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GDI 非典型亮氨酸拉链; ROGDI
ROGDI,果蝇,同源物
HGNC 批准的基因符号:ROGDI
细胞遗传学位置:16p13.3 基因组坐标(GRCh38):16:4,796,968-4,802,633(来自 NCBI)
▼ 说明
ROGDI 基因编码亮氨酸拉链蛋白,在人脑和脊髓中高表达(Mory 等,2012)。
▼ 克隆与表达
绍西格等人(2012) 鉴定了 16 号染色体区域内的 ROGDI 基因与 Kohlschutter-Tonz 综合征(226750) 相关。推导的 287 个氨基酸蛋白质的计算分子量为 32 kD,预计会折叠成球状结构。定量RT-PCR检测到ROGDI在所有检查的22个组织中表达,其中在脊髓中表达最高,其次是脑、心脏和骨髓,在胸腺、睾丸和淋巴细胞中表达最弱。胎儿大脑中的表达远低于成人大脑中的表达。
莫里等人(2012)发现ROGDI基因在多种人体组织中广泛表达,包括成人脑、脊髓、外周血、心脏和骨髓。最高表达在脊髓和大脑中。在许多其他组织中发现较低的表达,包括胎儿大脑。 HEK293细胞、血液单核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表明,ROGDI蛋白主要在细胞核和核膜上表达。
▼ 基因结构
绍西格等人(2012) 确定 ROGDI 基因包含 11 个外显子,跨度超过 5.98 kb。所有外显子都在编码。
▼ 测绘
绍西格等人(2012) 指出 ROGDI 基因定位于染色体 16p13.3。
▼ 分子遗传学
Schossig 等人在患有 Kohlschutter-Tonz 综合征(KTZS; 226750) 的 3 个不相关家庭的受影响成员中(2012) 鉴定了 ROGDI 基因(614574.0001-614574.0004) 中的纯合或复合杂合突变。第一个家族中的突变(Schossig et al., 2007)通过连锁分析和自合性图谱进行鉴定,然后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并通过桑格测序进行确认。 Haberlandt 等人此前曾报道过第二名患者(2006),第三位患者被发现是Kohlschutter等人报道的原生家庭的远亲(1974)。所有突变预计都是无效的,可能导致蛋白质功能完全丧失。该疾病的特点是早发性癫痫发作、严重的精神运动迟缓、痉挛和釉质生成不全。同时且孤立地,莫里等人(2012) 在来自 5 个德鲁兹家族的 14 名 KTZS 患者中发现了 ROGDI 基因中常见的截短突变(R157X; 614574.0005)。其中三个家庭属于一个大的近亲家族,所有家庭都来自以色列北部的同一个小村庄。所有未受影响的父母和同胞的突变都是杂合的,在来自同一社区的 100 名未受影响的德鲁兹人中,有 10 人发现该突变处于杂合状态。尽管表型是一致的,但它是可变的。所有患者均出现癫痫发作、严重的整体发育迟缓、痉挛和釉质生成不全。智力障碍的严重程度与癫痫发作的严重程度有关,因此该疾病可被视为癫痫性脑病。 Schossig 等人(2012)和莫里等人(2012) 指出,酵母 2-杂交筛选表明 ROGDI 和 DISC1(605210) 之间存在相互作用,DISC1 是一种参与细胞骨架稳定性、神经元迁移、细胞内转移和细胞分裂的蛋白质(Camargo 等人,2007)。
Tucci 等人结合使用全外显子组测序、连锁分析和桑格测序(2013) 在 5 个 KTZS 家族的受影响成员中鉴定出 ROGDI 基因中的 4 种不同的双等位基因突变(参见例如 614574.0006-614574.0008)。这些患者呈现出该疾病的典型核心特征。相比之下,在另外 5 个具有相似表型但表现出非典型特征的家族中未发现 ROGDI 突变。图奇等人(2013) 指出,研究结果证实了 Schossig 等人的报告(2012)和莫里等人(2012) 功能丧失变异导致了这种疾病。然而,该报告还表明该疾病的非典型形式存在遗传异质性。
▼ 等位基因变异体(8 个精选示例):
.0001 KOHLSCHUTTER-TONZ 综合症
ROGDI,2-BP DEL,229CT
2 名摩洛哥同胞患有 Kohlschutter-Tonz 综合征(KTZS; 226750),最初由 Schossig 等人报道(2007),Schossig 等人(2012) 在 ROGDI 基因的外显子 4 中发现了纯合 2-bp 缺失(229_230delCT),导致移码和过早终止。未受影响的近亲父母的突变是杂合的,在千人基因组计划数据库中未发现这种突变。该突变通过连锁分析和自合性图谱进行鉴定,然后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并通过桑格测序进行确认。
.0002 KOHLSCHUTTER-TONZ 综合症
罗格迪、GLN96TER
一名 18 岁奥地利男孩患有 Kohlschutter-Tonz 综合征(KTZS; 226750),最初由 Haberlandt 等人报道(2006),Schossig 等人(2012) 在 ROGDI 基因的外显子 5 中发现了纯合 286C-T 转换,导致 gln96-to-ter(Q96X) 取代和无义介导的 mRNA 衰减。未受影响的父母是突变杂合子。
.0003 KOHLSCHUTTER-TONZ 综合症
ROGDI、IVS7DS、G-C、+5
Schossig 等人对一名患有 Kohlschutter-Tonz 综合征(KTZS; 226750) 的远亲父母所生的 9 岁女孩进行了研究(2012) 鉴定了 ROGDI 基因内含子 7 中 2 个剪接位点突变的复合杂合性:遗传自父亲的供体位点(531+5G-C) 中的 G-to-C 颠换,以及 A-to-T 转换位于从母亲遗传的受体位点(532-2A-T;614574.0004)。 RNA和cDNA分析表明,531+5G-C突变导致外显子7的框内缺失,而532-2A-T突变导致异常转录物,在外显子8之前包含额外的83个核苷酸,并最终跟随通过终止密码子;该转录本受到无义介导的 mRNA 衰减的影响。家谱研究显示,该女孩与最初由 Kohlschutter 等人报道的受影响个体的母亲有远亲关系(1974)通过母系(6代之前)和父系(9代之前)。 Kohlschutter 等人报告称,在该患者未受影响的母亲和兄弟姐妹中发现了 532-2A-T 突变的杂合性(1974)。这些发现表明,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祖先,生活在 18 世纪的瑞士沙琴塔尔山谷。
.0004 KOHLSCHUTTER-TONZ 综合症
ROGDI、IVS7AS、A-T、-2
Schossig 等人讨论了在 Kohlschutter-Tonz 综合征(KTZS; 226750) 患者的复合杂合状态下发现的 ROGD1 基因(532-2A-T) 剪接位点突变(2012),参见 614574.0003。
.0005 KOHLSCHUTTER-TONZ 综合症
ROGDI、ARG157TER
Mory 等人对来自 5 个德鲁兹家族的患有 Kohlschutter-Tonz 综合征(KTZS; 226750) 的 14 名患者进行了研究(2012) 在 RODGI 基因的外显子 7 中鉴定出纯合 469C-T 转换,导致 arg157-to-ter(R157X) 取代并导致高度保守的 C 末端结构域的删除。其中三个家庭属于一个大的近亲家族,所有家庭都来自以色列北部的同一个小村庄。所有未受影响的父母和同胞的突变都是杂合的,在来自同一社区的 100 名未受影响的德鲁兹人中,有 10 人发现该突变处于杂合状态。来自以色列其他地区的 100 名德鲁兹人或外显子组变异服务器中未发现该突变。尽管表型是一致的,但它是可变的。所有患者均出现癫痫发作、严重的整体发育迟缓、痉挛和釉质生成不全。智力障碍的严重程度与癫痫发作的严重程度有关,因此该疾病可被视为癫痫性脑病。
.0006 KOHLSCHUTTER-TONZ 综合征
ROGDI,1-BP DEL,507C
在西西里一个患有 Kohlschutter-Tonz 综合征(KTZS; 226750) 的家庭成员中,最初由 Christodoulou 等人报道(1988),图奇等人(2013) 在 ROGDI 基因中发现了一个纯合 1-bp 缺失(507delC),导致移码和提前终止(Glu170ArgfsTer72)。该突变是通过纯合性作图结合全外显子组测序来鉴定的。在一名来自德国的患有这种疾病的患者中也发现了相同的纯合突变。未受影响的父母是突变杂合子。对患者细胞的 RT-PCT 分析表明突变转录物受到无义介导的 mRNA 衰减。
.0007 KOHLSCHUTTER-TONZ 综合征
ROGDI、8-BP DEL、内含子 1
2 名同胞,由西西里近亲父母所生,患有 Kohlschutter-Tonz 综合征(KTZS; 226750),最初由 Musumeci 等人报道(1995),图奇等人(2013) 鉴定出 ROGDI 基因内含子 1 中的纯合缺失(46-37_46-30del)。每个未受影响的亲本都是杂合的缺失,这是通过桑格测序鉴定的。通过片段分析证实了删除。图奇等人(2013)指出外显子组测序未检测到该缺失。
.0008 KOHLSCHUTTER-TONZ 综合症
ROGDI、12-BP DEL、内含子 1
在 2 名同胞中,父母无血缘关系的德国人出生,患有 Kohlschutter-Tonz 综合征(KTZS; 226750),最初由 Petermoller 等人报道(1993),图奇等人(2013) 在 ROGDI 基因的内含子 1(45+9_45+20del) 中发现了纯合 12-bp 缺失。每个未受影响的亲本都是杂合的缺失,这是通过桑格测序鉴定的。通过片段分析证实了删除。 RT-PCR 产品分析表明,该缺失导致缺失 12 个缺失碱基对的突变 61 bp 内含子 1 的保留,阻止了剪接机制对内含子 1 的识别,并导致外显子 3(Glu16ValfsTer57) 发生移码和过早终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