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侧增生,孤立; IH

偏侧增生;HHP
偏侧肥大,孤立

本条目中涉及的其他实体:
HEMI-3 综合征,包括在内

细胞遗传学定位:11p15 基因组坐标(GRCh38):11:1-22,000,000

▼ 说明

孤立性偏侧增生是一种细胞增殖异常,导致身体一个或多个区域不对称过度生长。“偏侧增生”一词已取代“偏侧肥大”一词,以准确描述这些患者中发现的细胞数量的增加。孤立性偏侧增生的发生率估计为八万六千分之一。特发性偏侧肥大与儿童时期胚胎癌风险增加相关,尤其是肾母细胞瘤(194070)(S human 等人,2006)。

霍伊姆等人(1998)提供了偏侧增生的解剖学分类:复杂性偏侧增生是指半个身体受累,至少包括1条手臂和1条腿;受影响的部位可能是对侧或同侧。单纯性偏侧增生是单肢受累。另请参见面部偏侧增生(133900)。

尽管孤立性偏侧增生是一种独特的临床实体,但它也可能作为过度生长综合征的一个特征而发生,包括 Beckwith-Wiedemann 综合征(BWS; 130650)、神经纤维瘤病(NF1; 162200)、Proteus 综合征(176920) 和 Klippel-Trenaunay-Weber综合症(149000)(Shuman 等人,2006)。

▼ 临床特征

有一些关于家族性半肥大的早期报告(Reed,1925;Scott,1935;Arnold,1936;Rudolph 和 Norvold,1944;Morris 和 MacGillivray,1955)。然而,其中一些患者还有其他发现,表明并非所有家族都有孤立性偏侧增生(Heilstedt 和 Bacino,2004)。

弗劳梅尼等人(1967)描述了受影响的兄弟姐妹,并记录了他们的叔叔据说从小就一条腿比另一条腿长。他们回顾了另外 6 个家族发生的例子,其中有连续几代人受到影响的例子。

梅多斯等人(1974) 报道了一名先天性偏侧肥大妇女的 3 个孩子患有肾母细胞瘤。Frota-Pessoa(1979)报道了一个非近亲波兰-巴西家庭,其中可能涉及祖父、母亲、母亲的姐妹和孙子。

维尔琼等人(1984) 报道了 11 名无关的个体患有先天性特发性偏侧肥大,定义为出生时发现的单侧身体过度生长。8 名患者出现左侧过度生长,3 名患者出现右侧过度生长。除 1 名患者外,所有患者的智力均较低或低于正常水平。3 名患者出现癫痫发作,各 1 名患者患有睾丸未降、腹股沟疝、交通性脑积水、二尖瓣主动脉瓣和库欣综合征。肥大部位和正常部位的骨龄没有差异,并且在生长过程中相对身体比例保持不变。该系列中没有发现遗传或其他病因。

斯托尔等人(1993)报道了12名偏侧肥大患者。一名患者具有 McCune-Albright 综合征(174800) 的某些特征,两名患者具有 Silver-Russell 综合征(180860)。其余 9 名患者患有特发性孤立性偏侧肥大。其中有 1 起家族事件,发生在一对母女身上。身体对称性在生长过程中没有变化,骨科问题,特别是脊柱侧弯,使一些病例变得复杂。左右两侧受到的影响基本相同;四肢长度差异为 1 至 6 厘米。一名患者患上了肾母细胞瘤。

Hoyme 等人在一项针对 168 名孤立性偏侧增生儿童的前瞻性多中心研究中(1998) 发现 9 名儿童患有肿瘤,总发病率为 5.9%。肿瘤的胚胎起源与其他过度生长性疾病相似:4 例单侧肾母细胞瘤、2 例双侧肾母细胞瘤、2 例肾上腺细胞癌、1 例肝母细胞瘤和 1 例小肠平滑肌肉瘤。

Biesecker 等人在回顾 18 名转诊诊断为变形杆菌综合征的患者的经验过程中(1998) 发现 Proteus 综合征经常与偏侧增生混淆。他们定义了一种不同的半侧增生亚型,包括静态或轻度进行性半侧增生和多发性脂肪瘤。他们将其称为偏侧增生多发性脂肪瘤综合征,并认为这一临时名称可能被证明是对一组表现出中度不对称异常和皮下脂肪瘤过度生长的患者的有用描述。除一名患者外,所有患者的表现从婴儿期到青春期前都相对稳定。一名受试者在生命的头两年内表现出严重的进行性脂肪增多症的证据。

范登阿克等人(2002) 报道了一名患有先天性右侧偏侧肥大的 19 岁女性,她患上了双侧良性嗜铬细胞瘤。第一个嗜铬细胞瘤位于右侧,12 岁时出现;第二个在左侧,17 岁时发育。右侧肾上腺皮质可见结节性增生。她 11 岁时还患有右乳房纤维腺瘤。尽管没有明确的其他证据表明存在相关综合征,但作者认为该患者的症状可能属于 Beckwith-Wiedemann 综合征的一部分,尽管没有发现 BWS 特异性基因缺陷。

斯拉沃蒂内克等人(2003) 描述了一个家庭,与右侧相比,他的左侧胸部过度生长,而他的母亲的左腿也过度生长。两个家庭成员在青春期早期就注意到了这种增大。产妇和他的母亲出生体重有所增加,但不符合贝克威斯-维德曼综合征的诊断标准,或具有与增生综合征形式一致的身体异常。斯拉沃蒂内克等人(2003)回顾了之前报道的非综合征性增生的家族病例,得出结论认为没有临床特征区分家族性病例和非家族性病例。

Heilstedt 和 Bacino(2004) 报道了一个突尼斯家庭,其中 3 名堂兄弟姐妹和他们的外祖父患有孤立性偏侧增生。先证者是一名2岁儿童,患有右上肢和下肢增生。右腿和小腿的长度和直径分别比左腿长3厘米和大3厘米。没有其他异常,但孩子在 2 岁时患上了肾母细胞瘤。先证者的两个表兄弟姐妹和外祖父也患有孤立性偏侧增生。2 名接受检查的患者的 11p15 区域未检测到细胞遗传学异常。Heilstedt 和 Bacino(2004) 认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具有不完全外显率,并假设祖父的母系染色体存在印记缺陷。

Hemi-3 综合症

努德曼等人(1984) 报道了 3 名无关的女孩患有偏侧肥大的亚型,称为 hemi-3 综合征,该综合征还表现出偏侧感觉减退、偏侧反射和脊柱侧凸。在扩大的部分,肌肉的尺寸和力量都增加了;骨头的厚度增加了,但长度没有增加。肥大涉及一侧或象限,所有 3 侧均位于左侧,面部不受影响。神经系统缺陷是固定的,但向左凸的脊柱侧凸是进行性的,需要治疗。此外,1 名患者患有腰椎脊髓脊膜膨出,所有 3 名患者都有其他神经管缺陷家族史(NTD; 182940)。作者提出,hemi-3 综合征是神经管缺陷的一种表现,是一系列与遗传和胚胎学相关的多因素遗传中枢神经系统畸形的一部分。

▼ 测绘

曼南斯等人(1987) 研究了一个患有偏侧肥大和肾母细胞瘤病例的 3 代家庭。利用 11p 号染色体的 6 个不同 RFLP,他们发现该家族中等位基因的组合与半肥大共分离。

▼ 分子遗传学

韦斯特等人(2003) 描述了一对因孤立性偏侧肥大而不一致的雌性同卵双胞胎,并在受影响的双胞胎中显示出 11p15 的嵌合父系单亲二体性。他们提出,孤立性偏侧肥大实际上是 Beckwith-Wiedemann 综合征表型谱的一部分,对应到 11p15.5。此外,他们提出,导致 11p15 单亲二体性的合子后重组是导致同卵双胞胎之间表型不一致的一种机制。

马丁等人(2005) 对 27 名孤立性偏侧增生儿童的染色体 11p 上的 LIT1(604115) 和 H19(103280) 基因进行了甲基化研究。八名儿童(29.6%) 的其中一个或两个基因存在甲基化缺陷,这支持了作者的假设,即这些表观遗传变化可能导致与典型 BWS 不同的表型。

特发性偏侧肥大与儿童时期患胚胎癌的风险增加有关。尼米兹等人(2005) 将与特发性偏侧肥大相关的体质表观遗传改变与 BWS 中已充分表征的改变进行了比较,特别是 11p15 上印记基因的改变。他们发现,患有特发性偏侧肥大和肾母细胞瘤的儿童中,H19 的高甲基化频率为 20%(3/15),显着低于患有 BWS 和肾母细胞瘤的儿童,79%(11/14;P = 0.0028)。 )。这些结果表明,IH 和 Wilms 瘤儿童与 BWS 和 Wilms 瘤儿童具有不同的表观基因型。

舒曼等人(2006) 发现 51 例孤立性偏侧肥大患者中有 8 例(16%) 存在 11p15 父系单亲二体性,其中 3 例(6%) 在 KCNQ10T1(LIT1) 处存在低甲基化,并且没有人在 H19 处存在低甲基化。在所有 8 例单亲二倍体病例中都有体细胞嵌合的证据。8 名单亲二倍体患者中有 4 名(50%)患有肿瘤,而 40 名无分子改变的患者中只有 6 名(15%)患有肿瘤。研究结果表明,孤立性偏侧肥大患者的 11p15 单亲二体性具有较高的肿瘤风险。8 名单亲二倍体患者中,有 2 名是通过辅助生殖技术受孕的;作者推测这些方法可能会影响胚胎发育过程中的体细胞重组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