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羟戊酸焦磷酸脱羧酶; MVD
- MPD
HGNC 批准的基因符号:MVD
细胞遗传学位置:16q24.2 基因组坐标(GRCh38):16:88,651,940-88,663,091(来自 NCBI)
▼ 说明
甲羟戊酸焦磷酸脱羧酶(MVD;EC 4.1.1.33)催化甲羟戊酸焦磷酸转化为异戊烯基焦磷酸。 这种不寻常的酶在水解 ATP 的同时,使其底物脱羧并脱水。 作为胆固醇生物合成早期步骤之一的独特酶,MVD 可能是旨在降低血清胆固醇水平的药物的有用靶标(Toth 和 Huwyler,1996 年总结)。
▼ 克隆与表达
Toth 和 Huwyler(1996) 从肝脏 cDNA 文库中克隆了人类 MVD 基因。 该cDNA编码400个氨基酸的多肽。 Northern 印迹分析显示,各种人体组织中都存在类似水平的 2 kb mRNA。 表达研究表明,重组人酶以 43 kD 同二聚体形式具有活性。
▼ 测绘
Gross(2012) 根据 MVD 序列(GenBank BC000011) 与基因组序列(GRCh37) 的比对,将 MVD 基因对应到染色体 16q24.3。
▼ 分子遗传学
在一个 4 代中国家庭中,患有播散性浅表光化性汗孔角化症,定位于染色体 16q24.1-q24.3(POROK7; 614714),Zhang 等人(2015) 对候选基因 MVD 进行了测序,并鉴定了一个与家族中的疾病完全分离的错义突变(F249S; 603236.0001)。 随后对 134 名汗孔角化症中国先证者的 12 种类异戊二烯基因进行分析,发现 62 名患者存在 13 种 MVD 突变。 张等人(2015) 指出,62 名患者中有 50 名携带 F249S 突变或 N292S 突变(603236.0002),因此占汗孔角化症患者 MVD 突变的 81%。 一些MVD突变的患者患有太阳性面部角化过度症、角化性汗孔角化症或线性汗孔角化症。
▼ 等位基因变异体(2 个选定示例):
.0001 汗孔角化症 7,多种类型
MVD、PHE249SER
一个 4 代中国家庭的 12 名受影响成员患有播散性浅表光化性汗孔角化症 7(POROK7; 614714),最初由 Luan 等人报道(2011),张等人(2015) 鉴定了 MVD 基因外显子 7 中 c.746T-C 转换(c.746T-C, NM_002461.1) 的杂合性,导致 phe249 到 Ser(F249S) 取代。 该突变与家族中的疾病完全分离。 随后对134名中国汗孔角化症先证者的分析显示,其中50名患者存在杂合性F249S突变或N292S突变(603236.0002),占所有MVD突变汗孔角化症患者的81%。 在 1 名女性先证者中,Zhang 等人(2015) 检测到 MVD 基因中 F249S 的杂合性以及 MVK 基因中 D79N 取代的杂合性(251170),但指出该患者没有表现出更严重的表型或更早的发病年龄或任何其他独特的临床特征 。
.0002 汗孔角化症 7,多种类型
MVD、ASN292SER
在来自一个患有汗孔角化症(POROK7;614714)的中国家庭的 3 名兄弟及其受影响的母亲中,Zhang 等人(2015) 鉴定了 MVD 基因外显子 7 中 c.875A-G 转变(c.875A-G, NM_002461.1) 的杂合性,导致 asn292 到 Ser(N292S) 取代。 该突变在家族中随疾病而分离,并且在 270 个种族匹配的对照中未发现。 男性先证者胸部出现离散的红棕色环形角化丘疹和斑丘疹。 作者指出,N292S 或 F249S 突变(603236.0001) 在 50 名汗孔角化先证者中以杂合性存在,因此占所有具有 MVD 突变的汗孔角化患者的 81%。