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部缺损,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有证据表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眼缺损是由染色体 14q11 上的 SALL2 基因(602219) 纯合突变引起的。据报道,就有这样一个家庭。
▼ 说明
缺损是一种由于胚胎发生过程中眼睛发育异常而导致的眼部先天缺陷。它被定义为任何眼组织的先天性缺陷,通常表现为组织缺失或间隙,位于与视裂异常闭合一致的部位。融合失败可能导致眼睛下部的一个或多个区域出现缺损,影响裂隙穿过的眼球任何部分,从虹膜到视神经,包括睫状体、视网膜和脉络膜。缺损也经常与小眼(小眼)或缺眼(无眼)眼睛相关,作为相互关联的眼睛发育异常谱的一部分,并且可以影响一只或两只眼睛(Kelberman 等人的总结,2014)。
有关眼部缺损遗传异质性的讨论,请参阅 120200。
▼ 临床特征
凯尔伯曼等人(2014) 研究了一个科威特近亲家庭,其中 3 名同胞表现出非综合征性缺损。年龄最大的受影响同胞在 13 岁时接受检查,表现为双侧典型的下虹膜缺损和明显的视网膜脉络膜缺损。此外,她还有轻度晶状体混浊、双侧显隐性眼球震颤、左侧外斜视和左眼固视不良。左侧视觉诱发电位(VEP)和视力下降。她11岁的弟弟患有双侧视网膜脉络膜和视盘缺损、右晶状体半脱位、右眼内斜视和上斜视以及双侧快速显隐性眼球震颤。左侧 VEP 较差,右侧中等,左侧视力(20/200) 比右侧(20/40) 下降更多。她 9 岁的弟弟左眼视力严重下降(仅手部运动),这与累及视盘的大视网膜脉络膜缺损有关;右侧眼底正常,视力为20/125。此外,他还有远斜视、可变性内斜视和左侧明显-潜在性眼球震颤。VEP 与左侧的非常基本的视力一致。他的左角膜也很小,但没有测量那只眼睛的眼轴长度。对 3 名受影响同胞的全面儿科检查显示,没有神经、发育或肾脏异常。他们未受影响的表亲父母和其他 3 个兄弟的眼科检查未发现异常。
▼ 遗传
帕贡等人(1981) 报道了一对兄弟姐妹患有眼部缺损,但其父母未受影响且无亲属关系;作者提出了可能的隐性遗传。
Kelberman 等人报道的眼部缺损在家族中的遗传模式(2014) 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一致。
▼ 群体遗传学
凯尔伯曼等人(2014) 指出,估计全球儿童失明的 3% 至 11% 是由缺损引起的。患病率因人群而异,在欧洲每 100,000 名活产儿中有 4 至 19 例患病,其中血缘关系密切的人群中患病率更高。
▼ 测绘
Kelberman 等人在一个科威特近亲家庭中,有 3 名同胞表现出非综合征性缺损(2014) 进行了纯合性作图,并鉴定了 2 个大小大于 2 Mb 且为所有 3 个受影响同胞共有的基因座:染色体 8p11.1 上的 5.3 Mb 片段和染色体 14q11.2 上的 15.5 Mb 区域。
▼ 分子遗传学
Kelberman 等人发现,来自科威特近亲家庭的一名患有与染色体 8p11 或 14q11 相关的缺损的受影响个体(2014) 进行了外显子组测序,并鉴定了 14 号染色体最大纯合性区域内的单个编码变体:SALL2 基因中的无义突变(E29X; 602219.0001)。该突变经桑格测序证实,在所有 3 名受影响的同胞中均为纯合子,在父母双方中均为杂合子;3 名未受影响同胞的 DNA 无法用于分析。NHLBI 外显子组变异服务器数据库的 6,500 个外显子组中未发现该变异。对 178 名缺损和相关无眼/小眼表型患者的 SALL2 分析显示没有致病性变异。
▼ 动物模型
凯尔伯曼等人(2014) 生成了 Sall2(602219) 缺失小鼠并观察到没有明显的表型异常;然而,眼睛的组织学分析显示出缺损表型,视裂边缘延迟并置,并且出生后前部视网膜缺损表型持续存在。没有证据表明任何纯合Sall2缺失突变眼在胚胎期或成体期存在小眼表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