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苷激酶,可溶; TK1

HGNC 批准的基因符号:TK1

细胞遗传学位置:17q25.3 基因组坐标(GRCh38):17:78,174,079-78,187,204(来自 NCBI)

▼ 说明

胸苷激酶(EC 2.7.1.21) 催化胸苷磷酸化为脱氧胸苷单磷酸。

▼ 克隆与表达

林等人(1983)克隆了TK1基因。

Sherley 和 Kelly(1988) 从 HeLa 细胞中纯化并表征了该酶。

▼ 基因结构

林等人(1983) 估计 TK1 基因的最大大小为 14 kb,最小大小在 4 至 5 kb 之间。该基因包含许多非编码插入片段和大量 Alu 序​​列。核苷酸测序表明 TK 基因具有相当大的进化保守性; Bradshaw 和 Deininger(1984) 发现人类和鸡基因之间有大约 70% 的同源性。

弗莱明顿等人(1987) 对整个 12.9 kb 人类 TK 基因及其侧翼区域进行了测序。 TK由7个外显子组成。在内含子中,发现了 13 个 Alu 家族重复序列和一段多嘧啶序列。

在 TK 基因的 5-prime 侧翼区域,Sauve 等人(1990)定位了可以作为反式作用因子结合位点的核苷酸序列的位置以及潜在的顺式作用序列。后者与人类 PCNA 基因(176740) 的启动子进行了比较。 TK 和 PCNA 在细胞周期的 G1/S 边界处表达最大。

▼ 测绘

Weiss 和 Green(1967) 发现,缺乏这种酶的小鼠细胞可以与正常人类细胞融合,随着时间的推移,杂交体中的人类染色体逐渐丧失,并且在只剩下一条人类染色体的阶段,细胞仍具有合成胸苷激酶的能力。假设剩余的染色体(现在被确定为 17 号染色体)(Migeon 和 Miller,1968;Miller 等人,1971)携带 TK 基因座。布恩等人。 McDougall 等(1972) 提出了 TK 位于 17 号染色体长臂上的证据(1973) 表明,adeno-12 病毒会在 17 号染色体的长臂上造成缺口。由于 adeno-12 病毒会导致 TK 增加 2 或 3 倍,因此该缺口可能代表 TK 基因座,并且可以与吸一口。

通过研究鼠-人杂交细胞中的 11-17 易位,Franke 和 Busby(1974) 将 TK 基因座定位到 q21 远端区域。

在非洲绿猴中,胸苷激酶和半乳糖激酶(604313) 位点均位于与人类 E-17 大小、形状和吉姆萨带型相似的染色体上(Croce 等,1974)。这是染色体同源性的另一个引人注目的例子。

库彻拉帕蒂等人(1974) 将 TK1 基因座分配给 17q21-q22。通过染色体介导的基因转移(CMGT),Klobutcher 和 Ruddle(1979) 转移了胸苷激酶、半乳糖激酶和 I 型前胶原(120150) 的基因。数据表明以下基因顺序:cen--GALK--(TK1--COL1A1)。 vanTuinen和Ledbetter(1987)的研究得出TK位于17q23-qter段的结论,这与Sparkes等人的结论一致(1986)。徐等人(1988)通过原位杂交将TK基因座定位到17q23-q25。徐等人(1988) 还使用 CMGT 生成 17 号染色体的物理图谱。这是构建含有所选供体染色体亚染色体片段的杂交细胞的既定方法。选择标记 TK 的存在有助于 17 号染色体转染子的产生。徐等人。 Xu 等人(1988) 生成了一组包含 17 号染色体不同转基因片段的 50 多个转染子。通过分析共转染频率,Xu 等人(1988) 发现了紧密位于 17 号染色体上的基因座组。然而,他们的结果证实,虽然相当长的 DNA 可以完整转移,但间质缺失经常发生。此外,在同一克隆中可以发现转染染色质的多个片段,并且存在着丝粒序列的选择。他们的总体结果表明以下顺序:pter--(TP53--POLR2--D17S1)--(MYHSA2--MYHSA1)--D17Z1--CRYB1--(ERBA1--GCSF--NGL)--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断点--RNU2--HOX2--(NGFR--COL1A1--MPO)--​​GAA--UMPH--GHC--TK1--GALK--qter。通过荧光原位杂交,Kuo 等人(1996) 将 GAA(232300) 和胸苷激酶基因定位到 17q25.2-q25.3,并表明 GAA 位于 TK1 的远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