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12; DFNB12

有证据表明非综合征性常染色体隐性耳聋 12(DFNB12) 是由染色体 10q22 上的钙粘蛋白 23 基因(CDH23; 605516) 的纯合或复合杂合突变引起。

还有证据表明 ATP2B2 基因(108733.0001) 的突变会改变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的严重程度。

CDH23 基因突变还可导致更严重的 Usher 综合征 1D(USH1D;601067)。

▼ 临床特征

柴布等人(1996) 描述了一个生活在叙利亚一个偏僻村庄的近亲逊尼派家庭,患有严重的语前感音神经性听力障碍。

瓦格苏玛等人(2007) 报道了 5 个无亲属关系的日本家庭患有 DFNB12。所有患者均具有相似的表型,具有中度至重度高频进行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平均听力损失为84.0分贝。前庭功能正常。

▼ 遗传

Chaib 等人报告的非综合征性耳聋在家庭中的遗传模式(1996) 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一致。

柴布等人(1996) 指出,约 75% 的先天性孤立性耳聋遗传形式具有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模式。

▼ 群体遗传学

柴布等人(1996) 指出,在美国,每 1,000 名出生或婴儿期儿童中就有 1 人患有耳聋。

▼ 测绘

Chaib 等人通过全基因组连锁分析,然后对患有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的逊尼派家族进行纯合性作图(1996) 鉴定了染色体 10q21-q22 的候选疾病位点,指定为 DFNB12(使用标记 D10S535 获得的 lod 得分为 6.40)。对邻近标记的分析表明,该基因位于 D10S529 远端和 D10S532 近端,位于 11 至 15 cM 区域。作者指出,DFNB12 的同源小鼠区域包含 3 个聋小鼠突变体,包括 Jackson Circler(jc)、Waltzer(v) 和 Ames Waltzer(av)。

▼ 分子遗传学

博克等人(2001)证明DFNB12是由CDH23基因突变引起的(参见例如605516.0005;605516.0006)。

瓦格苏玛等人(2007) 在来自 5 个常染色体隐性听力损失家族的 6 名日本患者中鉴定出了 CDH23 基因中的 4 种不同的错义突变(例如,参见 605516.0014 和 605516.0015)。所有 4 个突变均在该蛋白质的胞外域中发现。研究结果表明,CDH23 基因突变可能导致日本人群中约 5% 的非综合征性听力损失。

▼ 基因型/表型相关性

非综合征性 DFNB12 耳聋与 CDH23 错义突变相关,这些突变被认为是低等位基因,对视网膜和前庭功能有足够的残余活性,但对听觉耳蜗功能没有足够的残余活性。相反,CDH23 的纯合无义、移码、剪接位点和一些错义突变,或复合杂合子中这些 USH1D 等位基因的组合,会导致 USH1D。舒尔茨等人(2011) 在 13 个 DFNB12 家族中鉴定出 12 个不同的纯合 CDH23 错义突变,包括 8 个新突变。除 1 个框内缺失外,全部都是错义。在 14 个 USH1D 家族和 1 个单例中发现了 10 种不同的纯合突变。后面这些突变大多是无义突变、移码突变或剪接位点突变,但有 1 个框内缺失和 2 个错义突变。发现另外 3 个家族中的受影响个体携带 CDH23 基因复合杂合突变,不同的等位基因与 DFNB12 或 USH1D 相关。根据家族内的表型,结果表明只有当有2个反式USH1D等位基因时才会发生USH1D。相反,当 DFNB12 等位基因与 USH1D 等位基因反式存在时,表型为 DFNB12。研究结果表明,DFNB12 等位基因在表型上比 USH1D 等位基因显性,即使存在 USH1D 等位基因,也可以保留正常的视网膜和前庭功能。舒尔茨等人(2011) 指出了遗传咨询的影响。

▼ 动物模型

在 N-乙基-N-亚硝基脲(ENU) 诱变筛选中,Schwander 等人(2009) 鉴定出“萨尔萨”小鼠,这种小鼠患有渐进性听力损失并携带 Cdh23 突变(E737V),预计该突变会影响细胞外结构域与 Ca(2+) 的结合。未检测到耳声发射,表明外毛细胞功能存在缺陷。人类 CDH23 基因中的类似突变会导致 DFNB12。尽管萨尔萨小鼠的发束发育似乎未受影响,但尖端链接逐渐丢失,导致毛细胞死亡。前庭毛细胞中的尖端链接不受影响。生化研究表明突变体 Cdh23 与 Pcdh15 的相互作用受损。研究结果表明,DFNB12 患者的错义突变通过影响尖端连接而导致耳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