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近视,伴有白内障和玻璃体视网膜变性; MCVD
有证据表明,伴有白内障和玻璃体视网膜变性(MCVD) 的高度近视是由染色体 3q28 上 LEPREL1 基因(P3H2; 610341) 的纯合突变引起的。
▼ 临床特征
莫迪凯等人(2011) 研究了以色列贝都因人的大量近亲血缘分离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非综合征性严重近视,具有不同程度的白内障和玻璃体视网膜变性表现。13名受影响家庭成员均在童年时期出现视力不佳,且均为轴性近视,眼轴长度增加在25.1毫米至30.5毫米之间。11 名患者通常在生命的第一个或第二个十年出现白内障,其严重程度足以需要对一只或两只眼睛进行手术。3 名患者检测到晶状体半脱位,其中 2 名患者与白内障相关,1 名患者与晶状体缺损相关。另外5名患者在白内障手术中发现由于晶状体小带薄弱或部分缺失导致晶状体不稳定,导致4名患者术后无法植入人工晶状体而出现无晶体眼。13 名受影响的家庭成员中有 9 人观察到周围玻璃体视网膜退行性变化,其中 4 人出现视网膜撕裂,导致 1 只或双眼视网膜脱离。3 名患者中,手术无反应的视网膜脱离导致 1 只眼睛失明。临床遗传学家的检查显示,任何受影响的个体都没有明显的畸形。
郭等人(2014)报道了一个中国近亲家庭,其中 3 名同胞出生时视力正常,但在 10 岁之前出现严重近视(屈光度低于 -12.00),随后出现早发性白内障和其他眼部异常。轴向长度范围在 28.0 毫米至 32.2 毫米之间。先证者是一名双眼严重近视的男性患者,45岁时接受了白内障摘除术。眼底镜检查显示后极部有虎样眼底和视网膜脉络膜萎缩。一名受影响的年长姐妹在被招募参加研究时在白内障摘除后双眼失明。一位妹妹双眼视力患有高度近视和白内障。眼底镜检查,眼底呈铁样,脉络膜局灶性萎缩;此外,黄斑中央凹的反射迟钝。B型超声检查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也显示玻璃体混浊和黄斑视网膜前膜。
汗等人(2015) 描述了来自沙特近亲家庭的 4 名受影响的姐妹患有晶状体半脱位和青少年晶状体混浊。先证者是一名14岁女孩,长期视力不佳,检查发现双侧颞晶状体不对称半脱位,晶状体混浊,右眼情况更严重。她 22 岁的姐姐在 14 岁时接受了白内障手术,术后出现双侧视网膜裂孔,并接受了周边激光治疗。20 岁时,她因左眼鼻下孔源性脱离接受了平坦部玻璃体切除术和巩膜带植入术。先证者15岁的姐姐在7岁时接受了双侧白内障手术,术后出现多发性双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最小的妹妹,10,8岁时因双侧颞晶状体半脱位而接受了晶状体切除术和前玻璃体切除术。此外,先证者的双侧眼轴长度超过27毫米,她的两个姐妹的屈光值也表明眼轴长度较长。
▼ 测绘
Mordechai 等人在以色列贝都因人的大型近亲分离常染色体隐性非综合征性严重近视伴白内障和玻璃体视网膜变性中进行了研究(2011) 进行了全基因组连锁分析,然后进行了精细作图,表明染色体 3q28 上的最小候选间隔为 1.7 Mb(约 4 cM),标记 D3S1314 的 lod 得分为 11.5(theta = 0)。
▼ 分子遗传学
在以色列贝都因人的一个大型近亲血亲中,患有非综合征性严重近视、白内障和玻璃体视网膜变性(对应到染色体 3q28),Mordechai 等人(2011) 分析了 6 个候选基因,并鉴定了 LEPREL1 基因(G508V; 610341.0001) 中错义突变的纯合性,该突变与家族中的疾病完全分离,并且在 200 个种族匹配的对照中未发现。
在来自中国家庭的 3 名患有高度近视和早发性白内障并伴有玻璃体视网膜变性的患者中,Guo 等人(2014) 鉴定了 LEPREL1 基因中无义突变的纯合性(Q5X; 610341.0002)。该突变在家族中随疾病分离,在 526 名中国对照者中未发现。
Khan 等人在来自沙特近亲家庭的 4 名患有高度近视、青少年白内障、晶状体脱位和视网膜脱离的姐妹中(2015) 对候选基因 LEPREL1 进行了测序,并鉴定了 1 bp 缺失的纯合性(610341.0003)。未受影响的家庭成员是突变杂合子。Khan 等人注意到其中 2 名姐妹患有晶状体半脱位(2015) 指出,LEPREL1 相关的晶状体异位可通过青少年晶状体混浊和轴性近视的存在来区分;他们还指出,眼内手术后似乎有视网膜撕裂/脱离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