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S/WASL 相互作用蛋白家族,成员 1; WIPF1

WISKOTT-ALDRICH 综合征蛋白相互作用蛋白;WASPIP
黄蜂相互作用蛋白;WIP

HGNC 批准的基因符号:WIPF1

细胞遗传学位置:2q31.1 基因组坐标(GRCh38):2:174,559,574-174,682,913(来自 NCBI)

▼ 说明

WIPF1 的一个主要功能是稳定 WASP(300392) 并防止其降解,并且 WASP 几乎完全与 T 细胞中的 WIPF1 复合(Lanzi et al., 2012)。

▼ 克隆与表达

为了更好地理解 WASP(300392) 的功能,WASP(300392) 是 Wiskott-Aldrich 综合征(WAS; 301000) 的突变体,Ramesh 等人(1997)使用酵母2-杂交系统克隆了一个新的人类基因,其503个氨基酸产物与WASP相互作用。他们将这种蛋白质命名为 WIP,即 WASP 相互作用蛋白。

兰子等人(2012) 报道 WIPF1 蛋白具有 2 个与肌节蛋白相互作用的 N 端 WASP 同源 2(WH2) 结构域(参见 102560),随后是一个皮质蛋白(CTTN; 164765) 相互作用结构域,一个 NCK(NCK1; 600508) /CRKL(602007) 相互作用结构域和 C 端 WASP/N-WASP(WASL; 605056) 相互作用结构域。

▼ 基因结构

兰子等人(2012)报道WIPF1基因包含8个外显子。第一个外显子是非编码的。

▼ 测绘

Gross(2012) 根据 WIPF1 序列(GenBank BC110288) 与基因组序列(GRCh37) 的比对,将 WIPF1 基因对应到染色体 2q31.1。

▼ 基因功能

拉梅什等人(1997) 表明,WIP 的过度表达增加了 F-肌节蛋白(参见 102610)含量,并诱导人类 B 细胞系中含有肌节蛋白的结构,表明 WIP 在肌节蛋白细胞骨架的组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笹原等人(2002) 表明接头蛋白 CRKL 直接与 WIP 结合,并且在 T 细胞受体连接后,CRKL-WIP-WASP 复合物被 ZAP70(176947) 募集至脂筏和免疫突触。

Scott 等人使用质谱分析(2002) 在人单核细胞系中鉴定出 HCK 的 SH3 结构域的 25 个潜在结合伴侣(142370)。对纯化蛋白质和完整细胞的分析证实了与 WIP、WASP 和 ELMO1(606420) 的相互作用。斯科特等人(2002) 得出结论,WIP、WASP 和 ELMO1 可能是 HCK 的激活剂或效应剂。

魏斯万格等人(2009) 分析了 N-WASP、WIP、GRB2(108355) 和 NCK 的动态,它们是刺激肌节蛋白相关蛋白(ARP)2/3 复合物(参见 604221 和 604222)依赖于肌节蛋白的运动所必需的。痘苗病毒,使用光漂白后的荧光恢复。魏斯万格等人(2009) 表明,所有 4 种蛋白质都在快速交换,尽管交换速度不同,并且 N-WASP 的更新取决于其刺激 ARP2/3 复合物介导的肌节蛋白聚合的能力。相反,破坏 N-WASP 与 GRB2 和/或肌节蛋白丝带刺末端的相互作用会增加其交换率,导致病毒移动速度加快。魏斯万格等人(2009)表明,N-WASP 的交换速率通过拮抗丝状帽来调节肌节蛋白聚合的程度,从而控制 ARP2/3 复合物依赖性肌节蛋白的运动速率。

▼ 分子遗传学

Lanzi 等人在一名患有 Wiskott-Aldrich 综合征 2(WAS2;614493)的摩洛哥婴儿中进行了研究(2012) 鉴定了 WIPF1 基因中的纯合 ser434-to-ter(S434X; 602357.0001) 突变。患者的父母是近亲,其突变为杂合子。

Al-Mousa 等人在来自沙特阿拉伯多代近亲的 4 名患有 WAS2 的患者中(2017) 鉴定了 WIPF1 基因中的纯合无义突变(Q237X; 602357.0002)。该突变是通过全外显子组测序发现的,与家族中的疾病分离。没有进行变体的功能研究和患者细胞的研究。

▼ 动物模型

安东等人(2002) 生成 Wip -/- 小鼠。这些小鼠的淋巴细胞发育正常,但 T 细胞受体(参见 186880)连接后,它们的 T 淋巴细胞无法增殖、分泌白细胞介素 2(IL2;147680)、增加其 F-肌节蛋白含量、极化和延伸突出。相比之下,B 细胞受体连接后,B 细胞的增殖和 CD69(107273) 激活标记物表达增强。B 细胞还对不依赖于 T 细胞的抗原产生正常的抗体反应。突变小鼠的血清 IgM 和 IgE 水平升高,但 IgA 和 IgG 水平正常。Wip 缺陷小鼠的 B 细胞和 T 细胞的皮层下肌节蛋白丝网络均显示出严重缺陷。安东等人(2002) 提出 WIP 对于免疫突触形成和 T 细胞激活很重要。

凯特纳等人(2004) 发现小鼠 Wip -/- 骨髓源性肥大细胞(BMMC) 发育正常,但通过血浆组胺测量,IgE 介导的过敏反应大大减弱,Fcer1(参见 147140)介导的 Il6(147620) 也大大减弱。 ) 生产。Fcer1 连接后,Wip 与野生型 BMMC 中的 Syk(600085) 结合;然而,在突变小鼠中,Syk 蛋白表达严重降低,但 mRNA 表达却没有。蛋白酶体和钙蛋白酶抑制剂可以恢复突变 BMMC 中的表达水平,表明 WIP 抑制肥大细胞中 SYK 的降解。电子显微镜显示 Wip -/- BMMC 中肌节蛋白聚合依赖性扩散、突起形成、F-肌节蛋白含量变化和细胞形状变化受到损害。凯特纳等人(2004) 得出结论,WIP 通过调节 SYK 水平和肌节蛋白细胞骨架重排来调节 FCER1 介导的肥大细胞活化。

▼ 等位基因变异体(2 个选定示例):

.0001 维斯科特-奥尔德里奇综合征 2
WIPF1,SER434TER

Lanzi 等人对一名患有 Wiskott-Aldrich 综合征 2(WAS2;614493)的 11 天大摩洛哥女孩进行了研究(2012) 在 WIPF1 基因的外显子 6 中发现了纯合的 c.1301C-G 颠换,导致 ser434 到 ter(S434X) 的取代。该患者的父母是近亲所生,他们曾因反复感染而在 4 个月大时失去了一个女儿。父母双方均为突变杂合子,WIPF1 水平约为正常水平的一半,表明存在基因剂量效应。4.5 个月时进行的无关脐带血移植恢复了患者的免疫功能,术后 16 个月她恢复​​了健康。

.0002 威斯科特-奥尔德里奇综合征 2
WIPF1,GLN237TER

Al-Mousa 等人在来自沙特阿拉伯多代近亲的 4 名患有 Wiskott-Aldrich 综合征 2(WAS2; 614493) 的患者中(2017) 在 WIPF1 基因的外显子 6 中发现了纯合 CT 转变,导致 gln237 到 ter(Q237X) 的取代。该突变是通过全外显子组测序发现的,与家族中的疾病分离。没有进行变体的功能研究和患者细胞的研究(Al-Mousa等人(2017)的文章中,核苷酸变化存在差异,文中引用为c.709C-T,但图E2中引用为873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