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酸核糖氨基咪唑羧化酶; PAICS

空气羧化酶; AIRC
SAICAR合成酶

HGNC 批准的基因符号:PAICS

细胞遗传学位置:4q12 基因组坐标(GRCh38):4:56,410,507-56,464,578(来自 NCBI)

▼ 说明

AIR 羧化酶(EC 4.1.1.21)/SAICAR 合成酶(EC 6.3.2.6) 是一种双功能酶,其活性分别是嘌呤生物合成步骤 6 和 7 所必需的(Brayton 等人总结,1994 年)。

▼ 克隆与表达

希尔德等人(1990)利用酿酒酵母突变的功能互补分离出与ade-2(磷酸核糖氨基咪唑羧化酶;EC 4.1.1.21)酵母突变互补的人类cDNA克隆。相同的 cDNA 还补充了 ade-1(磷酸核糖氨基咪唑琥珀酰胺合成酶;EC 6.3.2.6);因此,这是一种双功能酶。尽管这些酶是由酵母中不同染色体上的基因编码的,但它们的酶活性是从鸡肝中共同纯化的,并且这个单一 cDNA 克隆对两种活性的互补表明该酶在人类中具有双功能。

▼ 测绘

巴顿等人(1991) 通过使用灭活的仙台病毒将携带 Ade(-)D 突变的中国仓鼠卵巢(CHO) 细胞与人类淋巴细胞融合,将 PAICS 基因定位到 4 号染色体。其中两个分离的亚克隆仅包含易位到 CHO 染色体上的人类 4 号染色体的长臂,从而提供了相关基因位于 4q 上的证据。 Barton 等人通过对 2 个含有 4 号染色体的亚克隆进行 BrdU 可见光分离(1991) 证明所有分离的嘌呤营养缺陷型细胞系均显示 4q 缺失。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双功能酶与单功能酶 PPAT(172450) 对应到相同的一般区域,后者催化从磷酸核糖焦磷酸(PRPP) 产生 AMP 的生物合成途径的第一步,并对应到 4pter-q21。

布雷顿等人(1994) 证明,在人类中,就像在鸡中一样,GPAT 基因(172450) 催化嘌呤生物合成中的第一个且可能是限速反应,该基因是紧密相连和发散转录的。人类的基因间区域约为 625 bp,鸡的基因间区域约为 229 bp。尽管高等真核生物中有几个双向转录的例子,但 GPAT-AIRC 是第一个紧密耦合基因双向转录的例子,这些基因在结构上不相关,但参与相同的途径。这可能是原核操纵子的真核等价物。

▼ 分子遗传学

Pelet 等人在来自法罗群岛的 2 名患有磷酸核糖氨基咪唑羧化酶缺乏症的同胞中(PAICSD;619859)(2019) 鉴定出 PAICS 基因中的纯合突变(K53R; 172439.0001)。该突变经全外显子组测序鉴定并经桑格测序证实,在父母中以杂合状态存在。对患者成纤维细胞的测试表明 PAICS 酶活性仅为对照水平的 10%。在嘌呤耗尽的培养基中生长的患者成纤维细胞无法形成嘌呤体,并且通过转染野生型 PAICS 恢复了嘌呤体的形成。

▼ 等位基因变异体(1 个选定示例):

.0001 磷酸核糖氨基咪唑羧化酶缺乏症(1 个家族)
PAICS,LYS53ARG(rs192831239)

Pelet 等人发现,来自法罗群岛的 2 名患有磷酸核糖氨基咪唑羧化酶缺陷症的同胞(PAICSD;619859) 是近亲父母所生(2019) 鉴定了 PAICS 基因外显子 2 中 c.158A-G 转换(c.158A-G, NM_001079525.1) 的纯合性,导致 lys53 到 arg(K53R) 取代。该突变经全外显子组测序鉴定并经桑格测序证实,在父母中以杂合状态存在。该突变存在于 gnomAD 中,非芬兰欧洲人的等位基因频率为 0.001,非洲人为 0.0002,拉丁美洲人为 0.0007。分子模型预测该突变会导致 PAICS 酶袋不稳定。与对照相比,患者成纤维细胞中的 PAICS 酶活性降低至 10%,杂合父母和杂合同胞的成纤维细胞中 PAICS 酶活性降低至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