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毛症12; HYPT12
有证据表明,hyptrichosis-12(HYPT12) 是由染色体 13q12 上的 RPL21 基因(603636) 杂合突变引起的。
有关非综合征性少毛症的一般表型描述和遗传异质性的讨论,请参见 HYPT1(605389)。
▼ 临床特征
徐等人(2010) 报道了山东省的一个 4 代中国家庭,其中 30 名成员中有 14 人患有少毛症。该家系显示出明显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具有完全外显率。男性和女性同样受到影响。所有受影响个体均在 3 至 6 个月大时开始脱发,并逐渐发展至头皮毛发几乎完全脱落。剩下的头发稀疏、干燥、脆弱;没有头发再生或卷发营养不良。一些人的眉毛、睫毛和体毛也受到影响。指甲、牙齿、皮肤、出汗均正常,无畸形或智力障碍。通过光学和偏光显微镜检查受影响的头发没有显示出特定的变化或异常。
周等人(2011) 研究了一个来自内蒙古的 4 代华人大家庭,其中 52 名成员中有 17 人表现出普遍形式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单纯性少毛症。所有受影响的个体出生时头皮毛发密度均正常;脱发大约在2至6个月大时开始,并逐渐进展。最终,大多数受影响的家庭成员的头皮几乎完全脱落。剩下的头发可以达到正常头发的长度,但生长缓慢,且细、稀疏、干燥、脆弱。没有观察到毛发再生或毛干扭曲。受影响个体的体毛、腋毛和阴毛以及眉毛和睫毛也稀疏或缺失。然而,胡须并没有受到影响。所有受影响的人都有正常的指甲、牙齿和出汗。没有神经系统异常或恶性肿瘤增加的家族史。在光学显微镜下,毛干稍细,没有任何特征性异常,受影响头皮的皮肤活检显示毛囊的大小和数量明显减少。
▼ 遗传
Xu等报道的中国家庭中少毛症的遗传模式(2010)和周等人(2011) 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 测绘
Xu等人在山东省的一个患有常染色体显性少毛症的4代中国家庭中,其中与毛发生长障碍相关的8个染色体区域的连锁已被排除(2010) 进行了全基因组筛选,并获得了微卫星标记 D13S217 的 2 点 lod 得分 4.041(theta = 0)。精细作图显示 13q12 处存在显着连锁,4 个标记的 2 点 lod 得分至少为 3.0。重组事件分析确定了染色体 13q12.12-q13.3 上标记 D13S1243 和 D13S1299 之间大约 9.57-cM(5.8-Mb) 的临界间隔。
在一个来自内蒙古的4代中国大家庭中,孤立出常染色体显性单纯性少毛症,Zhou等人(2011) 分析了微卫星标记,并在染色体 13q12.12-q12.3 处获得了大于 3 的 2 点 Lod 分数。重组事件将 D13S1243 和 D13S1299 之间的关键区域缩小到 9.57 cM 的间隔,作者指出这与 Xu 等人先前绘制的区域相同(2010) 一个患有少毛症的无亲缘关系的中国家庭。
▼ 分子遗传学
在内蒙古的一个大的 4 代中国家庭中,将常染色体显性单纯性少毛症定位到染色体 13q12.12-q12.3,Zhou 等人(2011) 进行了外显子组目标富集和下一代测序,并鉴定了 RPL21 基因(R32Q; 603636.0001) 中的杂合错义突变,该突变与家族中的疾病完全分离,并且在 200 个种族匹配的对照中未发现该突变。Xu等人报道了来自中国家庭的2名患有少毛症的受影响个体(2010),周等人(2011) 鉴定出相同 R32Q 突变的杂合性。基因分型和单倍型分析显示这两个家族没有创始人效应。
排除研究
Xu 等人在山东省的一个 4 代中国家庭中,患有常染色体显性少毛症,定位于染色体 13q12(2010) 分析了 3 个候选基因:GJB6(604418)、GJA3(121015) 和 TNFRSF19(606122),但没有发现与疾病相关的序列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