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期性发烧,与月经周期有关

该条目使用了数字符号(#),因为有证据表明月经周期依赖性周期性发热可能是由染色体 5q11 上的 HTR1A 基因(109760) 的杂合突变引起的。

▼ 说明

女性表现出与性激素水平相关的月经周期依赖性生理变化。由于排卵会引发类似于局部炎症的荷尔蒙环境的显着变化,因此排卵后基础体温升高 0.5 至 1.0 摄氏度通常与黄体酮分泌有关,并且被认为是由几种炎症细胞因子的诱导引发的。罕见的月经周期依赖性发热发作已有报道,其中一些表现出黄体期依赖性模式(Jiang 等人的总结,2012)。

▼ 临床特征

鲁塔宁等人(1993) 报道了 2 名芬兰妇女在月经周期黄体期时反复发烧高达 40 摄氏度,并且血清中 TNF(191160) 和 IL6(147620) 水平持续升高。第一个女性每月反复发烧,发烧高达 39.5 摄氏度,持续 1 周,当时她 17 岁;评估显示仅轻度皮质醇增多症。18岁时,她因发烧出现严重震颤和共济失调,持续了两个月。她被发现怀孕,但因持续发烧和神经系统症状而终止妊娠;终止后,发烧和相关症状消失,但随后发烧和皮质醇增多症再次出现。另外两次妊娠均伴有发烧、震颤和共济失调,但终止妊娠后症状消失。在认识到发烧与月经周期黄体中期之间的关联后,测量了黄体酮水平,发现黄体酮水平正常。另外三例妊娠均伴有发烧,并在妊娠 6 至 7 周时自然流产。28 岁时,患者黄体中期体温仍有升高,但相关症状明显比疾病早期轻。第二名患者在 18 岁时开始使用三相口服避孕药后出现发烧、肌痛和下肢无力。连续发烧 6 周后的评估显示没有感染灶。停用口服避孕药,患者症状明显改善;然而,由于在月经周期第 19 天至第 25 天反复发烧,同时血清孕酮水平最高,该患者随后多次重新入院接受评估。没有检测到感染迹象,唯一的异常发现是血清皮质醇和11-脱氧皮质甾醇以及24小时尿皮质醇排泄量轻度升高。服用黄体酮和孕激素均引发了两名患者的发烧,而抗孕酮(RU486) 治疗可防止发烧和相关症状,但停止使用 RU486 后,发烧和相关症状又会复发。为了防止内源性黄体酮激增,第一位患者还接受了 GnRH(152760) 拮抗剂那法林治疗的卵巢抑制,并保持无发热状态。两名患者的 TNF 和 IL6 血清水平持续升高,分别比健康女性对照中观察到的水平高 4 至 6 倍和 4 至 4.5 倍。鲁塔宁等人(1993) 指出,排卵后不会立即出现发烧,这表明需要一定的血清孕酮阈值才能触发发烧。

Nakamura 和 Hino(2005) 报道了一名 30 岁的日本女性,在接受干扰素 β 治疗丙型肝炎感染 3 年后,出现与月经周期相关的反复高烧(超过 38 摄氏度)。排卵后几天出现发烧,当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抑制卵巢功能后,症状消失。在无排卵期间,患者接受雌激素治疗,然后接受雌激素和孕激素治疗,这类似于正常月经周期的性激素环境,没有黄体生成素(LH; 152780) 激增;这种治疗没有引起症状。当在单独使用雌激素治疗后,在雌激素治疗的第一天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118860)和孕激素时,先前的症状再次出现。然而,在没有雌激素启动的情况下注射 hCG 并没有诱发症状,表明雌激素启动后 LH 激增导致了症状。炎症细胞因子的测量,包括TNF、IL6、IL1A(147760)和IL1B(147720),显示月经期间血清水平最高,但在症状出现当天没有明显变化。结束5个月的GnRHa治疗后,患者月经周期正常,虽然仍有症状,但症状较轻,不需要治疗。

山崎等人(2011) 描述了一名 14 岁的日本女孩,她有 1 年的反复发热史(39 至 41 摄​​氏度),且与规律的月经周期有关。记录基础体温显示,发烧持续10至12天,伴随每个排卵周期的黄体期,并在月经来潮前1天消失。用 GnRHa 抑制排卵周期可以消除发烧。山崎等人(2011)指出,与 Rutanen 等人的报告不同(1993),其中与孕酮作用相关的 TNF 和 IL6 持续升高,该患者的炎症细胞因子血清水平,包括 TNF、IL1B、IL2(147680)、IL6、IL8(146930)、IL10(124092)、和 C 反应蛋白(123260) 在 GnRHa 治疗期间没有变化,并且在 GnRHa 给药之前和期间大多数都在正常范围内。山崎等人(2011) 得出结论,黄体期依赖性发热发作可能是由多种机制引起的。

江等人(2012) 对一名 33 岁的台湾女性进行了研究,该女性自 14 岁初潮以来,在月经周期的排卵前和排卵后均出现高烧(超过 38 摄氏度)。感染过程的评估结果为阴性,结缔组织疾病和免疫电泳的血清学研究均正常。在她的月经周期中,黄体期雌激素水平极高,而且她的发烧与 IL1B 或 IL6 等促炎因子水平无关。GnRHa 治疗使与卵巢抑制相关的发烧完全缓解,并且在月经周期的第一天服用结合雌激素 Premarin 立即升高了她的体温。然而,黄体酮拮抗剂RU486对她的发烧没有效果;综合起来,这些发现表明雌激素可能在她发烧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家族史显示,她的父亲患有糖尿病和糖尿病相关尿毒症,她的哥哥在 20 岁时患上偏头痛,32 岁时患上糖尿病。她的母亲和姐姐都很健康。由于偏头痛、体温调节和葡萄糖代谢与人类血清素受体 HTR1A(109760) 功能相关,Jiang 等人(2012) 给予血清素受体拮抗剂丁螺环,成功缓解了患者的周期性发烧。

▼ 分子遗传学

Jiang 等人发现,一名 33 岁的台湾女性因月经周期反复发烧,使用血清素受体拮抗剂成功治疗(2012) 对血清素受体基因 HTR1A(109760) 进行了测序,并鉴定了上游启动子(-480delA; 109760.0001) 中的 1 bp 缺失。她的父亲和兄弟也患有糖尿病和偏头痛等与血清素相关的疾病,但在她未受影响的母亲或姐妹或 50 个不相关的对照人群中没有发现这种突变。江等人(2012) 提出,排卵前和排卵后阶段雌激素浓度的增加,通过 HTR1A -480delA 介导的缺乏导致血清素负反馈途径失败,引发了该患者的体温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