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衰型身材矮小,有色素痣
马尔维希尔-史密斯综合症
▼ 说明
Mulvihill-Smith 综合征的特征是过早衰老、多发性色素痣、面部皮下脂肪缺乏、小头畸形、身材矮小、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和智力低下。免疫缺陷也可能是一个特征。成人表现包括肿瘤的发展、伴有严重失眠的睡眠障碍和认知能力下降(Yagihashi 等人总结,2009 年)。
▼ 临床特征
Shepard(1971)报道了一例低出生体重侏儒症,伴有轻度至中度智力低下,多发色素痣,面部皮下脂肪缺乏,导致面部有点像鸟。Elliott(1975) 提供了关于该患者的进一步信息,Tynan 和 Zackai(1993) 提供了额外的后续信息:25 岁时,他因周期性呕吐而出现食管溃疡,并表现出胸椎侧凸、高频耳聋,一些人关节活动能力下降,并且对触摸过敏。患者智障,智商低于50,不会说话。他还被发现有二尖瓣主动脉瓣并伴有轻度主动脉瓣狭窄。
Mulvihill和Smith(1975)报告了一名17岁男孩,其父母无关,患有先天性身材矮小、早衰、小头畸形、鸟样面容、多发性色素痣和精神缺陷等特征。色素痣在出生时就被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色素痣出现,他的生长参数始终在第三个百分位数。他 11 岁时患上了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并患有慢性支气管炎。检查发现身材矮小,小头畸形,脸小得不成比例,异位骨突出,耳朵突出,耳垂缺失,鼻尖有缺口。嘴和下颌很小,有几颗先天性缺牙和中度错牙合;个别牙齿有脊状且超透明。双侧有中度感音神经性听力缺陷,声音高亢且沙哑。与上躯干皮下组织稀少相比,他的腹部突出且相对肥胖,乳头间距较宽,阴茎较小,患有一级尿道下裂。所有关节的活动范围都有限,约为正常的一半,而且他的步态基础广泛。神经系统检查显示焦躁、智力受损和对触摸过敏。直到 17 岁发现缺铁性贫血时,血细胞计数才正常;他的 IgG 水平也较低,IgA 和 IgM 水平也处于临界水平。
巴雷策等人(1988)描述了一个7岁男孩,父母非亲属所生,患有宫内发育迟缓,身材矮小,小头畸形,轻度智力低下,面相像鸟,缺乏皮下脂肪,下颌小,耳朵突出,小叶缺陷,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高声音和尿道下裂。全身多处色素痣,皮下组织正常。6 岁时,他出现无痛性肝脏肿大,伴有 AST 和 ALT 适度升高,但没有黄疸;除 IgG 水平略低外,其他肝脏参数均正常。他有一个未受影响的妹妹。
大桥等人(1993) 表明,一名 30 岁的女性也存在同样的疾病,她具有先前报道的病例中描述的许多特征,但也患有免疫缺陷。他们认为免疫缺陷是该疾病的晚期发展。该患者患有严重的 T 细胞功能障碍,并患有严重的寻常疣和慢性、活动性 Epstein-Barr 病毒感染。她的父母是堂兄弟姐妹,这一事实表明这种疾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他们将其称为马尔维希尔-史密斯综合征。大桥等人(1993) 提到了 Wong 等人报告的一个案例(1979)这可能代表相同的疾病。
巴特奇等人(1994) 重新研究并重新解释了 Tympner 等人先前报道的一名患者(1978)作为“进行性联合免疫缺陷和外胚层发育不良”的新综合征。他们表明,这种疾病与穆尔维希尔-史密斯综合征(一种早衰症)相同。该患者患有严重的病毒感染、过敏性鼻炎和结膜炎、青春期延迟、视力丧失、高中成绩不佳以及反应性抑郁症。他的智力正常,但低于他的父母。色素痣在大约1岁时出现。他身材矮小(身高 = 160.2 厘米),在 13 至 16 岁之间接受过生长激素治疗。20岁时,他因穿孔溃疡需要进行右眼角膜移植。巴特奇等人(1999) 对 Tympner 等人最初报道的患者进行了随访(1978)。他出现了听力损失,需要使用助听器,双侧白内障,去世时几乎失明,膝关节活动能力丧失,导致行走残疾,并出现惊恐发作。23.3 岁时,他在过去 6 个月内接受了进行性运动共济失调的神经系统评估;头颅CT扫描显示脑部肿瘤转移,继发于胃癌,同时肝脏和腹膜也有转移。他去世时年仅23.5岁;没有进行尸检。
德席尔瓦等人(1997) 报道了第七例 Mulvihill-Smith 早衰症样综合征,患者为一名 5 岁男孩,脸型消瘦、紧缩,发育迟缓,并有皮肤色素痣。患者的运动和智力发育正常。他表现出淋巴细胞减少、IgG2 和 IgG4 免疫球蛋白水平低以及对美洲商陆有丝分裂原缺乏体外增殖反应。染色体丝裂霉素和放射敏感性正常。培养中的皮肤成纤维细胞生长缓慢,并且成纤维细胞的形态在大小和大量内含物方面与正常对照不同。
费里等人(2005)检查了一名25岁的女性,非近亲结婚所生,她面貌衰老,身材矮小,小头畸形,面相奇特,面部下部皮下脂肪组织稀少,皮肤呈萎缩状,深部双眼、鼻梁狭窄、下颌后缩、感音神经性听力障碍、高音调、主要发生在躯干的弥漫性色素性皮肤病变以及伴有免疫异常的小细胞性贫血,包括 IgG、IgA 和丙种球蛋白水平降低。22 岁时,她接受了左侧舌头鳞状细胞癌的手术切除。更年期发生在24岁时。25岁时,她患有双侧远视散光、肌萎缩性弱视和后皮质白内障。神经系统检查显示,她的时间定向能力不佳,步态轻微共济失调,双手有轻微的姿势性震颤。MRI 仅显示皮质沟轻度增大。对白天过度嗜睡和严重夜间失眠伴夜间运动障碍的评估表明,睡眠中断与兴奋性银耳病一致(见 600072)。费里等人(2005)指出,患者的病情逐渐恶化,白天出现意识混乱、警觉性波动和幻视,最终于 26 岁时去世。
八木桥等人(2009) 描述了一名 28 岁的日本女性,她的父母都是正常的、无血缘关系的,她患有 Mulvihill-Smith 综合征,后来患上了肿瘤、严重的睡眠障碍和认知能力下降。她在 17 岁时切除了胰腺的实性假乳头状囊性肿瘤;25 岁时,MRI 发现一个偶然的小脑肿块,3 年后仍没有变化,被认为是良性肿瘤或囊肿。此外,27岁时切除了舌肿瘤,组织病理学显示为慢性炎症溃疡。20岁时,她患上了糖尿病,需要口服降糖药治疗。24岁时,出现带状角膜病和白内障,她接受了双侧角膜移植,然后植入人工晶状体。26 岁时,她出现了睡眠障碍,包括严重失眠、睡眠纺锤波和 K 复合体消失、持续肌张力和慢波睡眠缺失。临床和神经生理学研究与兴奋性睡眠障碍相一致,这是一种归因于丘脑边缘系统功能障碍的睡眠障碍。脑部 MRI 和 SPECT 成像显示丘脑背内侧区域存在结构和功能缺陷。患者的后天认知功能也迅速严重下降,出现类似痴呆的明显认知障碍,包括智力缺陷、记忆障碍和执行功能障碍。Yagihashi 等人引用了之前报道的 2 名患有 Mulvihill-Smith 综合征和肿瘤的成年患者(Bartsch 等,1999;Ferri 等,2005),其中 1 名还表现出睡眠障碍和认知能力下降(2009) 认为这些特征是 Mulvihill-Smith 综合征的成人表现。
▼ 遗传
根据 Ohashi 等人对 Mulvihill-Smith 综合征男性和女性患者的报告以及近亲家庭中该综合征的报告(1993),八木桥等人(2009) 认为该疾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