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 DFSP

巨细胞纤维母细胞瘤

隆起性皮肤纤维肉瘤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由 COL1A1 基因(120150) 与 PDGFB 基因(190040) 的特定融合引起的;参见 190040.0002。

▼ 说明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FSP) 是一种罕见的、局部侵袭性的、但很少发生转移的真皮深层和皮下组织肿瘤。它通常出现在成年早期或中期,最常见于躯干和四肢近端(Sandberg 等,2003)。

▼ 临床特征

DFSP 首先由 Taylor(1890) 描述。瑟文特等人(2003)指出,由于DFSP相对罕见、生长缓慢、侵袭性低,其临床意义被低估。他们特别指出,儿科病例的存在被忽视了。

加德纳等人(1998) 描述了一对患有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的父子。肿瘤分别在 43 岁和 14 岁时出现。

桑德伯格等人(2003) 描述了一位 57 岁女性的病例,她患有疑似 DFSP 的乳房肿瘤。为了确认诊断,对固定肿瘤进行了分子研究,发现存在 COL1A1/PDGFB 融合产物,这是 DFSP 的特征。

▼ 临床管理

瑟文特等人(2003) 指出 DFSP 的首选治疗方法是广泛的手术切除,病理切缘呈阴性。他们指出,体内实验(Greco 等人,2001 年)和患者临床观察(Maki 等人,2002 年;Rubin 等人,2002 年)有证据表明,PDGF 受体酪氨酸激酶拮抗剂甲磺酸伊马替尼(格列卫) ; STI571)可能是转移性或局部晚期 DFSP 的有效治疗方法。

斯诺等人(2004) 特别回顾了莫氏显微手术对 29 名患者的治疗。没有提到家族发生。

▼ 细胞遗传学

西蒙等人(1997) 在基因组和 RNA 水平上描述了 DFSP 及其幼年型巨细胞成纤维细胞瘤中易位和环的断点。他们发现这些重排融合了 PDGFB 基因和 COL1A1 基因。西蒙等人(1997) 评论说,PDGFB 具有转化活性,并且是许多细胞类型的有效有丝分裂原,但其在致癌过程中的作用尚未完全了解。他们指出,迄今为止,COL1A1 和 PDGFB 均未涉及肿瘤易位。基因融合删除了 PDGFB 的外显子 1,并使该生长因子脱离其正常调节。

Kiuru-Kuhlefelt 等人。 Kiuru-Kuhlefelt 等(2001) 认为,从细胞遗传学角度来说,DFSP 的特征通常是含有 17 号和 22 号染色体物质的多余环染色体(2001)采用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分析了11例典型DFSP和10例纤维肉瘤-DFSP的DNA拷贝数变化。两组中的所有病例均在 17q 上表现出增益或高水平扩增,大多数在 22q 上也表现出增益或高水平扩增。这表明,不仅 COL1A1 和 PDGFB 基因的融合,而且 17q 和 22q 区域 DNA 染色体数目的增加在 DFSP 的发病机制中至关重要。在纤维肉瘤病例中,DNA 拷贝数增加的趋势没有统计学意义。

瑟文特等人(2003) 回顾了 DFSP 的细胞遗传学。 DFSP 细胞在细胞遗传学水平上以多余的环染色体为特征,FISH 技术显示这些染色体源自 22 号染色体,并包含来自 17q22-qter 和 22q10-q13.1 的低水平扩增序列,或 t(17 ;22),这通常是不平衡的。环和线性 der(22) 均包含 COL1A1 基因与 PDGFB 基因的特异性融合。与其他肿瘤类似,COL1A1/PDGFB 融合有时是隐秘的,与复杂的染色体重排相关。虽然环主要在成人中观察到,但在所有儿科病例中都报告了易位。分子研究表明 PDGFB 中的断点非常恒定,将外显子 2 置于 COL1A1 启动子的控制之下。相反,COL1A1 断点位于 α 螺旋编码区的外显子(外显子 6 至 49)内。没有描述优先的 COL1A1 断点,也没有描述断点位置与患者年龄或任何临床组织学特征之间的相关性。分子研究已经确定了“经典”的身份。 DFSP、巨细胞成纤维细胞瘤、Bednar 肿瘤、成人浅表纤维肉瘤和 DFSP 的颗粒细胞变体。在大约 8% 的 DFSP 病例中,未发现 COL1A1/PDGFB 融合,这表明 COL1A1 或 PDGFB 以外的基因可能涉及部分病例。 PDGFB 可能通过 PDGF 受体的自分泌刺激在 DFSP 细胞中充当有丝分裂原(173410)。

▼ 分子遗传学

中西等人(2007) 使用来自 3 名无关 DFSP 患者的冰冻活检标本,使用 RT-PCR 检查 COL1A1/PDGFB 转录本,并鉴定出 COL1A1 外显子 25、外显子 31 和外显子 46 分别与 PDGFB 基因的外显子 2 融合。临床特征和组织病理学没有表现出与不同转录本相关的任何特定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