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CL2-相互作用致命物; BIK

NBK

HGNC 批准的基因符号:BIK

细胞遗传学位置:22q13.2 基因组坐标(GRCh38):22:43,110,750-43,129,712(来自 NCBI)

▼ 说明

BIK 基因的产物与 BCL2(151430) 和 BCLXL(600039) 相互作用并促进细胞死亡(Chittenden 等人总结,1995)。

▼ 克隆与表达

BCL2 原癌基因已被证明可以增强暴露于多种细胞死亡诱导刺激的多种细胞类型的存活率。 BCL2 相关蛋白家族的成员包含 2 个保守结构域:BH1 和 BH2。 BCL2 相关蛋白可以促进细胞存活或加速细胞死亡。 Boyd 等人使用以 BCL2 作为诱饵的酵母 2 杂交筛选(1995) 分离出编码 BIK(BCL2 相互作用致命物)的人类 B 细胞 cDNA。其他 2 杂交测定以及体外和体内结合研究表明 BIK 与细胞存活促进蛋白 BCL2 和 BCLXL 以及病毒存活促进蛋白 Epstein-Barr 病毒(EBV) BHRF1 和腺病毒 E1B 19 相互作用-kD。在瞬时转染测定中,BIK 以类似于 BCL2 相关死亡促进蛋白 BAX(600040) 和 BAK(600516) 的方式促进细胞死亡。 BIK 的这种促死亡活性被 BCL2、BCLXL、EBV BHRF1 和 E1B 19-kD 的共表达所抑制,表明 BIK 可能是抗凋亡蛋白的常见靶点。预测的 160 个氨基酸的 BIK 蛋白包含 C 端疏水结构域,这是 BCL2 家族成员共有的特征。序列分析显示,BIK 缺乏 BH1 和 BH2 结构域,但确实与 BAX 和 BAK 共享一个 9 个氨基酸结构域(称为 BH3),Boyd 等人(1995) 认为这是这些蛋白质促进死亡活性的关键决定因素。

▼ 基因功能

Chittenden 等人孤立地(1995) 鉴定了 BH3 结构域,并发现该结构域对于 BAX、BIK 和 BAK 的细胞杀伤和 BCLXL 结合活性至关重要。通过免疫荧光,Han 等人(1996) 发现 BIK(他们称之为 NBK)与 E1B 19-kD 共定位于核膜和细胞质膜。 BIK 表达功能性地拮抗 E1B 19kD 介导的细胞凋亡抑制,并完全阻止 E1A 和 E1B 19-kD 引起的转化。

维尔马等人(2000) 使用 Northern 印迹分析揭示了 1.3 kb 转录物的普遍表达,在心脏和骨骼肌中表达水平最高。

▼ 基因结构

通过基因组序列分析,Verma 等人(2000) 确定 BIK 基因包含 5 个外显子,跨度约为 19 kb。序列和突变分析表明缺乏 TATA 和 CCAAT 框,并将最小启动子区域定位于核苷酸 -211 至 +153。

▼ 测绘

使用 FISH,Verma 等人(2000) 将 BIK 基因定位到染色体 22q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