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病,管状聚集体,2; TAM2
有证据表明管状聚集性肌病 2(TAM2) 是由染色体 12q24 上的 ORAI1 基因(610277) 杂合突变引起的。
有关 TAM 遗传异质性的讨论,请参阅 TAM1(160565)。
▼ 临床特征
沙里扎伊拉等人(2004) 报道了一个家庭,其中一位母亲和她的 3 个孩子患有与瞳孔异常相关的管状聚集肌病。母亲和 2 个儿子患有成年晚期轻度近端肌无力,伴有血清肌酸激酶升高和下肢反射消失;女儿否认肌无力,但发现血清肌酸激酶升高,下肢反射消失。 2 个患病儿子的股四头肌活检显示肌内膜纤维化、脂肪浸润、纤维尺寸异常变化并伴有肌纤维萎缩,以及主要为 1 型纤维的管状聚集。 1 个儿子的电子显微镜显示,聚集体含有颗粒状电子致密物质,与肌浆网扩张的成分一致。瞳孔异常包括夜视力下降和瞳孔缩小。
远藤等人(2015) 报道了来自 3 个无关日本家庭的 6 名 TAM2 患者。患者在儿童期或青春期出现缓慢进行性弥漫性肌无力,影响下肢,导致足下垂或频繁跌倒。所有患者均保持活动状态,其中包括 2 名四十多岁的患者,但许多患者需要穿矫形鞋。其他特征包括高尔斯征阳性、严重踝关节挛缩、脊柱僵硬和轻度低钙血症。没有人面部受累。骨骼肌活检显示管状聚集体被 ORAI1、STIM1(605921) 和肌浆网标记物免疫染色。电子显微镜显示,聚集体由许多平行排列并呈蜂窝状排列的双壁直管组成。活组织检查还显示出伴随纤维再生的营养不良变化、内部细胞核增加、纤维尺寸变化和 1 型纤维优势。 1个家庭的一对母子分别出现脑部钙化和轻度智力障碍,这可能与肌肉表型无关。
加里波第等人(2017) 报道了一位意大利父亲和他的 2 个成年子女患有 TAM2。这些患者在五六十岁左右就出现血清肌酸激酶升高。其他症状微妙且多变,从 1 名患者体力活动时出现肌肉痉挛,到另外 2 名患者影响上肢和下肢的肌肉无力。近端腿部肌肉无力最为明显,导致 1 名患者爬楼梯困难。然而,经检查,父子俩均出现颈部屈肌和腹部肌肉轻度无力,以及手部和脚踝远端肌肉无力,并伴有轻度肌腱回缩。患者接受了全身 MRI 分析,结果揭示了与临床症状相关的异常模式:下肢比肩带肌肉受到的影响更严重,大腿的某些肌肉比腿部其他部位显示出更多的脂肪替代。 2 名患者的肌肉活检显示 2 型肌纤维呈管状聚集。超微结构研究表明,肾小管呈蜂窝状结构排列,通常由同轴双壁膜组成;内部中央小管有时在更大的单个小管内复制或倍增。患者还患有瞳孔缩小,但没有上睑下垂或眼肌麻痹。没有人出现视力障碍或心脏或呼吸系统受累。
▼ 遗传
Shahrizaila 等人报道的伴有瞳孔缩小的管状聚集性肌病在家族中的遗传模式(2004)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一致。
▼ 分子遗传学
Shahrizaila 等人报告的受影响家庭成员中(2004),内辛等人(2014) 鉴定出 ORAI1 基因中的杂合突变(P245L; 610277.0002)。该突变是通过全外显子组测序发现的。体外功能表达测定表明,该突变抑制了 ORAI1 缓慢的钙依赖性失活,与功能获得效应一致。内辛等人(2014) 假设,长期无序且持续的钙进入会导致肌浆网中的环境不利于蛋白质折叠,从而引发管状聚集体的形成。其致病机制与TAM1患者STIM1(605921)突变引起的致病机制相似。
Endo 等人在来自 3 个不相关的日本家庭的 6 名 TAM2 患者中(2015) 在 ORAI1 基因中发现了 2 个不同的杂合错义突变(G98S,610277.0003 和 L138F,610277.0004)。转染突变的患者来源的肌管和 HEK293 细胞显示出钙库操纵的钙释放激活钙(CRAC) 通道的组成性激活,与钙库或 STIM1 激活无关。前两个家族的突变是通过全外显子组测序发现的。
加里波第等人的父亲和他的 2 个意大利血统成年子女拥有 TAM2(2017) 鉴定了 ORAI1 基因中的杂合错义突变(S97C; 610277.0008)。 HEK293 细胞的体外功能表达研究表明,该变体导致钙进入速率增加,与 CRAC 通道的组成性激活和功能获得效应一致。与对照组相比,来自一名患者的肌管显示出类似的钙进入增加和自发振荡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