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CC 家族 RNA 结合蛋白 1; BICC1

BICAUDAL C,果蝇,同源物,1
BICC

HGNC 批准的基因符号:BICC1

细胞遗传学位置:10q21.1 基因组坐标(GRCh38):10:58,512,220-58,831,435(来自 NCBI)

▼ 克隆与表达

通过数据库分析,Wessely 等人(2001) 鉴定了小鼠和人类的 BICC1,他们将其称为 BICC。推导的小鼠蛋白含有 976 个氨基酸,与人 BICC1 具有 90% 的一致性。小鼠和人类 BICC1 均含有一个 N 端 RNA 结合结构域(由 5 个串联 KH 结构域组成)和一个 C 端无菌 α 基序(SAM) 结构域。对小鼠组织的 Northern 印迹分析发现,在心脏和肾脏中表达显着,在睾丸中表达较弱。在脑、脾、肺、肝和骨骼肌中未检测到表达。原位杂交在成年小鼠卵巢中检测到 Bicc1,染色与卵母细胞胞质细胞器(可能是高尔基复合体)相关。原始卵泡也含有 Bicc1。在小鼠胚胎发育过程中,在 Hensen 结和发育中的肾脏中检测到 Bicc1 表达。在后期,Bicc1 在发育中的肠内胚层、软骨形成区域、胸腹膜衍生物、肺间质和卵巢基质中强烈表达。

科格斯韦尔等人(2003) 鉴定了小鼠 Bicc1 的 2 个剪接变体。变体 A 缺乏外显子 21,编码推导的 977 个氨基酸的蛋白质,具有 3 个 N 端 KH 基序和一个 C 端 SAM 结构域。变体 B 包括外显子 21,它引入了提前终止密码子,并编码具有改变的 SAM 结构域的推导的 951 个氨基酸的蛋白质。数据库分析揭示了人类 BICC1 中存在类似剪接变体的证据。 Northern blot分析检测到Bicc1在小鼠肾脏中表达最高,在心脏、肺和肝脏中表达较弱。 RT-PCR 检测到小鼠肾脏中的两种剪接变异。

通过整体原位杂交,Maisonneuve 等人(2009) 发现小鼠 Bicc1 的表达在胚胎 7.5 至 8.5 天之间在后脊索腹侧结中被诱导。对转染的 HEK293T、COS-1 和 MDCK 细胞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检测到 Bicc1 定位于离散的细胞质管状或囊泡状结构,这些结构对 P 体标记 Dcp1a(607010) 呈阳性。

通过原位杂交,Tran 等人(2010)发现小鼠Bicc1在胚胎第11.5天的中肾的颅管和尾管、沃尔夫管和输尿管芽树的第一分支中表达。在胚胎第 18.5 天,在肾脏的所有上皮成分中均检测到 Bicc1 mRNA。在转染的细胞中,荧光标记的 Bicc1 在细胞质 RNA 应激颗粒和 P 小体中表达。

▼ 基因结构

韦瑟利等人(2001) 确定 BICC1 基因包含 21 个外显子,跨度至少 72 kb。

科格斯韦尔等人(2003) 确定小鼠 Bicc1 基因包含 22 个外显子,其中包括一个具有提前终止密码子的替代外显子(外显子 21)。他们发现证据表明人类 BICC1 还包含一个替代外显子 21。

▼ 测绘

通过基因组序列分析,Wessely 等人(2001) 将 BICC1 基因定位到染色体 10q21.2。

梅松纳夫等人(2009) 指出小鼠 Bicc1 对应到染色体 10B5.2。

▼ 基因功能

奇科因等人(2007) 发现果蝇 Bicc 与卵巢核糖核蛋白复合物相关,并通过与脱腺苷酸复合物相互作用,导致特定 mRNA(包括 Bicc mRNA)的聚腺苷酸尾长度缩短。通过这种机制,Bicc抑制了自己的表达。

通过删除分析,Maisonneuve 等人(2009) 发现小鼠 Bicc1 定位到 P 体需要 Bicc1 SAM 结构域。 Bicc1 剂量依赖性地抑制规范 Wnt(参见 164820)通路内的 Dvl2(602151) 信号传导。 SAM 结构域的删除消除了这一功能,表明 Bicc1 定位到 P 体是 Bicc1 依赖性 Wnt 抑制所必需的。

▼ 分子遗传学

Kraus 等人在 92 名患有孤立性肾脏异常且 HNF1B 基因突变呈阴性的儿童中,有 2 名(2%) 的儿童(189907) 发现了这种情况(2012) 在 BICC1 基因中发现了 2 种不同的杂合功能丧失或亚态突变(分别为 614295.0001 和 614295.0002)。两名患者均患有非综合征性囊性肾发育不良(CYSRD;601331)。作者检查了 BICC1 基因,因为在小鼠敲除模型中具有相似的表型。在每种情况下,突变均遗传自未受影响的父母,这表明该疾病表现出不完全的外显性,或者其发展需要额外的遗传或环境因素。在 45 名患有肾病和早发性糖尿病的成年人中未发现 BICC1 突变。

▼ 动物模型

Jcpk 和 bpk 分别是人类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参见 173900)和常染色体隐性多囊肾病(参见 263200)的小鼠模型。科格斯韦尔等人(2003)发现jcpk和bpk都是由Bicc1基因突变引起的。 jcpk 突变是一个 1 bp 的变化,导致外显子 3 消除、移码并在外显子 4 中引入过早终止密码子。截短的蛋白质缺乏 KH 和 SAM 结构域,预计将失去功能。 bpk 突变是外显子 22 中的 2 bp 插入,扩展了转录本 A 的阅读框。推导的蛋白包含完整的 KH 和 SAM 结构域,但它扩展了 149 个 C 端氨基酸。由于外显子 21 中的终止密码子,转录本 B 的阅读框不会受到影响。

瑞安等人(2010)发现Egfr(131550)在正常小鼠肾上皮细胞中表现出基底外侧表达,但在bpk囊性细胞中在顶膜和基底外侧膜上均表达。 bpk 细胞中 Egfr 分布缺乏极性反过来允许来自顶膜和基底外侧膜的 Egf(131530) 依赖性信号传导,并与延长 Erk1(MAPK3; 601795)/Erk2(MAPK1; 176948) 激活相关。具有 bpk 突变的 Bicc1 特异性干扰 Egfr 与接头蛋白 1B(AP1B1;600157) 的相互作用。

在发育中的脊椎动物中,内脏位置的左右不对称是由来自后脊索的 Nodal(601265) 信号建立的。在后脊索中,活动纤毛倾斜并推动向左的液体流动以激活左侧的节点。 Maisonneuve 等人分别在小鼠和非洲爪蟾中进行了敲除和敲低研究(2009) 表明 Bicc 控制纤毛方向和向左流动。 Bicc1 +/- 小鼠健康且具有生育能力,但只有 50% 的 Bicc1 -/- 小鼠足月发育,此后在 2 至 15 天内死亡。在胚胎 13.5 至 15.5 天期间,Bicc1 -/- 胚胎表现出室间隔心脏缺陷和位置模糊。 Bicc1 -/- 新生儿经常表现出完全位置倒置或位置模糊。 47 个 Bicc1 -/- 胚胎中只有 8 个(17%) 在左侧不对称地表达 Nodal 及其靶基因 Lefty1(603037)、Lefty2(601877) 和 Pitx2(601542)。在剩余的 Bicc1 -/- 胚胎中,侧板中的表达是双侧的、倒置的或缺失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视频显微镜显示纤毛长度或运动性没有明显异常;然而,大多数 Bicc1 -/- 纤毛未能正确定位。与产生向左流体流动的野生型纤毛相反,Bicc1 -/- 纤毛产生随机流体运动。

特兰等人(2010) 发现 Bicc1 -/- 小鼠胚胎在胚胎第 14.5 天左右开始死亡。幸存的 Bicc1 -/- 小鼠两侧出现严重的多囊肾,以及肝脏和胰腺囊肿以及左右图案缺陷。到胚胎第 15.5 天时,肾囊肿最初主要在肾小球和近端肾小管中发育,但在出生时就在整个肾单位长度上观察到了肾囊肿。细胞增殖似乎不会导致囊肿增大。定量 PCR 显示,与野生型肾脏相比,Bicc1 -/- 肾脏在胚胎第 15.5 天至 18.5 天期间,Pkd2(173910) 的表达逐渐下调,但 Pkd1(601313) 或 Pkhd1(606702) 的表达没有逐渐下调。在 Bicc1 +/- 小鼠肾脏中以及在非洲爪蟾幼虫中吗啉介导的 Bicc1 敲低后,Pkd2 表达也低于正常水平。对 Pkd2 转录本的 3-prime UTR 的检查揭示了 MicroRNA Mir17(参见 609416)家族的靶位点。在爪蟾幼虫中 Bicc1 敲低后,Mir17 结合位点内的突变逆转了 Pkd2 的下调。此外,Mir17 双链体的表达减少了 Pkd2 3-prime UTR 报告基因的表达,而 Bicc1 的表达增加了 Pkd2 的表达。特兰等人(2010) 得出结论,BICC1 通过对抗 MIR17 的抑制作用来调节 PKD2 的表达。

▼ 等位基因变异体(2 个选定示例):

.0001 肾发育不良、囊性、易感
BICC1、GLN87TER

Kraus 等人在一名患有囊性肾发育不良(CYSRD; 601331) 的 18 个月大男孩中进行了研究(2012) 在 BICC1 基因的外显子 3 中发现了杂合 259C-T 转变,导致 gln87-to-ter(Q87X) 取代,预计会导致缺乏 KH 和 SAM 结构域的截短蛋白或由无义介导的衰变途径。使用荧光素酶测定在 HEK293T 细胞中进行的体外功能表达研究表明,Q87X 突变蛋白无法抑制 DVL2(602151)/CTNNB1(116806) 信号传导,而野生型 BICC1 将该信号传导减弱约 60%。研究结果与蛋白质功能完全丧失一致。产前超声检查发现右肾单侧囊性发育不良,产后检查显示右肾功能减退(正常的34%)。高血压是唯一的临床表现,没有其他异常。他精神运动发育正常,生长正常,肾血清和尿液参数正常。父母均无症状,也没有类似疾病的家族史。该突变遗传自患者未受影响的父亲,表明该疾病表现出不完全外显性,或者其发展需要额外的遗传或环境因素。

.0002 肾发育不良、囊性、易感
BICC1、GLU932GLY

Kraus 等人对一名患有囊性肾发育不良(601331) 的 5 岁男孩进行了研究(2012) 在 BICC1 基因的外显子 21 中发现了一个杂合的 2795A-G 转变,预计会导致 SAM 结构域中高度保守的残基中的 glu932 到甘氨酸(E932G) 取代。计算机分析表明,这种突变可能会损害剪接,但这无法进行测试,因为 BICC1 不在白细胞中表达。使用荧光素酶测定在 HEK293T 细胞中进行的体外功能表达研究表明,E932G 突变蛋白抑制 DVL2(602151)/CTNNB1(116806) 信号传导 55%,而野生型 BICC1 抑制信号传导 70%。因此,突变蛋白的活性降低了 22%,与亚等位基因一致。 WNT 通路的抑制对剂量敏感,但没有证据表明存在显性负效应。免疫组织化学细胞研究表明,突变的 E932G 蛋白正常定位于 P 体。产前超声检查显示左肾发育不良,右肾回声高,大小和形状正常。右肾逐渐正常,而左肾则持续异常。他患有左侧低度膀胱输尿管反流和左肾无功能,但没有其他临床特征。 5岁时,男孩表现出正常的生长发育。该突变遗传自患者未受影响的母亲,表明该疾病表现出不完全外显性,或者其发展需要额外的遗传或环境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