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髓样细胞白血病

另一类血癌被称为核心结合因子-急性髓系白血病(CBF-AML),一般认为是由于16号染色体上的遗传物质发生重组而诱发的。最常见的染色体重组,就是16号染色体上发生倒位,在医学上被记为inv(16)。染色体倒位指的是一条染色体裂成两段,这两条含DNA的染色体片段位置颠倒,重新粘合成一条染色体。相对少见的是,16号染色体的两份拷贝发生易位现象,这在医学上被记为t(16;16)。以上两类遗传物质重组会使得16号染色体上的两个基因, CBFB 和MYH11,发生融合。这些遗传物质发生突变现象可能是5%到8%的成人患上急性髓系白血病的诱因。正常人在一生中,体内的基因都可能发生这些突变,但仅在特定的细胞中才有可能。此类遗传物质的变异,被称为体细胞染色体突变,并不具有遗传性。在正常CBFB基因的作用下合成的蛋白质,能与另一类蛋白RUNX1互相发生作用,形成一种被称为核心结合因子的化合物。此化合物会附着在DNA的特定区域上,某些基因可以促使血细胞生成,而此化合物具有激发这些基因活性的功能。在融合基因CBFβ-MYH11的作用下合成的蛋白质,也会与RUNX1蛋白融合。然而,CBF基因的功能受损。CBFβ-MYH11融合基因可能会使得CBF基因无法附着在DNA上,影响其控制基因活动的能力。另外,融合蛋白的MYH11部分可能与其他蛋白质互相发生作用,使得此核心结合因子无法继续控制基因活动。此基因活动的畸变使得某类白细胞(髓细胞)正常的成熟与分化过程受到影响,从而使得原本完好的血细胞减少。然而,促使髓细胞转为恶性血细胞,通常是一类或更多的遗传物质变异过程而导致的。

急性髓样细胞白血病

发病率

据统计,每年此病的发病率约为10万分之3.5,占急性髓样细胞白血病成年患者的12%---15%。

基因突变

8号和21号染色体的重组易位以及16号染色体上遗传物质的重组都可能会诱发此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RUNX1, RUNX1T1, CBFB, 和MYH11基因的重组。这些基因中有两个,RUNX1 和 CBFB, 他们为两类蛋白质络合物(医学上称其为核心结合因子)的合成提供遗传指令编码,这两类核心结合因子附着在DNA特定区域上,有些基因起着促进血细胞生长分化的功能,而此核心结合因子可激发这些基因的活性。值得一提的是,此因子还能促进造血干细胞的生长分化。此类染色体遗传物质重组,以及 RUNX1 或是 CBFB 转基因突变,都可能会诱发白血病。就此染色体异常遗传病而言,RUNX1 基因会受到1类基因重组(染色体遗传物质易位)的影响,在此基因突变过程中,两条染色体的DNA片段会出现断裂和重组易位现象。此病例中最为常见的染色体重组易位在医学上被记为t(8;21),将21号染色体上RUNX1基因的某些成分和8号染色体上RUNX1T1基因(亦被记为ETO)的某些成分融合。这些基因的融合现象会生成RUNX1-ETO融合蛋白。此融合蛋白与正常的RUNX1蛋白功能类似,能促使核心结合因子的形成,并附着在DNA上。然而,RUNX1T1基因合成的蛋白质会干扰基因发挥正常的功能,而非正常的核心结合因子会使得这些基因失去活性。其他与CBF-AML相关的基因重组可能会使CBFB基因发生突变。此类遗传物质重组,被称为染色体倒置,具体指某一条染色体裂成两块,内部的遗传物质发生错位,最后两个片段重新组合为一条染色体。CBF-AML参与此染色体上的遗传物质倒置过程(在医学上被记作inv(16)),会使得16号染色体上两个基因,CBFB和MYH11发生融合。相对较少的情况是,16号染色体参与的重组,在医学上被记为t(16;16),导致同样以上两个基因出现融合。以上基因重组作用下合成的蛋白被称为CBFβ-MYH11合成蛋白。此融合蛋白能生成核心结合因子,但是医学界一般认为:此融合蛋白中的MYH11部分会使得此类核心结合因子无法再与DNA结合,从而影响此类因子控制基因活性的功能。另外,MYH11蛋白质片段也可能与其他蛋白质互相发生作用,从而使得核心结合因子无法再起到激活基因的作用。CBF变异会导致基因活性改变,终止血细胞的成熟与分化,从而生成非正常髓样细胞。然而,仅仅染色体重组通常并不足以导致白血病。通常只有1个或更多的基因突变才可能促使肿瘤进一步生长。其余的基因突变很可能会使得未成熟的细胞进一步生长,失控地分化,使得机体出现此遗传病的一些典型症状:如体内髓样细胞过多等。

遗传模式

此病并不具有遗传性,通常是由女性妊娠后体细胞内发生基因重组而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