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染色体显性耳聋 37; DFNA37
有证据表明常染色体显性耳聋 37(DFNA37) 是由染色体 1p21 上的 COL11A1 基因(120280) 杂合突变引起的。
▼ 说明
DFNA37 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早发性语后进行性听力障碍(Booth et al., 2019)。
▼ 临床特征
布斯等人(2019) 报道了一个欧洲血统的第四代大家庭患有语后缓慢进行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纯音听力测试显示轻度至中度听力损失,尽管在 0 岁时发现除 8 kHz 之外的所有频率均存在显着的阈截距,表明存在明显的先天性成分(12 至 23 dB)。随着年龄的增长,平均听力图结构从U形发展到平坦,直至40岁左右;在更年长的年龄,它保持平坦或变得非常缓慢地向下倾斜。进展的详细分析以每年 dB 为单位,指定为年度恶化阈值(ATD)。
拉德等人(2021) 研究了 2 个德国家庭,将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非综合征性语前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分开。家庭1中的先证者是一名37岁男性,患有稳定的下坡中至重度高频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他7岁的女儿未能通过新生儿听力筛查,但通过了后续测试; 2岁时,她被诊断出患有严重听力损失,并安装了助听器。系列听力测试显示稳定的中度至重度高频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家庭2中,先证者为一名31岁女性,自幼就有中高频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她从 27 岁起就佩戴助听器。她的儿子未通过新生儿听力筛查,诱发反应测听显示轻度听力损失,而双侧不存在瞬态诱发耳声发射,右侧不存在失真产物耳声发射,左侧部分存在。 3.5岁时,他出现轻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受影响的人均未出现其他症状。
西奥巴等人(2021) 报道了一名 6 岁意大利男孩在出生时和 1 个月时未通过新生儿听力筛查。 10 个月大时,听力学检查证实存在双侧中度至重度下坡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他的双胞胎兄弟有相同的听力学检查结果,并且都在 16 个月大时接受了双侧助听器。他们的姐姐患有涉及中高频的舌后双侧中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家族史显示,他们的父亲和祖母也存在中度语后听力损失;据报道,他的曾祖父也患有听力损失。双胞胎及其父亲的形态畸形评估结果为阴性。
▼ 遗传
Booth 等人报道的 DFNA37 在该家族中的遗传模式(2019) 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一致。
▼ 分子遗传学
Booth 等人在患有 DFNA37 的家庭受影响成员中(2019) 鉴定了 COL11A1 基因(120280.0013) 中的杂合剪接位点突变。该突变是通过连锁分析和外显子组测序相结合发现的,并通过桑格测序证实,与家族中的疾病分离。作者使用小基因构建体在细胞系中表达突变,结果表明突变导致外显子 5 的跳跃,从而导致框内缺失和 N 端前肽中缺少残基 218 至 260 的肽。该突变预计会影响该基因的所有 5 个转录本,但可能存在“泄漏”突变。影响。
Rad 等人在来自 2 个不相关的德国家庭的受影响个体中分离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非综合征性语前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2021) 鉴定了 COL11A1 基因中的杂合剪接突变(分别为 120280.0014 和 120280.0015)。
Ciorba 在一个意大利 4 代家庭中,有 5 名患有舌前或舌后感音神经性非综合征性听力损失(NSHL) 的成员中,他们的 GJB2(121011) 和 GJB6(604418) 基因以及其他 96 个 NSHL 相关基因突变呈阴性。等人(2021) 进行了全外显子组测序,并鉴定了 COL11A1 基因(H165L; 120280.0016) 中错义突变的杂合性,该突变与疾病完全分离,并且在公共变异数据库中未发现。作者指出,受影响家庭成员的听力特征与之前报道的 COL11A1 相关听力损失患者的听力特征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