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 2,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MYP2

细胞遗传学定位:18p11.31 基因组坐标(GRCh38):18:2,900,001-7,200,000

▼ 说明

近视或近视是眼睛的屈光不正。来自远处物体的光线聚焦在视网膜前面,来自近处物体的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因此,远处的物体是模糊的,而近处的物体是清晰的(Kaiser 等人的总结,2004)。

近视易感性的遗传异质性

MYP2 对应到染色体 18p。其他近视位点包括 Xq28 上的 MYP1(310460);MYP3(603221) 位于 12q21-q23;MYP5(608474)位于 17q21-q22;MYP6(608908),由 22q13 上的 SCO2 基因(602474) 突变引起;MYP7(609256) 11p13; MYP8(609257) 于 3q26;MYP9(609258) 2012 年 4 季度;MYP10(609259) 8p23;MYP11(609994)4q22-q27;MYP12(609995) 2q37.1;Xq23-q27 上的 MYP13(300613);MYP14(610320) 1p36;MYP15(612717) 于 10q21.1;MYP16(612554) 5p15.33-p15.2;MYP17(以前的MYP4)(608367)7p15;MYP18(255500) 位于染色体 14q22-q24 上;MYP19(613969) 5p15.1-p13.3;MYP20(614166)于2012年12月13日;MYP21(614167),由 1p22 上的 ZNF644 基因(614159) 突变引起;MYP22(615420),由 4q35 上的 CCDC111 基因(615421) 突变引起;MYP23(615431),由 4p16 上的 LRPAP1 基因(104225) 突变引起;MYP24(615946),由 12q13 上的 SLC39A5 基因(608730) 突变引起;MYP25(617238),由 5q31 上的 P4HA2 基因(600608) 突变引起;MYP26(301010),由 Xq13 上的 ARR3 基因(301770) 突变引起;MYP27(618827),由 8q24 CPSF1 基因(606027) 突变引起;和 MYP28(619781),由 2p13 上的 LOXL3 基因(607163) 突变引起。

▼ 临床特征

从某种意义上说,近视是一种度量特征。眼睛的许多组成部分的变化都会影响其屈光能力(Sorsby et al., 1962)。高度近视是指屈光不正大于或等于 -6.00 屈光度(Young 等,1998)。

杨等人(1998) 研究了 8 个大中型多代家庭,其常染色体显性近视度数超过 -6.00 屈光度。近视个体没有结缔组织异常的临床证据,诊断近视的平均年龄为 6.8 岁。受影响个体的平均球面分量屈光不正为-9.48 屈光度。

▼ 其他特点

Karlsson(1975) 得出结论,“近视基因”可能会影响大脑发育。17 岁或 18 岁的近视高中生在智商测试中比非近视同学表现更好。与近视发生前 10 年前获得的测试结果进行比较表明,该基因对大脑的影响至关重要。科恩等人(1988) 在一群智力天才儿童及其智力较弱的同胞中调查了普通人群中近视与智力超群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天才与非天才同胞在近视方面存在高度显着的差异,这与智力和近视多效性相关的假设是一致的。

本哈穆等人(2002) 使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 来跟踪患有黄斑葡萄肿的高度近视患者的黄斑。他们在所有眼睛中发现了外层视网膜劈裂,在 21 只眼睛中发现了 6 只眼睛中存在内层视网膜劈裂。21 只眼睛中的 10 只出现中心凹囊肿,6 只出现板层孔,6 只出现中心凹脱离。21 只眼睛中的 4 只出现了中心凹牵引;其中 2 个由于后玻璃体的切向牵引而继续形成全层黄斑裂孔。巴巴等人(2003)报道,在患有后葡萄肿的高度近视眼中,不伴黄斑裂孔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脱离的患病率为9%。视力各异,常规检查时未发现黄斑中心凹脱离。因此,作者建议对伴有严重退行性改变和后葡萄肿的高度近视眼定期进行 OCT 检查。

▼ 遗传

近视是一种复杂的异质性疾病;遗传和环境因素都受到影响(Young et al., 1998)。

Flach(1942)、Franceschetti(1953) 和 Francois(1961) 报道了常染色体显性近视。Francois(1961) 报告称,高度近视在家庭中可遗传 4 代。Franceschetti(1953)观察了一个家庭,4代中有10例病例。其中四人视网膜脱离。德尔博诺等人(1995) 描述了 52 个 2 代和 3 代家庭,其中有 2 人或更多人患有青少年近视,定义为 15 岁时屈光不正超过 -0.75 屈光度。

叶等人(2007) 以 2,353 名澳大利亚儿童(平均年龄为 12 岁)为样本,研究了种族、父母近视和“近距离工作”对球面等效屈光度(SER) 和眼轴长度(AL) 的影响。随着近视父母数量的增加,儿童近视患病率也随之增加。在多变量分析中,儿童近视的几率并没有随着近距离工作水平的提高而改变。父母近视与种族之间的交互作用对于 SER 和 AL 而言显着,反映出东亚种族儿童(占样本的 15%)的近视父母数量比欧洲白种人儿童的 SER 下降幅度更大,而 AL 增加幅度更大种族(占样本的 60%)。在非近视儿童中,父母的近视与 AL 之间没有关联。因此,在这个样本中,父母近视与更近视的 SER 和更长的 AL 相关,并且具有显着的种族相互作用。

Teikari 等人根据芬兰双胞胎队列的研究(1991)估计,当近视被视为二分变量时,近视的遗传率为 0.58(男性为 0.74,女性为 0.61)。

克莱因等人(2005) 使用 Beaver Dam 眼科研究的数据检查了成年人眼屈光不正的家族聚集和遗传模式。分离分析的结果并不支持在整个屈光不正范围内涉及单个主要位点;然而,考虑到家族相关性(部分归因于多基因效应)的模型比没有多基因成分的模型更适合观察到的数据,这表明一些具有适度影响的基因可能会影响屈光不正,可能与环境因素有关。克莱因等人(2005) 得出的结论是,这些结果支持遗传因素参与屈光不正的病因学,并且与基因组多个区域的联系的报道一致。

Kolata(1985) 总结了 Raviola 和 Wiesel(1985) 的工作,该工作与近视领域的先天/后天争议相关。他们对动物模型的研究表明,近视是由神经系统对眼睛发育的异常影响引起的。在研究视觉剥夺对视觉系统发育的影响时,他们缝合了幼猴的眼睛。在此过程中,他们发现眼球异常长,就像近视患者一样。眼睛被缝合的猴子在光线下饲养会变得近视,而在黑暗中饲养的猴子则不会。将小聚苯乙烯珠注射到角膜基质中导致视觉图像失真,同样会导致近视。在人类中,已发现患有上睑下垂的儿童会出现近视,而患有单侧眼睑血管瘤的儿童在闭眼时会出现近视。患有角膜混浊的儿童往往会出现近视,而患有轻度晶状体后纤维增生症的儿童也会出现近视,从而导致视力扭曲。在恒河猴中,阿托品并不能阻止近视的发展;在短尾猕猴身上确实如此。视神经的切除并不能阻止猕猴近视的发展,但可以阻止短尾猴的近视发展。这被解释为表明视网膜产生的生长因子对于前者很重要,而大脑冲动对于后者很重要。这两个因素都可能对人类起作用。

▼ 测绘

杨等人(1998) 对 8 个中型至大型多代家庭进行了全基因组近视易感位点筛查,其中近视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模式超过 -6.00 屈光度。还分析了斯蒂克勒综合征、马凡综合征和青少年青光眼的候选基因座,以排除与这些疾病发生的已知近视的联系。发现了与 18p 的显着连锁。标记 D18S481 的最大对数值为 9.59,重组分数为 0.0010。单倍型分析进一步将该近视位点细化为 18p11.31 标记 D18S59 和 D18S1138 之间的 7.6 cM 间隔。

杨等人(2001) 表明 18p11.31 连锁高度近视(MYP2) 的基因座最接近标记 D18S52,标记 D18S63 和 D18S52 之间可能有 0.8 cM 的间隔。通过传递不平衡测试缩小区间大小,作者得出结论,他们的结果为 MYP2 基因座的集中位置克隆和候选基因分析提供了基础。

▼ 分子遗传学

林等人(2003) 研究了 TGF-β 诱导因子(TGIF; 602630) 的编码外显子(TGIF;602630),该基因对应到染色体 18p,以发现中国高度近视患者的突变。在单变量分析中,患者和对照受试者之间有 6 个 SNP 显示出显着差异(p 小于 0.05)。只有 657T-G 在逻辑回归模型中显示出统计显着性(比值比 0.133;95% CI 0.036-0.488;p = 0.002)。林等人(2003) 得出结论,TGIF 可能是高度近视的候选基因。

关联待确认

在一项针对 123 个有近视儿童的家庭的研究中,Mutti 等人将近视定义为至少 -0.75 屈光度(2007) 分析了 517 名个体的 DNA,以寻找先前与病理性近视相关的区域或与以近视为特征的综合征相关的基因中的标记和 SNP。常见、低度近视的最显着关联与染色体 12q13.11 上的 COL2A1(120140) SNP rs1635529 的主要等位基因有关,该等位基因对受影响个体显示出高度显着的过度遗传(对于 44 个信息丰富的家族,p = 0.00007)。穆蒂等人(2007)指出,这有点令人惊讶,因为通常近视被认为是轴向巩膜过度生长的一种情况,但人类巩膜主要由 I 型胶原蛋白组成,几乎没有证据表明 II 型胶原蛋白的存在。作者进一步指出,尽管 II 型胶原蛋白是玻璃体的主要成分,但玻璃体从未被认为是决定屈光不正的因素。

梅特拉帕利等人(2009) 在 2 个大型孤立的白人多重高度近视家族数据集中研究了 COL1A1(120150) 和 COL2A1 多态性与近视的关联。COL2A1 基因的 5 个 SNP(rs1034762、rs1635529、rs1793933、rs3803183 和 rs17122571)与高度近视之间存在显着关联(全部 p 均小于 0.045)。未发现 COL1A1 SNP 与任何程度的近视之间存在关联。

泰贾等人(2018) 对 160,420 名参与者的屈光不正进行了全基因组关联荟萃分析,并在 95,505 名参与者中进行了复制,这将已建立的孤立信号的数量从 37 个增加到 161 个,并显示欧洲人和亚洲人之间的高度遗传相关性(大于 0.78)。最显着相关的变异是rs12193446(p = 4.21 x 10(-84),复制p = 4.60 x 10(-106)),A(效应等位基因)-G SNP,位于非编码RNA序列内的6号染色体上, BC035400,位于 LAMA2 基因(156225) 的内含子中。第二个最显着相关的变体 rs524952(p = 2.28 x 10(-65),复制 p = 1.60 x 10(-103))是一个 A(效应等位基因)-T SNP,位于靠近 GOLGA8B 的 15 号染色体上( 609619) 和 GJD2(607058) 基因。生物学合理性得分最高的基因是 GNB3(139130),该基因与先天性静止性夜盲症(CSNB1H;617024) 有关。

有关高度近视与 MYCBP2 基因变异之间可能关联的讨论,请参阅 610392.0001。

有关高度近视与 TNFRSF21 基因变异之间可能关联的讨论,请参阅 605732.0001。

评论

参见 Young(2009) 对近视的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