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粒体复合物 I 缺乏症,核型 10; MC1DN10

有证据表明线粒体复合物 I 缺陷核型 10(MC1DN10) 是由染色体 5q12 上 NDUFAF2 基因(609653) 的纯合突变引起的。

有关线粒体复合物 I 缺陷的遗传异质性的讨论,请参阅 252010。

▼ 临床特征

奥格尔维等人(2005) 报道了一名患有核型 10 型线粒体复合物 I 缺陷的患者。该患者患有严重的儿童期发病的进行性脑病,导致 13 岁时死亡。特征包括共济失调、嗜睡、眼球震颤、张力减退、视神经萎缩和阵发性呼吸功能不全。复合物 I 活性低于对照值的 20%。脑成像显示乳头丘脑束、黑质/内侧丘系、内侧纵束和脊髓丘脑束存在病变。小脑中也可见高信号汇合区。尸检显示整个白质和深部灰质出现海绵状变化,而皮质相对较少。脑桥、延髓和小脑明显萎缩。对大脑皮层、海马体和小脑的显微镜检查显示,白质出现广泛而奇怪的变性,并被神经胶质疤痕所取代。奥格尔维等人(2005) 指出,该患者的临床表现与 Leigh 综合征(见 256000)不同,也与大多数其他线粒体疾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不同。该患者具有白质消失的白质脑病(603896) 的大部分特征性诊断标准,该病是由编码胞质翻译因子的各种基因突变引起的。

巴尔古蒂等人(2008) 报道了 2 名无血缘关系的儿童,均由阿拉伯穆斯林血统的近亲父母所生,患有致命的线粒体复合物 I 缺陷。两名患者均在婴儿后期出现肌张力减退、反射减退和眼球震颤,并伴有脑病发作,表现为无力和呼吸暂停,最终导致死亡。血清乳酸未升高。一名患者出现癫痫发作、辨距困难和共济失调,而另一名患者则出现视神经萎缩。两名患者的脑成像均显示乳头丘脑束、黑质/内侧丘系、内侧纵束和脊髓丘脑束存在 T2 加权病变,小脑也有轻微变化。巴尔古蒂等人(2008) 指出,这些病变与典型 Leigh 综合征中观察到的病变不同(参见 256000)。

霍夫斯等人(2009) 报道了一名由近亲父母所生的女孩患有致命的线粒体复合物 I 缺陷。患者在 3 个月大时出现眼球震颤。 7 个月大时,她出现呕吐、肾小管酸中毒、喂养不良以及神经系统衰退的迹象,包括肌张力低下和运动发育迟缓。实验室研究显示血乳酸轻度升高,脑成像显示丘脑、脑脚、脑干和脊髓信号异常。她出现运动障碍和中枢性过度换气,导致 1 岁时死亡。

赫泽等人(2010) 报道了一名由无关的奥地利父母所生的男婴,患有致命的线粒体复合物 I 缺陷。该儿童在婴儿期出现发育迟缓、眼球震颤和严重的阵发性呼吸暂停,需要通气。神经影像显示上段脊髓、脑干和导水管周围区域存在 T2 加权病变,但基底节、丘脑、胼胝体和内囊不受影响。血浆乳酸正常或接近正常。患者27个月时死于心肺衰竭。尸检显示坏死、海绵状改变、脑干毛细血管增生、视神经和视交叉。背脊髓束、脊髓脑束和背脊神经根显示沃勒变性。

▼ 分子遗传学

Ogilvie 等人在患有 10 型核线粒体复合物 I 缺陷的患者中(2005) 在 B17.2L 基因(609653.0001) 中发现了纯合错义突变。

Calvo 等人在 2 名患有线粒体复合物 I 缺陷的同胞中(2010) 在 NDUFAF2 基因(609653.0002) 中发现了纯合 1-bp 缺失。

Barghuti 等人发现,两名无血缘关系的儿童均由阿拉伯穆斯林血统的近亲父母所生,患有致命的线粒体复合物 I 缺陷(2008) 鉴定了 NDUFAF2 基因中的纯合错义突变(M1L; 609653.0003)。通过纯合性作图和候选基因测序发现的突变与其中 1 个家族的疾病分离;无法获得另一名患者的家庭成员 DNA。

Hoefs 等人发现,一名由近亲父母所生的女孩患有致命的线粒体复合物 I 缺乏症(2009) 鉴定了 NDUFAF2 基因中的纯合无义突变(Y38X; 609653.0004)。该突变是通过纯合性作图和候选基因测序发现的。

Herzer 等人发现,一名由无血缘关系的奥地利父母所生的男婴患有致命的线粒体复合物 I 缺陷(2010) 鉴定了 NDUFAF2 基因中的纯合无义突变(W3X; 609653.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