸性酸中毒的患者中(2009) 鉴定了 NDUFAF3 基因的纯合或复合杂合突变(612911.0001-612911.0003)。所有患者均在 6 个月前死亡。

▼ 等位基因变异体(3 个选定示例):

.0001 线粒体复合体 I 缺陷,核型 18
NDUFAF3、GLY77ARG

Saada 等人发现,3 名患有严重线粒体复合物 I 缺陷核型 18(MC1DN18;618240)的穆斯林同胞导致 3 个月大时死亡(2009) 鉴定了 NDUFAF3 基因中的纯合 229G-C 颠换,导致 gly77 到 arg(G77R) 的取代。父母是近亲结婚。

.0002 线粒体复合体 I 缺陷,核型 18
NDUFAF3、ARG122PRO

Saada 等人在一名患有严重线粒体复合物 I 缺陷核型 18(MC1DN18; 618240) 的男性婴儿中(2009) 鉴定了 NDUFAF3 基因中的纯合 365G-C 颠换,导致蛋白质 C 末端发生 arg122 到 pro(R122P) 的取代。这个孩子的父母是阿拉伯穆斯林近亲所生。 3周大时,他变得不活跃且吸吮不良。体格检查发现巨头畸形、哭声微弱、前囟宽、轴向肌张力低下。他有间歇性全身强直运动,眼底检查显示视盘苍白。 3个月大时,没有目光接触,轴性肌张力明显减退,腱反射活跃。他在 4 个月大时去世。

.0003 线粒体复合体 I 缺陷,核型 18
NDUFAF3、MET1THR

Saada 等人在一名患有严重线粒体复合物 I 核型 18(MC1DN18; 618240) 缺陷的女婴中(2009) 鉴定了 NDUFAF3 基因突变的复合杂合性:2T-C 转变,导致met1-to-thr(M1T) 取代,以及 R122P(612911.0002) 突变。她是无血缘关系的犹太裔父母的女儿。 3 个月大时,她出现肌阵挛癫痫发作,脑部 MRI 显示弥漫性脑白质软化症。她在 6 个月大时因呼吸衰竭去世。复合物 I 活性显着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